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行業發展提供規則、指南!青島牽頭制定一批“海洋標準”
青島牽頭制定一批“海洋標準”
涉及海洋產業、海洋管理、海洋科考、海洋生態修復保護等領域,為行業發展提供規則、指南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參養殖、加工和消費國,海參主要以干海參方式銷售。作為普通消費者,如何快速、有效鑒別干海參的品質?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近日牽頭修訂的《干海參等級規格》(GB/T 34747-2024)國家標準提供了一個重要參考。該標準將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屆時眾多企業將依照該標準加工生產干海參,并以遵循該標準作為海參品質評價、優質優價的憑證之一。消費者若在包裝袋或使用說明上看到企業注明遵循了國家標準,無疑會對其產品更放心。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現行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這樣定義“標準”:通過標準化活動,按照規定的程序經協商一致制定,為各種活動或其結果提供規則、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文件。從這個角度來說,多年來,青島在海洋領域制修訂了一批代表性“標準”,為行業或領域發展提供規則、指南,在規范著“他們”——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同時,無形中也影響著作為消費者的“我們”。
牽頭制修訂海洋漁業標準占全國約三成
近年來,海參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干海參產品摻雜使假的現象也日益嚴重。制定干海參國家標準,規范企業經營,保護消費者利益,意義重大。在牽頭制定《干海參等級規格》國家標準之前,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水產品加工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黃海所研究員王聯珠還牽頭完成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干海參》(GB 31602—2015)國家標準。這是我國第一個水產單品種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是規范海參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文件。
工作人員展示某干海參產品包裝上注明的“產品執行標準GB3160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干海參》規定了干海參的感官要求、理化指標、污染物限量等內容,適用于干海參的生產、流通和監督管理。例如,復水后干重率和水溶性總糖是鑒別摻雜使假干海參產品的重要參考指標。對此,該標準確定了相關理化指標,以此有效控制海參加工中摻入糖、麥芽糊精等物質的惡劣行徑。”王聯珠介紹,該標準是海參行業唯一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是干海參產品市場準入的門檻,意味著企業在進行干海參生產加工時必須執行該標準,否則便屬于不合格產品,從而在源頭上為干海參質量安全提供了保障。
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國家標準(代號為“GB”)和推薦性國家標準(代號為“GB/T”)。按照規定,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顯示,現行強制性國家標準只有2091項。“將產品標準制定成強制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在業內并不多見,體現了國家對規范干海參市場的重視?!蓖趼撝楸硎?,當前各單位制定的國家標準基本都屬于“推薦性”,《干海參等級規格》就屬于此類標準,該國家標準進一步規范了干海參的產品質量,將海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4個等級,形成了我國首個水產品等級規格國家標準,能夠有效幫助消費者判斷干海參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便于相關部門對干海參產品進行管理和監督,推動干海參加工向規范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
以上干海參國家標準的制定,只是黃海所推進漁業標準化建設的縮影。多年來,黃海所還牽頭制定《海帶》國家標準,該標準適用于海帶的種質檢測與鑒定,是開展種質資源調查與保護、原良種場建設、新品種培育與審定等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性標準,為企業規范生產以及國家政府主管部門加強監督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牽頭制定《漁業污染事故經濟損失計算方法》國家標準,為漁業污染事故調查、評估提供了合法有效的證據,引領了漁業生態損害評估領域的發展。據《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統計,依據該標準,全國累計評估漁業污染事故經濟損失40余億元。
黃海所科研處助理研究員趙付文介紹,黃海所高度重視標準化建設工作,建所以來,牽頭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這四類屬于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共294項(現行有效254項),其中現行有效國家、行業海洋漁業標準在全國約占三成。此外,還牽頭完成企業、團體標準(這兩類屬于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92項。系列標準主要涵蓋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病害防疫、資源環境、種質資源等領域,為全面提高我國海洋漁業的標準化水平、規范我國海洋漁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
諸多海洋標準“青島制定”、填補空白
多年來,除了海洋漁業領域之外,青島各單位持續開展海洋標準制修訂工作,牽頭或以主要參與單位身份制定的眾多海洋標準已廣泛服務于海洋產業、海洋管理、海洋科考、海洋生態修復保護等領域。
海洋牧場建設是轉變海洋漁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探索,也是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海洋牧場如何選址?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牽頭制定的《海洋牧場選址調查評價技術指南》團體標準給出“意見”:該標準涵蓋了海洋牧場建設前要進行的調查要素、調查技術方法、調查資料的分析與評價等具體技術要求,填補了國內海洋牧場建設選址調查和評價的空白,可為海洋牧場科學選址、合理布放提供技術支撐。
完成選址調查后,海洋牧場又如何建設?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作為主要參與單位制定的《海洋牧場建設技術指南》國家標準給出“答案”?!斑@是我國首個海洋牧場建設領域的國家標準,規范了我國近海的主要海洋牧場生境類型及海洋牧場建設全過程的技術要素,包括建設前的規劃布局、建設中的生境營造和增殖放流、建設后的工程驗收等,可為全國范圍內的海洋牧場建設提供直接指導,促進我國海洋牧場建設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睒藴势鸩菔紫瘜<摇⒅袊茖W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說。
海岸線作為海陸分界線,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也是保持海洋生態多樣性的重要載體。在海岸線調查測量領域尚無國家標準的背景下,由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牽頭編制的《海岸線調查技術規范》率先“破題”:這是山東省海洋管理領域首項地方標準,規定了山東省海岸線調查的術語和定義、海岸線界定、海岸線調查與分類保護的內容、方法與技術要求、主要成果等基本要求,為海岸線調查、科學謀劃海洋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提供了技術保障。
海洋科考一直是青島的優勢所在。依托擁有國內最大的海洋調查船隊、最大的海洋調查保障團隊以及海上調查作業經驗等軟硬件優勢,聚焦海上調查一線實際需求,自然資源部北海海洋技術中心、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牽頭制定了《海洋調查設備海上作業安全技術規程箱式取樣器》等六項團體標準,對海上作業程序、作業要求、注意事項和應急處置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填補我國在海洋調查作業安全方面標準上的專項空白,著力推進我國海洋科考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和標準化進程。
2024年7月1日,自然資源部北海海洋技術中心主持編寫的海洋調查設備海上作業安全六項團體標準發布實施。
而針對海洋調查作業,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提出,聯合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編制了《海洋環境影響評估(MEIA)-海底區海洋沉積物調查規范-間隙生物調查》(ISO 23040:2021)國際標準。這是我國主持制定的首項海洋調查國際標準,標志著中國海洋調查技術標準國際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說,該標準發布后,為國際海底區海洋調查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為開展海洋調查領域多邊合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標準保障。
我國首項海洋調查國際標準在青島發布。
此外,針對海洋調查和管理,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還牽頭編制了《深海富稀土沉積物資源勘查指南》團體標準。這是國內外首個深海稀土資源勘查領域的標準,適用于深海稀土資源海上勘查、室內分析測試和成果評價等相關工作;牽頭編制了《大洋樣品管理分類代碼》國家標準,建立了一套能夠精準厘定大洋樣品“身份”的方案,填補了我國大洋樣品管理基礎標準的空白,解決了長期困擾海洋科技界的樣品信息回溯難問題。
在推進海洋生態修復保護領域,也有一些標準來自“青島制定”。例如,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牽頭制定了《海洋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態修復》,這是我國首個海草床生態系統修復技術國家標準,確保了海草床生態修復工作有標可依;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編并發布了全球首個電解法船舶壓載水處理ISO國際標準,主持編制了《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第1部分:要求》等3項國家標準,對規范和指導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的實船應用、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持續推進海洋標準能力建設
青島海洋領域標準制修訂走在全國前列,是青島海洋特色和優勢的彰顯,也與海洋標準能力建設息息相關。
從省級層面來說,2018年,山東省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省海標委)正式成立,這是沿海省份第一個省級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山東省海洋標準的制修訂、宣講、培訓、評估、咨詢服務等工作,加快組織開展海洋經濟、海洋管理、海洋執法、海洋生態等領域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作為海洋強市,青島多人擔任省海標委委員,推動了《海岸線調查技術規范》等標準產出。
就國家級層面而言,三個國家級標準委員會秘書處掛靠在黃海所,分別是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水產品加工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海水養殖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和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水產品加工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以此為依托,以黃海所為代表的青島力量積極參與海洋漁業標準管理、制定,成為我國海洋漁業標準建設的中堅力量。
“一般而言,標準的含金量從高到低分別是國際、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但在申報標準的程序上,并不一定要從地方標準開始,可以先制定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在此基礎上再申報國家標準,也可以直接申報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海水養殖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黃海所研究員汪文俊介紹,近年來,雖然水產行業標準立項數量有所下降,但標準立項的競爭程度依舊激烈。隨著國家、社會標準化意識和重視程度的提高,相信未來海水養殖標準的立項數量還會不斷提高,特別是鹽堿水養殖、多品種綜合養殖、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等海水養殖新興產業領域的標準制修訂數量正呈現上升趨勢。
2023年,山東省海洋國際標準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這是青島推進海洋標準能力建設的又一利好。該中心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同濟大學共同建設,將整合香港多所大學和內地重要涉海機構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在海洋科學、技術與裝備領域創新研發海洋國際標準,建設中國海洋國際標準創新平臺和孵化基地。
值得一提的還有,2022年9月,市市場監管局、市海洋發展局聯合印發了《青島市海洋及相關產業綜合標準體系框架(試行)》,匯總整理了海洋及相關產業各領域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地方標準近900條,為后續相關標準的立項、研制提供了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標準引領,是推動產業升級、參與更高質量競爭的重要標志。多位受訪人士指出,近年來我國海洋標準不斷完善,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取得了眾多重大突破。但也應該看到,海洋標準大規模產出的同時,團體標準良莠不齊,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此外,由于多數標準并非“強制性”,“有標不依”的現象在一些領域仍然存在,需要標準制定和標準實施同向發力,以此更好發揮標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李勛祥)
青島各單位牽頭制定諸多海洋標準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干海參》(GB 31602—2015)國家標準
這是我國第一個水產單品種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是規范海參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文件。
●《海帶》國家標準
該標準適用于海帶的種質檢測與鑒定,是開展種質資源調查與保護、原良種場建設、新品種培育與審定等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性標準。
●《漁業污染事故經濟損失計算方法》國家標準
為漁業污染事故調查、評估提供了合法有效的證據,引領了漁業生態損害評估領域的發展。
●《海洋牧場選址調查評價技術指南》團體標準
該標準涵蓋了海洋牧場建設前要進行的調查要素、調查技術方法、調查資料的分析與評價等具體技術要求,填補了國內海洋牧場建設選址調查和評價的空白。
●《海洋牧場建設技術指南》國家標準
這是我國首個海洋牧場建設領域的國家標準,規范了我國近海的主要海洋牧場生境類型及海洋牧場建設全過程的技術要素。
●《海洋調查設備海上作業安全技術規程箱式取樣器》等六項團體標準
對海上作業程序、作業要求、注意事項和應急處置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填補我國在海洋調查作業安全方面標準上的專項空白。
●《海洋環境影響評估(MEIA)-海底區海洋沉積物調查規范-間隙生物調查》(ISO 23040:2021)國際標準
這是我國主持制定的首項海洋調查國際標準,標志著中國海洋調查技術標準國際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深海富稀土沉積物資源勘查指南》團體標準
這是國內外首個深海稀土資源勘查領域的標準,適用于深海稀土資源海上勘查、室內分析測試和成果評價等相關工作。
●《大洋樣品管理分類代碼》國家標準
建立了一套能夠精準厘定大洋樣品“身份”的方案,填補了我國大洋樣品管理基礎標準的空白,解決了長期困擾海洋科技界的樣品信息回溯難問題。
●《海洋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態修復》
這是我國首個海草床生態系統修復技術國家標準,確保了海草床生態修復工作有標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