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愛·傾城】慈善捐款超500萬 足跡覆蓋3省18市 恩馬博愛以愛播撒希望
【編者按】
第九個中華慈善日即將到來,青島新聞網聯合青島市民政局,獨家策劃推出【青愛·傾城】系列報道,聚焦島城愛心企業及團體。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為困境兒童送去溫暖,讓孤寡老人有所依靠,他們托舉起弱勢群體,傳遞愛與關懷的火炬。讓我們走進這段向善之旅,傾聽希望開花的故事。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吳陽)
“做公益最重要的是愛與堅持。”
作為青島市恩馬博愛慈善基金會的理事長,董全紅的名字與“慈善”緊密相連。“早在山東恩馬集團創始成立之初,慈善就深植于企業的血液中,無論是捐款還是捐物,集團一直堅持奉獻愛心。”董全紅說。
2018年,青島市恩馬博愛慈善基金會正式成立。“從那一刻起,我們不再是慈善事業的參與者,而是變成了發起者。”董全紅告訴記者,在去年開展的青島市慈善救急難項目中,恩馬博愛慈善基金會捐款10萬元,用于救助全市低收入群眾因重病、重殘或意外對家庭基本生活造成的困難。截至目前,已通過“慈善救急難”平臺匹配幫扶12名重病患者家庭,發放了10萬元慈善救助金。
自恩馬博愛慈善基金會成立以來,董全紅和團隊的愛心足跡遍布3個省的18個市,累計投入公益捐贈資金500余萬元。
踐行愛心,從慈善參與者到發起人
“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時,為了積極支援災區,集團中高層帶頭減少工資,將部分工資捐給了玉樹災區。”董全紅說,與此同時,集團職工也踴躍捐款,共同為玉樹地震災區捐款10余萬元。“在困難時刻,我們只有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的關懷。雖然我們當時的經濟狀況并不理想,但我們依然愿意盡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董全紅說,這不是個人的功勞,而是集團全體愛心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
2018年,青島市恩馬博愛慈善基金會成立,正式將愛心事業推向新的高度。據悉,恩馬博愛慈善基金會成立時注冊資金335萬元,首批成員包括14名愛心人士和民營企業家。“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匯集更多的愛心和力量,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董全紅說,這是她與團隊愛心企業家共同的期盼。
基金會成立以來,分別與青島市慈善總會、非公經濟慈善分會、黃島區慈善總會等13個社會組織和單位合作。開展慈善項目70余個,愛心足跡先后遍布3個省的18個市的鄉鎮、社區、學校、醫院等,為3000多人次的困難個人或群體送去關心和幫扶。共投入公益捐贈資金500余萬元。
溫暖無處不在,公益事業多領域開花
基金會的慈善事業涉及多個領域,包括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救災、助醫、助學等。
“我們曾連續資助平度市西柳圈村三年,幫助他們修路,修繕村里的基礎設施。”董全紅說,基金會還給村子里生活困難的老人提供幫助。“這位老人因為經濟困難,房子漏雨嚴重,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在我們的資助下,不僅修繕了他的房屋,還提供了持續的資金支持。每年,我們都會在老年節發放救助金,這對他和他的家庭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董全紅說,看到他們的生活逐漸改善,基金會成員們都感到非常欣慰。
多年來,基金會的努力得到了廣泛認可。“我們先后榮獲了青島市紅十字會授予的‘青島市紅十字會博愛銀獎’,以及青島市嶗山區紅十字會頒發的‘嶗山區紅十字金獎’。此外,基金會還被授予了‘青島慈善先進集體’稱號,獲得了‘青島慈善愛心獎’,并被評定為5A級社會組織。”董全紅自豪地說。
愛與堅持,未來將希望帶給更多人
對于慈善事業,董全紅有著自己的理解。“我們希望通過慈善事業讓更多人感受到關懷和溫暖。雖然慈善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堅持,就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董全紅表示,做慈善最重要的不是單純的熱情,而是堅持和踏實的行動。
董全紅說,慈善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責任。“做慈善不是為了獲得回報,而是希望通過實際行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激發更多人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讓愛心不斷傳遞。”
“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們依然要堅持做好慈善事業。我們要做實事,扎實地推動每一個項目,讓更多的人受益。”董全紅說,慈善不僅是一種社會責任,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她堅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未來,可以將愛心和希望帶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