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碩士辭職開店當寵物殯葬師:三年送走五千只寵物
編者按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職業、新工種不斷涌現。
“新職人”有何特別之處?他們在新業態中有著怎樣的經歷與感受?記者尋訪新興職業從業者,對話挑戰變化的新群體。
天沒亮,英俊(網名)被一個電話吵醒,匆忙起床收拾,4點51分到店。
客戶說,自己養的小倉鼠在凌晨猝然離世,難過又害怕。為了體面地送走它,找到了英俊。
英俊是一名寵物殯葬師。在寵物經濟火熱的今天,這一新職業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暴利”“灰色”,是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加在寵物殯葬師身上的標簽,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些從各行各業轉型而來的寵物殯葬從業者們說,他們是情緒價值和人文關懷的提供者,是一群“種星星的人”。
特殊的告別儀式
凌晨五點,英俊已開始在店里忙碌,她的服務對象,是一只剛剛過世的小倉鼠。
清潔整理完小倉鼠的遺體,英俊將它安放在告別室的小床,鋪上干凈的木屑,點燃小燭臺,擺上照片,客戶在旁抑制不住流淚。英俊輕輕掩上門,留給她們最后的獨處時間。
1995年出生的英俊,創業以來已習慣類似的突發狀況,常常凌晨起床或者從白天忙到半夜。
英俊(左后)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之所以轉行從事寵物殯葬師,是因為她本身非常喜歡小動物,曾經養過加菲貓、豹貓、柴犬和泰迪犬。英俊說,之前養的加菲貓得了心臟病,從病發到離世非常突然,“當時我整個人都是懵的,就隨便找了一家寵物火化機構”。但彼時還沒有完善成熟的寵物殯葬服務,火化了也就完了。捧著貓咪的骨灰,英俊覺得心里空落落的,總覺得還沒來得及和它好好告別。
“如果離開的寵物會化作星星,那我們就是種星星的人。”英俊說,在寵物的生命即將結束時,寵物殯葬師可以提供專業的服務、積極的情緒價值和人文關懷,幫助他們處理“毛孩子”的身后事,并給予安慰和陪伴。
在此之前,英俊一路讀到“985”碩士,畢業后在高校工作。歷經“備受煎熬、不斷內耗”的幾年,她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2022年年底辭職后,她在大連開了一家寵物殯葬店。
與她經歷類似的,還有1996年出生的英豪。他畢業于北京某“211”高校,做了兩年家具設計師,但“精神狀態很差,天天想辭職”。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寵物殯葬師的報道,客戶抱著一只金毛犬動情痛哭的畫面,令他意識到這才是自己想干的事。2019年年底,他正式轉型。
經營之初,最大的挑戰是“找房子”。英豪說,因為涉及“殯葬”二字,大部分房東比較忌諱。
與此同時,英豪尋找店址還有一個硬性要求——一個充滿陽光的獨立院落。“我們想創造一個隱私的環境,既尊重寵物、尊重客戶,也尊重鄰居。”
幾經輾轉,英豪在北京市朝陽區東五環的一處園區內,租下了一座700平方米的小院。入口的白色小門極其隱蔽,需輸密碼方能入內。
小院的樹上和房檐下,掛著好幾串風鈴,“風鈴隨風飄搖、叮咚作響,就好像是‘靈魂’回來了”,英豪說。
走進房間,高大挑空的設計,純凈素雅的主色調,簡約的物件陳設,讓人感覺仿佛來到了一座美術館。
英豪的接待廳。攝影見習記者 戴云
英豪介紹,室內主要分為接待區、清潔間、告別室、寄存區、商品展示區等。休憩區的墻上,有兩大面貼滿了離世“毛孩子”的照片,而這只是“冰山一角”——開業三年來,共計送走約五千只寵物。
告別室內的紀念冊。攝影見習記者 戴云
近年來,隨著寵物經濟的火熱和人們對寵物情感的重視,寵物殯葬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中國寵物殯葬服務行業發展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寵物殯葬服務市場規模達14.33億元,較2021年上漲14.45%,預計2023年將達18.25億元左右。
完成一場“生命教育”
隨著綜合水平提高,人們逐步重視起寵物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寵物殯葬服務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和選擇。
去年九月,英俊接待了一只13歲的白色小狗,名叫“bobo”,主人是英國人。小主人是個有些靦腆的小男孩,他低聲問,為什么“bobo”躺在那兒?英俊蹲下身回答,它有些累了,所以回到自己的星球去了。
小犬“bobo”的葬禮。受訪者供圖
小男孩又問,那它是死了嗎?我再也見不到它了嗎?英俊想了想,婉轉地說,“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它會活在你的記憶里,這些記憶就是‘bobo’帶給你的禮物,只要你還記得它,愛就會讓你們永遠活在對方心里。”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踮腳趴在狗狗身邊,小聲說了句,“我永遠不會忘記你”。
這是英俊至今難忘的一個場景,她借用電影《尋夢環游記》里的一句臺詞,“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在小男孩心中撒下了一顆關于生命教育的種子。
作為一名寵物殯葬師,每天面對死亡,是否會感到害怕、難過甚至抑郁?
“死亡不是禁忌與恐懼,因為這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英俊說,小動物都是帶著使命來的,教會我們何為生與死,何為敬意與同情。在這里,愛沒有結束,而是重新開始。
英豪坦言,自己在這里見證過很多親密關系,只是物理形態的終結,精神層面并沒有終結。“就我而言,不僅不會被吸進情感黑洞,變得不堪重負,反而會從工作里不斷汲取能量、治愈自己。”
英豪認為,這與他幼年的經歷相關。小時候,他參加親人葬禮,覺得殯儀館冷冰冰的,對于死亡只覺得恐懼而悲傷。多年后回過頭看,發現“死亡教育”的第一課實在過于糟糕。
他最開始關注到寵物殯葬行業時,發現當時的設計“丑陋無比”——告別室里布置得花枝招展,五顏六色的假花在周邊堆疊。“我沒法想象以后我的貓走了,要帶它在這樣的環境里告別。”于是,英豪按自己想法設計店鋪,裝修風格追求簡單、治愈。
英豪設計的告別室。攝影見習記者 戴云
“陽光是很重要的,多曬曬太陽,人和大自然就有了連接”,英豪特意在朝南的地方設計了大落地窗。“感受溫暖,是對喪寵客戶的一種治愈。”
真有那么賺錢嗎
“月薪過萬”“超級吃香”“女生必考證書”……如今,寵物殯葬之風在社交媒體愈吹愈盛。這個職業真和傳說中一樣——“投入少、賺錢多、回本快”嗎?
英豪說,“24小時待命”“全年無休”“工作不規律”,是寵物殯葬師的共同特征。有時白天沒人來,但晚上七八點到后半夜一直來客戶,也有可能連著好幾天沒有一個客戶,“就是挺看天吃飯的”,英豪說,忙的時候飯都吃不上,閑的時候跟養老似的。
他算了筆賬,目前平均每天三單左右,一個月近百單,扣除雜七雜八,員工到手也就七八千,并沒有外界想得那么“暴利”。
“至于價格,豐儉由人”,英豪說,根據價目表,善后服務根據寵物體重有所不同,比如5斤以內付費600元,此外還可以選擇車接、鮮花禮遇、購買紀念品等增值服務。“來我們這里,花600元和花6000元得到的待遇是一樣的,只是拎回去東西多少的區別”,他說。
“價格虛高”“流程不透明”“灰色產業”,是不少人對寵物殯葬行業的印象。長期以來,這一行業因主管部門不明確,游走在“灰色地帶”。
遭受質疑,也是寵物殯葬師們都經歷過以及正在經歷的困境。
英豪創業初期曾瞞著父親,因為父親覺得干這行很“低端”,和大學專業完全不對口。直到他兩年后干出點名堂,父親才漸漸轉變態度,甚至引以為傲。
英豪覺得,父親其實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態。因為不了解,所以對整體行業的信任度相對更低,甚至產生更深的誤會,“而了解或接受過我們服務的,基本都十分認可、滿意”。
英豪的清潔間。攝影見習記者 戴云
未來在哪里
去年年初,英豪嘗試做學員培訓業務,目前已培訓了十余組約三十位學員。“學員數量很少,是因為我們雙向選擇”,英豪解釋,做培訓的目標是鑒于當下行業風氣的“腐化”,希望通過擇優培養優質店鋪,帶動行業競爭,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什么人適合這一行?英豪認為,想賺快錢的人不適合,想賺長遠錢的人適合;養寵物的人適合,不養寵物的人一定不適合。
他認為,像整理遺體、操控設備等技術是很好學的,而寵物殯葬師最核心的能力是和人打交道,接納并處置不同客戶的情緒。“一位優秀的寵物殯葬師,要像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主角大堂經理一樣,見機行事。不同的是,他要去處理人的悲傷。”
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法律規定不得隨意丟棄動物遺體,尚未具體落實到罰款執行。相對來說,國外寵物殯葬行業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業鏈。
“希望打造一個有溫度的、值得信賴的創新型寵物殯葬品牌。”面對未來,英俊計劃擴大業務范圍,包括提供寵物殯葬咨詢、紀念品定制等服務,同時創新服務模式和營銷策略,滿足更多“寵物家長”的需求。
“真正冷靜下來之后,覺得自己還是挺無能的”,英豪發現,所有客戶踏出門后就此“斷聯”,然而他們治愈自己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客戶的心理療愈,是他接下來想做的事。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戴云 記者 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