【微光映萬家】41個春運,鐵路“聽漏人”楊森的供水堅守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張曉楠 寧冠宇)
在熙熙攘攘的春運人潮中,人們總能看到乘務員親切的微笑、檢票員忙碌的身影,然而,有這樣一群幕后英雄,他們的工作鮮少被關注,卻同樣是春運保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就是鐵路“聽漏人”。
國鐵濟南局青島供電段青島綜合工區管道工楊森,便是其中一員。這位58歲的“60后”,已在這個崗位上默默堅守了41個春運。他的工作陣地,是冰冷潮濕的地下管道,以及鐵路沿線的設施。闔家團圓時,他在與管道為伴,為列車供水安全保駕護航,用堅守鋪就旅客出行的供水“生命線”。
用“聽功”守護鐵路供水“生命線”
白天的鐵道旁,車輪聲、鳴笛聲、腳步聲、人語聲交織,站在這樣嘈雜的環境中,楊森卻練就了一門特殊的“聽功”。他的工作,是聽出埋在地下1.8米左右管道的漏水點,眼睛看不見漏點,一切都要靠耳朵來辨別。
聽漏并非易事,需要根據地質環境、周邊環境、管材管徑、管道埋深等多種因素綜合研判。給水井的位置和供水管線的走向是線索,聽音桿、電子聽漏儀是工具,楊森與同事們就這樣輪番細聽,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漏點。按要求,他們檢測出的漏點與實際位置誤差不能超過1米,這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苦練與專注。
在膠濟線港灣編組場,12座主控制閥門,96座客栓井和192個客栓上水閥,每一處都留下了楊森的足跡與傾聽。為了精準定位漏點,他常常一蹲就是許久,耳朵緊貼著聽音設備,在嘈雜中捕捉那細微的異常聲響。每一次成功鎖定漏點,都是對他專業技能的一次肯定,更是為鐵路供水安全排除了一個潛在隱患。楊森感慨:“每次找到漏點,就像完成了一場重要任務,心里特別踏實,這可關系到旅客能順利用上水的大事兒。”
一身泥水,守護設備正常運轉
春運期間,楊森的工作不僅僅是聽漏。編組場內給列車上水的水井及配套設施,都需要他逐一檢查,防止因天氣原因造成設備損傷或失效。
每次巡檢,他們要對3000米范圍內的100多個水井、閥門進行逐個排查。一旦遇到維修故障上水栓,狹小的水井成了他們施展身手的“戰場”。在漏水的水井中,用槽鋼加固上水栓主管、打膨脹螺栓,由于空間受限,無法正常彎腰發力,只能靠扭動身體艱難操作。更換老化陳舊的設備、密封膠圈,逐個放水試井,一趟下來,渾身沾滿水和泥,可楊森從未有過一句怨言。他說:“再難也得把工作做好,不能讓供水出問題。”
衣服里的“平安福”,溫暖春運堅守路
楊森的家庭,是他堅實的后盾。妻子夏令英曾是青島國棉一廠的一位紡織工人,退休后在一家社區幼兒園幫忙,操持著家里的大小事務。兒子楊曉棟從部隊退伍后成為一名輔警,工作同樣忙碌。
自從楊森當上給水的“管家”,每天都心系給水設備的運行。年近六十,身體和精力不比從前,為了查找漏水點,常常跑遍每一處水井,回來時一身泥,工作服洗得褪色。妻子心疼他,卻也理解他的堅守。
今年春節,妻子重拾老手藝,在楊森衣服左邊靠近心的里子面上縫上了一個“平安福”,給兒子縫上一個“敬業福”。一針一線,縫進的是對丈夫和兒子的祝福與牽掛。楊森笑著說,“老婆總是提醒我安全第一,她在我工作服內側縫的這個‘平安福’,看到它就覺得安心。”這小小的“平安福”,穿在身上,暖在楊森的心里,成為他堅守崗位的溫暖動力。
“春運期間,我們24小時待命,雖然會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但能讓旅客們在旅途當中順順利利地用上水、喝上熱水,我就覺得挺有意義的。”41個春運,楊森用堅守詮釋著責任與擔當,用行動保障著旅客的用水安全。
在這忙碌的春運里,楊森和他的同事們,是鐵路線上的無名英雄,他們的付出,讓旅客的歸途更加溫暖、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