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新聞APP

打開

青島3386艘漁船爭"鮮" 4個月休漁期為黃渤海區漁業資源補充加上"雙保險"

2024-09-02 07:26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開海第一網”,青島3386艘漁船爭“鮮”

持續4個月的黃渤海區伏季休漁為補充漁業資源加上“雙保險”;2014年以來,黃海主要經濟種類資源量增長20%-80%

9月1日,西海岸新區積米崖碼頭內的漁船陸續出港,駛向捕魚區。韓星 攝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日訊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1日,為期4個月的黃渤海區伏季休漁期滿,青島正式進入開漁期,全市3386艘早已整裝待發的應休漁船前赴后繼奔向大海。

清早,膠州灣內,沙子口中心漁港、積米崖漁港等碼頭上一排排漁船排列整齊、蓄勢待發。遠遠望去,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倒映在湛藍的海面上,繪就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

隨著開海時間的臨近,碼頭上的漁船陸續啟動引擎,有序地通過小范圍移動,在海面上尋找合適位置,并將船頭對準大海,做好出發準備。很快,在漁船鳴笛聲的“合奏”中,各個碼頭數千艘漁船爭先恐后地駛向大海,撒下“第一網”,收獲“海上糧倉”的饋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漁民做足準備期待好收成

鲅魚刀魚鯧魚成“重點目標”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日訊 1日清晨,在西海岸新區積米崖碼頭,空氣中彌漫著希望的氣息。等待了4個月,“靠海吃海”的漁民們紛紛摩拳擦掌。

魯青新漁60567船的船長閆波在碼頭和漁船之間奔波,不斷地開展著最后的物資確認和檢查工作。工作間隙,閆波和記者聊了幾句:“按照往年的經驗,靈山島附近的產量往往不錯,出海后我們就去那兒附近先試試‘手氣’。”以閆波為代表的漁民們都把鲅魚、刀魚和鯧魚作為主要的捕撈對象。在收成不錯的情況下,閆波一船往往能捕獲1至2萬斤刀魚、數千斤鲅魚,一船的營收能達到兩三萬元。從事捕魚行業十余年,閆波告訴記者,執行伏季休漁制度以來,鲅魚、刀魚、鯧魚等主要品類的產量顯著增多。“希望今年能多點‘爆網’的機會,收成高一點。”閆波這樣期待。

對收成充滿期待的,還有魯青新漁60888船的船長李肖剛。在開海前一個多月,李肖剛就進入了“預備模式”:從一開始的保養漁船、修理漁網,到臨近階段的加注柴油、運送冰塊,每一個環節都讓他激動又謹慎。“我要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希望出海的時候能有個‘好網頭’,把新鮮的海貨帶給岸上的消費者,也能為船上的弟兄們討個好收成。”李肖剛說。

天氣炎熱,在李肖剛的船上,不少船員選擇赤膊上陣做準備工作。其中,鄭旭春和王國輝正在刷洗一批橘紅色的塑料布,旁邊摞著不少白色的塑料筐。這些塑料布大有用處,等刀魚、鲅魚上船,工人們會第一時間將其裝進白色的塑料筐里,加冰保鮮,并用塑料布覆蓋,從而保護貨物表面的鱗片,確保上岸的時候漁獲物新鮮如初,賣個好價錢。在這艘船上,每筐容量30斤的塑料筐有千余個。

接受采訪的間隙,李肖剛的妻子搬著一箱方便面、一箱功能飲料在岸上呼喚他接應。為漁船搬運生活物資,“船嫂”在盡一份力的同時,也期盼著丈夫能平平安安歸來。開海后,一艘漁船承載著七八個家庭的希望,駛入大海深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專家建議進一步找到休漁期

大海“存貨”和“開海”后捕撈量之間的“動態平衡點”專項捕撈、限額捕撈助力“藍色糧倉”可持續產出

我國自1995年起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并在1995至2021年間開展了14次調整,逐漸演變成目前的每年5月1日至9月1日為休漁期的安排。

多年來,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沿海漁業資源養護效果明顯。根據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最近十年的漁業資源調查數據,海洋伏季休漁前后,渤海漁業資源相對密度增長了3至7倍、黃海漁業資源相對密度增長了2至5倍。

但采訪中,也有專家提出,要進一步找到休漁期大海“存貨”和“開海”后捕撈量之間的“動態平衡點”,加快漁業資源的養護和恢復,才能保證“藍色糧倉”的可持續產出。

避免“一刀切”,休漁期也能有收獲

伏季休漁制度實施至今已近三十載,對渤海、黃海、東海與南海漁業資源都有較好的養護效果。但不同物種的繁育規律各有特點,有不少海洋經濟品種的“最佳捕撈期”正好在“休漁”期間。如果采用“一刀切”的處理方式,反而容易造成海洋資源的浪費。

針對這些品種,顯然需要更加合理、科學、人性化的“彈性”制度。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任一平團隊多年來持續開展近海漁業資源的調查研究和山東近海漁業生產監測,他介紹,山東近海魷魚的捕撈“旺季”是七八月份,毛蝦的捕撈“旺季”是六七月份,都在休漁期內;此外,一些一年生的海洋生物,例如海蜇,捕撈期主要是七月份,不捕撈也會自己消亡。因此,山東省每年通過對管控漁船辦理專項捕撈證件等方法,允許漁民對這些特定種類開展專項捕撈,以期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黃海所副研究員吳強也告訴記者,目前,海蜇、毛蝦、口蝦蛄、丁香魚、魷魚等是主要的伏季休漁期間專項捕撈品種。通過針對特殊經濟品種的專項捕撈這種“彈性”制度,漁業生產總體效益良好,實現了伏季休漁平穩和漁民增收的“雙贏”。

下一步,相關部門還將繼續完善伏季休漁管理制度、法律法規,同時加強與海警、邊防、市場、科研等部門的協作,進一步穩定伏季休漁秩序。此外,持續挖掘伏季休漁期間其他潛在專項捕撈品種,優化專項捕撈品種結構,逐步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探索捕撈“上限”,確保可持續產出

對于漁民而言,伏季休漁政策確實減少了年內生產的作業時間,提高了開捕后的產量、質量,提升了漁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但相較于強大的捕撈力量,休漁期增加的補充量還遠遠不夠,對“藍色糧倉”可持續產出產生影響。

吳強介紹,近年來,有部分漁民已經意識到捕撈強度高,主動減船轉產,由“海上捕魚人”變成“沿海或陸地養殖戶”,或通過轉產專業培訓入職其他行業。整體來說,還需要更加高效、科學的解決辦法。

任一平認為,逐步推進限額捕撈管理、控制捕撈總量被看作是未來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對于近海漁業資源養護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他告訴記者,所謂“限額捕撈”,通俗來說就是通過調查評估確定某種漁業生物的最大持續產量是多少,進而找到該物種的捕撈“上限”,從而對捕撈行為進行總量控制,確保捕撈量不超過該物種的最大持續產量。

作為一種產出控制管理制度,限額捕撈制度已在世界漁業資源可持續管理中廣泛應用,在我國漁業管理中也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我國正以渤海為試點,探索限額捕撈管理。目前,黃海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團隊正在對漁業生產涉及的多類生物開展調研和統計,力求找到它們的捕撈“上限”,為限額捕撈制度的推廣應用提供支撐,從技術支撐層面助力該制度在我國實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實習生 趙一婧)

“北斗”號連續十年開展夏季黃海漁業資源與棲息環境調查,伏季休漁前后——

黃海漁業資源相對密度增長2至5倍

“北斗”號拖網作業收獲頗豐

從1984年交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管理使用以來,“北斗”號漁業資源科學調查船至今已運行40年。多年來,“北斗”號承擔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90%以上黃海全覆蓋的漁業資源與棲息環境大面科學調查。特別是2014年以來,黃海漁業資源調查常態化、連續化開展,不斷掌握黃海漁業資源結構、種類組成和主要經濟種類生物學特征、數量分布、洄游規律、生物量及可捕量等,支撐我國黃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與養護管理。

9月1日,我國黃渤海區結束為期4個月的伏季休漁,正式開海。連日來,“北斗”號正在開展夏季黃海漁業資源與棲息環境調查。今日之黃海,漁業資源什么狀況?伏季休漁等管理措施給黃海漁業資源帶來多大改變?“北斗”號多年調查成果如何支撐我國黃海漁業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走上“北斗”號展開探訪。

資源量總體呈增加趨勢

8月20日以來,“北斗”號一直在黃海開展漁業資源與棲息環境調查,共設置調查站位61站。在黃海北部一些站位,拖網收獲最多的是鳀魚;在黃海中部一些站位,收獲較多的則是黃鮟鱇和細紋獅子魚。當然,拖網也常常帶回其他幾十種漁業生物。這既體現著黃海不同漁業種類的分布特征,也彰顯著黃海漁業物種的多樣性。

“從2014年至今,連續十年的調查發現,黃海漁業種類保持在150種左右。”本航次首席科學家滕廣亮介紹。

十年來,黃海漁業資源物種多樣性沒有降低,那么整體資源量呢?滕廣亮補充,根據底拖網調查的漁獲量和掃海面積,科研人員可以計算出黃海漁業資源的相對資源密度,通過跟歷年對比,可以掌握整體資源密度變化。2014年以來,黃海漁業資源量總體呈增加趨勢。

這與我國伏季休漁制度的調整相關。2014年,黃渤海區伏季休漁由2個月延長到3個月,休漁開始時間由7月1日提前到6月1日。2017年,再次延長到4個月,休漁開始時間由6月1日提前到5月1日。休漁期的延長,直接保護了諸多漁業生物的生長、繁衍。

“伏季休漁不僅保護了補充群體,讓其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生長,而且保護了產卵群體,讓其具有產卵繁殖機會,讓漁業資源的補充有了‘雙保險’。”黃海所研究員單秀娟介紹,根據“北斗”號十年來的調查數據,伏季休漁前后,黃海漁業資源相對密度增長了2至5倍。2014年以來,黃海里的帶魚、銀鯧、三疣梭子蟹、魷魚、中國對蝦等主要經濟種類資源量增長了20%-80%。

優勢種的種群結構仍然簡單

黃海漁業種類有150種左右。專家介紹,幾十年來,黃海漁業群落結構已由以底層魚類為主到中上層魚類為主,再到底層魚類為主轉變,但如今的底層魚類與彼時的底層魚類已有很大不同。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還沒有全面開發之前,黃海漁業群落組成以半滑舌鰨、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鰻魚、真鯛等底層魚類為主;到了八九十年代,則以鳀魚、赤鼻棱鳀、黃鯽等中上層魚類為主;21世紀以來,又以細紋獅子魚、黃鮟鱇、帶魚、小黃魚等底層魚類為主。”滕廣亮介紹,目前,黃海漁業資源優勢種(群落中占優勢的種類)主要是細紋獅子魚、黃鮟鱇、帶魚、鳀魚、三疣梭子蟹、脊腹褐蝦、小黃魚等,呈現小型化、低齡化特點,種群結構仍然簡單。

通俗來說,目前黃海漁業資源優勢種單品種數量最多的漁業生物往往呈現生長速度快、生命周期短、繁殖周期短等特點。典型代表如細紋獅子魚、魷魚,產量大、生長速度快(一年就可以達到成體);帶魚、藍點馬鮫也是如此,基本以當年生或1齡魚為主,高齡魚稀少。

黃海漁業資源優勢種小型化低齡化,與優勢種自身的特性有關,也與人類活動有關。近年來,科研人員關注到,諸多黃海漁業生物在適應性進化,一個標志就是性成熟時間變短。其生活史策略(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套盡可能維持自己種群優勢的生存策略)的變化,折射出對環境的“博弈”,它們正通過提升繁殖速度來增強生存優勢。

資源養護管理持續強化

持續強化漁業資源養護管理,首要前提是摸清漁業資源量和可捕量。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可以說明漁業資源的整體規模,而后者是指在保證種群可持續的情況下每年可捕撈的量。而合理評估漁業資源量,確定漁業生物可捕量,又需要常規的科學調查。

2014年以來,“北斗”號每年都會執行2至3個黃海漁業資源與棲息環境調查航次,不斷掌握黃海漁業資源結構、種類組成和主要經濟種類生物學特征、數量分布、生物量及可捕量等情況變化,調查成果有力支撐著我國漁業資源利用與養護管理。

單秀娟以伏季休漁期間開展的特殊經濟品種專項捕撈為例,作出直觀的解釋。她說,海蜇、毛蝦、口蝦蛄、丁香魚、魷魚等是主要的伏季休漁期間專項捕撈品種,其每年的捕撈量需要以科學的調查數據為支撐。基于“北斗”號調查數據,科研人員掌握了黃海伏季休漁期間開展專項捕撈的特殊經濟品種資源動態,并合理評估其來年資源可捕量,確保專項捕撈品種捕撈量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實現伏季休漁期間漁業可持續產出和漁民增收“雙贏”。

同時,“北斗”號每年5月和8月期間執行黃海全覆蓋的漁業資源與棲息環境調查,科研人員不僅估算了當年伏休期間漁業資源的補充量,而且結合歷史數據,評估了伏季休漁變化對黃海漁業資源變動的影響,為后續伏季休漁的調整及捕撈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

“養護與管理是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的基礎。”單秀娟表示,目前我國資源養護管理持續強化,除伏季休漁、限制最小可捕體長等措施外,還正在積極推進各海區限額捕撈試點,保障“海上糧倉”的可持續產出。屆時,“北斗”號多年積累的調查數據,將有效支撐我國限額捕撈制度推進與實施,為渤海、黃海漁業資源限額捕撈管理方案制定提供科學依據。(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文/圖)

最新評論

打開APP查看更多評論

精彩推薦

起舞膠州灣·圖片對比看變化 | 城市“新地標”,崛起“云海間”

2024-09-02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青島今日小雨轉晴 最低溫度24℃ 最高溫度28℃

2024-09-02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創歷史新高!青島機場暑運旅客吞吐量552萬人次

2024-09-02    大眾日報

3386艘漁船啟航,青島今天開海!多部門開展海上聯合執法巡航行動

2024-09-01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青島市氣象臺發布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雷雨大風黃色預警信號

2024-09-01    青島氣象

400余套(間)!市北區這些租賃型人才住房將配租

2024-09-01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空中巨無霸“大白鯨”來啦!青島機場彰顯專業保障實力

2024-09-01    青島新聞網

出行注意!自9月2日起,青島地鐵行車間隔調整

2024-09-01    青島新聞網

查看更多

青島新聞APP

打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洛宁县| 股票| 阿克陶县| 高雄市| 安阳县| 运城市| 明溪县| 贵阳市| 泌阳县| 东宁县| 明溪县| 华宁县| 安徽省| 肥乡县| 南川市| 岢岚县| 从江县| 绩溪县| 喀什市| 寿宁县| 宜君县| 灵璧县| 玉树县| 利辛县| 儋州市| 静海县| 云梦县| 孟连| 仙居县| 大渡口区| 定日县| 凉山| 浦城县| 利川市| 西吉县| 鄂伦春自治旗| 龙口市| 揭阳市| 景泰县|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