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麥客”幫河南困難農民免費收麥 幕后的“雙向奔赴”真暖心
日前,一則網友發布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一名跨區割麥的“麥客”幫助老人收割麥子后,老人地頭結算收割費,“麥客”堅決不收,指著自己胸前的黨徽說:我是一名黨員……這一幕發生于2024年5月31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郝老行政村,萊西農機手葛海波正帶著跨區收割小麥作業團隊在該村作業。給一戶村民收割完麥子后,得知該村民家里比較困難,葛海波當即決定不收取費用。當村民執意將錢遞給他時,葛海波急忙推辭,表示不要錢并自豪地展示出自己胸前佩戴的黨員徽章。視頻發出后,無數網友為之動容。6月2日,記者連線青島宏偉海波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萊西市夏格莊鎮葛家村農民葛海波,聽他講述20多年“南征北戰”收麥的感人故事。
人物名片
葛海波
年齡:54歲
身份:青島宏偉海波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萊西市夏格莊鎮葛家村農民
跨區作業強度高、工作環境差,雖然很辛苦,但也要努力干好它。”
葛海波(左)在河南的麥田里作業。
免費幫困難農民收小麥
“當時,我們給一戶村民收割完麥子,老人要把費用給我,我知道他家里比較困難,就不打算收他的費用。”葛海波說,5月31日他帶著團隊在郝老行政村作業,在幫老人割麥時,他得知老人家庭十分困難,當即決定不收取費用。
“干了24年,和很多當地的村民都非常熟悉了,他們對我們非常熱情。”葛海波打開了話匣子,“將心比心,村民有難處,能幫的我們義不容辭!”對于不收取費用一事,他反復說,“只是舉手之勞,不值一提,換別人也會這樣做。”
葛海波介紹,作為全年糧食生產第一季,今年的夏糧已經由南向北陸續開鐮。眼下,河南、安徽等地的小麥迎來了豐收季。作為青島2000多名“麥客”中的一員,5月26日,他帶著十幾名合作社成員從萊西出發,奔赴河南周口收割小麥。經過幾天的辛勤勞作,6月1日下午,在當地經紀人的“催促”下,隊伍又趕到了商丘。
“商丘這邊說,地里已經能下車了,所以讓我們趕緊過來。”葛海波告訴記者,他們跨區收割小麥主要依靠當地的經紀人。現在經紀人都很專業,有些人還成立了公司。這些經紀人跟當地農戶簽訂協議后,就全國各地尋找“麥客”。不僅如此,“麥客”過去以后,他們還會幫忙介紹吃飯和住宿的地點。“跟往年相比,今年收割小麥的時間提前了5天,我們一行人5月27日到河南周口收割了5天后,6月1日又馬不停蹄地轉戰到了商丘。目前,商丘已經進入全面收割小麥階段。”葛海波說,端午節前后,他們將返回青島,正好趕上本地小麥成熟收割。
和當地農民成了好朋友
6月2日中午,54歲的葛海波蹲在地頭匆忙吃了一碗河南撈面。吃完飯,他喝了幾口水,就又指揮著大伙兒開始忙碌了。當農機“麥客”的24個年頭里,他的足跡遍布湖北、河南、江蘇、山東等地。談及對河南的印象,他翹起大拇指點贊:“河南人特別熱情、樸實,我喜歡到河南跨區作業,和很多地方的鄉親們都成了老朋友,每年不見上一面,想得慌。”
這天下午,負責聯系他們的經紀人說,周邊的幾個村都給他打來電話,讓他幫忙尋找收割機。青島的“麥客”,在當地村民們看來都是“金疙瘩”。葛海波說,每年5月他都會出發跨省收割小麥,一干便是24年。隨著小麥逐漸進入收獲期,今年,他作為跨區收割小麥作業的領隊,帶著萊西夏格莊鎮的10余名農機手和5臺收割機一起出發,于5月27日到達周口進行收割小麥作業。
談到這些年“南征北戰”的收麥故事,葛海波有一肚子話要說。“當地村民對我們很熱情,有一年,我們來晚了幾天,當地村民仍然堅持把地留給我們收割,當時周邊的村莊已經割了一大半了,這個村連一棵麥子都沒動,讓我非常感動。”說起當時的點滴,葛海波有些動容。
“記得那是周口市大陳莊,因為每年都去給他們割麥,和農民已經形成了默契。河南省南部的南陽、信陽等區域小麥成熟時間較早,周口等地區要晚10天左右,通常都作為第二站。2022年,我帶著大伙兒在信陽割麥,由于進度推遲了幾天,大陳莊的村支書就打電話問我能不能過去。”原來,在成立合作社之前,葛海波就每年都到當地割麥,與當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們對他很是信任,寧可晚收也要等著他。“其實咱的價格和別人差不多,主要是和農民關系處得好,每年他們都搶著讓咱到家里吃住。”葛海波自豪地說。
收割費用多年不漲價
感情都是相互的,村民們的熱情也深深打動著葛海波。作為回報,多年來他的收割費用幾乎沒怎么漲。“這些年來,由于油價、人工費上漲,收割成本整體持續上漲,有不少農機手都漲價了。”葛海波說,“當年河南小麥成熟期遇上連陰雨,村民夏收面臨很多困難,我明白村民的難處,最終不但沒漲價,每畝還少收了10塊錢。”
“今年把麥子成熟較早的周口作為第一站,目前已經來到商丘作業。”葛海波告訴記者,今年因為降雨,河南地區的小麥收割季有點集中,北歸的“麥客”數量比往年要少。除了遇到下雨天等不能作業外,他們基本每天早上不到5點就起床,檢查完收割機后就去吃早飯,7點左右開著收割機到地里等待作業,中午簡單吃兩口飯再接著干,一直工作到半夜12點,每臺收割機一天下來能收割100畝左右。
“跨區作業強度高、工作環境差,雖然很辛苦,但也要努力干好它。”葛海波說,接下來10天左右的時間里,他們還將跨越幾百公里,在商丘收割結束后,轉戰到臨沂,臨沂結束后,才能回萊西收割本地小麥。“今年麥子產量和去年差不多,畝產在900斤左右,但是成色很好,顆粒飽滿。”最近這兩天天氣晴朗,為了盡快顆粒入倉,青島的“麥客”軍團們挑燈夜戰,盡量提高作業面,幫更多的農戶將小麥收回家。
記者了解到,青島市從20世紀末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三夏”小麥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青島市農機跨區作業已正式啟動,各區市正陸續開展作業活動。今年,全市共發放跨區作業證1200個,預計參加“三夏”小麥機收的聯合收割機達2000臺,作業面積200多萬畝,作業收入1.2億元以上。
延伸
子承父業
走上“麥客”路
對于“麥客”來說,一般一年就收割小麥這一季最賺錢,每年,他們一下高速,就有不少當地村民在路邊等候。進場作業后,村民們在地頭上排起“長龍”更是家常便飯。有些村民甚至直接先交上錢,生怕自家被錯過。
今年小麥收割速度明顯要比往年快,主要原因是今年收割機數量多了,而且全是帶打捆機的新設備。“麥客”當中,來自陜西、山西、東北的父子檔、夫妻檔占很大比例,這也成為今年行業的新變化。如今,葛海波24歲的兒子子承父業,已經跟隨他走南闖北兩三年了。“兒子讀書時利用假期出來,去年大學畢業后,全職當起了‘麥客’。”有了兒子的助力,葛海波為自己做好了人生規劃,“再努力幾年,干到60歲就不打算干了。”
到了秋天,家里的農機設備就出去收玉米。“咱們雖然從事農機行業,但本身也是種糧大戶。”葛海波告訴記者,他家今年種了130畝小麥,“家里還有深翻犁、播種機、播種車、打藥機、小型灌溉機等設備,既然從事農業,這些種地的設備都得有,這也是將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夏天割小麥,秋天收玉米,翻地、播種……葛海波一年到頭安排得滿滿當當。依靠農耕設備,他一年收入三四十萬元。(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袁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