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出臺方案 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2日訊 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6月印發《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這是國內首個系統謀劃和推進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建設的指導性文件。今天,青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青島市人民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對《實施方案》進行解讀。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實施方案》的制定,旨在充分發揮青島市海洋特色資源和算力、數據、應用場景等優勢,搶占人工智能新領域新賽道,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推動青島在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中走在前列。
《實施方案》主要包含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其中,總體目標為重點建設海洋人工智能五個“地”:科技創新策源地、關鍵要素支撐地、頭部企業集聚地、應用場景示范地、產業生態優化地。圍繞總體目標,提出了實施科技創新攻關、關鍵要素整合、產業集群發展、應用場景開發、產業生態塑造五大行動,并細分為15項重點任務,從底層技術研發到場景應用和產業生態建設形成有序的實施路徑。同時,成立由市政府相關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單位及科研院所、頭部企業為成員單位的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工作專班,加強統籌協調,切實推進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建設。
根據《實施方案》,青島將構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內的基礎大模型矩陣、以“問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為代表的N個行業大模型和X個重點應用場景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體系;力爭到2026年全市算力總規模達到12000P,存儲總量達10EB;將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打造成在全球彰顯海洋特色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把青島藍谷建設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算谷、智谷、數谷。到2026年,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基礎更加堅實,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生態加速形成,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在國內國際上的首創性、引領性、示范性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著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
“海洋產業具有廣泛綜合、跨界融合、多維聯合等特性,‘AI+海洋’能夠全面賦能應用場景創新,精準推動相關海洋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生態治理等領域相互融合、交叉催化,實現革命性地聚變嬗變。”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孟慶勝表示,青島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前三,集聚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有責任、有能力來引領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也迫切需要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來賦能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壯大,不斷鞏固和擴大青島海洋發展的獨特優勢和領先地位。因此,正加快搶抓機遇、先行先試,充分發揮青島在海洋特色資源、算力、數據和應用場景等方面的優勢,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推動青島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走在全國前列、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山東港口作為青島市海洋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應用大模型技術應用的豐富場景。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們大力推進智慧綠色港口建設,建設了智能算力資源‘一朵云’、信息高速傳輸‘一張網’,全力推進數據治理,統一建設了數據中臺,建立了各類數據標準187項,匯聚數據模型及應用20余個,提供數據服務1000余項;建成了全國首個全國產全自主自動化碼頭,干散貨、件雜貨等傳統碼頭正在加快智能化改造,這些都為港口大模型的建設奠定了業務、數據、算力方面的堅實基礎。”山東港口科技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子青介紹,當前,正按照統一部署,大力推進港口行業大模型建設,目前重點開展了三個方面工作:一是編制港口大模型整體發展規劃。結合港口行業特色與自身實際,與國內頂尖高校院所和頭部企業一起編制《山東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總體發展規劃》和《三年行動方案》,對港口大模型的建設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后續建設實施。二是正在開展港口大模型試點建設。通過大量調研分析,歸納形成了港航服務、港口生產、設備運維、平安港口等10個大面、近百種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按照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先期選取了法務風險防控、設備智能運維、輔助經營決策等典型場景進行試點建設,已完成港口大模型基礎平臺搭建和功能開發,將陸續上線試運行。三是積極推進港口大模型產業生態建設。港口應用場景多、業務需求復雜,將采用1+N開放合作模式,開放應用場景,與行業企業和高校院所開放合作共同推動港口大模型建設應用,構建有場景驅動、有項目牽引、有核心技術的產業生態。
“瀚海星云”大模型和“問海”大模型是青島建設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體系的重點。嶗山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周生輝介紹,“瀚海星云”基礎大模型是一款面向國產新一代超算平臺研發的多模態泛領域科學人工智能大模型。嶗山實驗室研究團隊發展了用數據流計算模型組織從芯片到系統超大規模異構計算的方法,支持高性能、人工智能、大數據融合計算,解決了在高度復雜的國產異構平臺上實現高效能計算的若干關鍵技術問題,實現了人工智能基礎軟件swFLOW,打破了支撐融合計算的軟件生態瓶頸。在此基礎上,通過面向新一代超算架構的模型適配與優化,“瀚海星云”大模型充分發揮了新一代超算芯片和系統的架構優勢,突破了大模型訓練和推理受算力資源規模嚴重制約的“卡脖子”難題,開展了千億以上參數大模型分布式訓練,構建起國產自主科學智能底座。以“瀚海星云”基礎大模型為基礎,可以垂直賦能N個應用領域及X個應用場景,形成"1+N+X"基礎大模型應用體系,用于加速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
“問海”大模型作為“瀚海星云”基礎大模型應用體系中的海洋領域大模型,聚焦海洋科技前沿和產業應用的重點場景,打造海洋智能數字孿生系統。“問海”-海洋環境預報大模型旨在提升海洋環境透明能力,為認識海洋和經略海洋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該模型以全球海洋再分析數據集作為訓練數據,結合窗口注意力機制算法,顯式嵌入了大氣對海洋的驅動作用、地形對海洋的約束作用以及海水運動的緩變特性。研究團隊依據國際權威海洋預報性能評估框架IVTT,對‘問海’大模型的預報性能進行了系統評價,并與國際頂尖機構發布的數值預報產品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在使用再分析數據產品作為模型初始和邊界條件下,問海大模型在多個主要預報指標上優于數值預報產品,表明‘問海’大模型的預報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問海’大模型相較于數值預報模型在計算效率方面提升了1000倍,極大地節省了計算時間和能源消耗。”周生輝說,未來,嶗山實驗室將圍繞海洋科學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持續開展研發,持續發展“瀚海星云”基礎大模型,不斷夯實國產科學人工智能底座;持續完善“問海”海洋環境預報大模型,提供更準的預報精度,更長的預報時效,更高的解析能力;加快構筑“問海”大模型體系,研制氣候預測大模型,海洋生態預報大模型,極地海洋大模型等,為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