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內出臺兩個重磅政策,青島這個“一把手”工程要這么干!
前不久召開的山東科技大會上,省委書記林武在談到科技創新時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科技創新作為重大任務,“一把手”要親自抓。
如何體現“一把手”親自抓的重要性?離山東科技大會召開不到10天的時間,青島就在一天內出臺兩個關于科技創新的重磅文件做出了表率。
《青島市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市行動計劃(2024—2028年)》(簡稱“科技強市行動計劃”),從全局著眼,頂層布局了未來五年青島科技創新發展的路線圖。
《青島市深入實施“海創計劃”加快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2024—2026年)》(簡稱“海創計劃”),則瞄準重點領域,主打海洋這張“藍色王牌”。
從這兩個計劃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青島科技創新下一步的發力點和實施路徑——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引領、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以海洋科技創新為特色、以科技研發投入為保障,持續發展新產業、發現新模式、塑造新動能。
01
從“科技強”到“產業強”
科技創新的最好歸宿是產業創新,產業創新的根本動力在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事關高質量發展的效率、動能和優勢,是生產力躍遷的必然選擇。
科技強市行動計劃“開篇明義”,把“加快引領產業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動能”放在首要位置,“分門別類”地為不同產業找突破口——
對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通過“強鏈”突破制約產業升級、影響產業韌性的技術難題;
海信突破國產化超高清畫質芯片
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產業,通過“建鏈”滿足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新下的新需求;
對基因與細胞診療、深海極地開發等未來產業,通過“布鏈”推動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
把突破核心技術作為引領產業升級的核心“法寶”,這樣的“打法”在青島已經見到了成效。去年,青島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就達到了65.71%。
但僅依靠關鍵技術突破,還不足以完成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閉環”。如何真正打通從科研到產業的全鏈條,科技強市行動計劃也指出了方向:既要面向“上游”促進前沿成果的產出,也要服務“下游”推動成果技術落地。
面向“上游”,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提高創新策源力。青島積極推進以嶗山實驗室為引領的實驗室體系,青島將對新獲批建設(重組)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建設期內,對牽頭組建單位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補。
到2028年,青島力爭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15家以上、省重點實驗室達到70家以上、市重點實驗室達到300家以上。這些平臺匯聚產學研用等創新資源,將成為前沿成果產出和先進技術落地的關鍵“出處”。
面向“下游”,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是推動科技與產業緊密融合的不二法門??萍紡娛行袆佑媱澝鞔_,圍繞重點產業領域,青島將一批建設概念驗證平臺,提供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二次開發、工藝驗證和中試熟化等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平臺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
02
用好海洋這張“藍色王牌”
在新一輪的科技創新競爭當中,更加重視、更多投入科技創新成為各地區、各城市的普遍選擇。激流之中,不進、慢進都是退。怎么進、怎么快進?青島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核心優勢。
那就是海洋。尤其是在海洋科研領域,青島的優勢突出。正如海創計劃中提出的,青島在海洋科技創新領域的定位是“國際級”:
青島不僅要成為國家海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還要努力成為全球海洋科技原始創新策源地,初步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青島最應該打好海洋這張“藍色王牌”。
從2021年開始,“海創計劃”就以強鏈、補鏈塑造著青島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動能。最近出臺的海創計劃,則標志著這一政策開啟了“2.0版本”。
國際級的目標設定,來自青島在海洋科技、海洋產業領域深厚的積累和亮點的成績——
“點”上矚目: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世界最大噸位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P70”等“大國重器”從青島駛向深遠海。
“國信1號”養殖工船
“面”上亮眼:青島去年海洋生產總值5181.3億元、同比增長6.5%,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和30.5%,列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三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預計增長約7.7%。
面向未來,青島錨定海洋信息、船舶與海工裝備、智能航運、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現代海洋漁業、海水淡化與海洋能6個優勢產業以及海洋物聯網、深海開發2個未來產業,配套開展海洋高端平臺建設、海洋產業創新引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海洋科技型企業培優、海洋高層次人才引育、海洋國際合作拓展等六大工程,推動產業能級再提升。
03
突出企業這個關鍵主體
截至去年底,青島共有近8000家高企、93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它們是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的具體“執行者”。
從國家、省級科技獎獲獎項目中也可以看出,青島獲獎項目中,企業牽頭、參與過半。在青島科技創新的格局中,企業占據了主體地位。
但也要看到,與經濟體量相當的城市相比,青島科技企業的規模仍有差距。以高企為例,深圳2.47萬家、杭州1.5萬家、武漢1.45萬家、廣州1.3萬家、成都1.3萬家、西安1.25萬家,青島還需奮力追趕。
抓住企業這一關鍵主體才能抓住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牛鼻子”。青島兩個計劃都突出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科技領軍企業敢于“牽頭”整合創新資源,梯次培養“科小”、高企、科技領軍企業,整體壯大科技型企業隊伍。
對不同性質的科技企業,青島還提出了“定制化”支持思路。國有企業要深化改革,完善以創新為導向的評價和分配激勵機制;民營企業則需要在更加公平、自由的“成長環境”中自由搏擊。
當然,對企業的支持還需要實實在在地“給人”“給錢”。
“給人”,是通過定制政策、面向需求提供“訂單式”人才培養等方式,突出企業作為用人主體,在引才、用才過程中的核心地位;“給錢”,是強化市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本的關注,用“金融活水”灌溉“科技之花”。
記者|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