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向“新”而行,“制造”強市
>>>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更大力度推進新型工業化 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
聚焦重點 把握關鍵
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突出高端化發展,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下功夫
■突出智能化發展,在促進數實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突出綠色化發展,在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上下功夫
■突出集群化發展,在培育壯大重點產業集群上下功夫
向“新”而行“制造”強市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2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全國、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明確了青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總體要求和思路目標,吹響了“加快實現工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沖鋒號,對于動員全市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向“新”而行,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具有重要意義。
青島是工業大市、制造大市,工業是青島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近年來,青島堅持把工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著力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打造一批重點產業鏈,工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厚積成勢。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工業是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工業化的深度和廣度,深刻影響著現代化的進度和程度。當前,城市間競爭你追我趕、日趨激烈,其很大程度上是工業的比拼。各級各部門要深刻認識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新型工業化,努力在全省新型工業化中打頭陣、當先鋒。
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全局、事關長遠。本次會議明確了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總體要求,強調“把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同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數字經濟等有機結合”,并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4個方面,全面部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任務。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學習領會,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聚焦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把創新作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聚焦促進數實深度融合,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工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深入實施“工賦青島”行動,加快工業“智改數轉”,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聚焦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要持續推進工業降碳減排,加快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和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聚焦培育壯大重點產業集群,要充分發揮“鏈主”企業作用,深入實施“鏈長制”,統籌抓好重點產業鏈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打造耦合共生的產業共同體。
要真抓實干、奮勇爭先。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各種資源、凝聚各方力量,創造性開展工作。新型工業化最終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項目上,要抓緊抓實項目建設,立足青島產業基礎,加強項目謀劃招引,強化項目全周期管理服務,促進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效。要素保障是工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要抓緊抓實要素保障,扎實做好深度挖潛、集優保障文章,優化政策供給,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國際市場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依托,要抓緊抓實開放合作,用好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等開放平臺,支持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鼓勵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品牌是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要抓緊抓實品牌提升,深化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提升行動,持續擦亮“青島制造”品牌。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完善黨委(黨組)統一領導、政府負責落實、企業發揮主體作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聚焦目標任務,聚力工作落實,匯聚起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面向未來,青島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向“新”而行,在全省新型工業化中打頭陣、當先鋒,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一定會以新氣象新作為譜寫出青島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青島日報評論員)
向“新”向“高”向“綠”,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側記
2月22日,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聚勢突破‘芯屏’產業,集成電路產值增速超30%”“推動優質企業實施‘倍增計劃’”“提升綠色發展質效、完成國家清潔生產創新試點驗收”……會上,來自相關部門、區市及企業的代表談舉措、談目標、談展望,一句句話語擲地有聲、振奮人心。
大家紛紛表示,要瞄準新興產業培育、優勢產業高端化發展以及產業節能降碳等方面重點發力,不斷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產業發展生態,推動青島制造業加快向先進制造業邁進,奮力爭創全國新型工業化示范區。
向“新”:加快壯大新興產業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力培育新型產業,推進增量崛起,是青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大核心任務。
近幾年,青島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產業等新興產業培育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各區市紛紛表示,要繼續以項目為抓手,深化產業招商和項目服務,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加快壯大。
“聚勢突破‘芯屏’產業,提速建設致真存儲、融安光電等18個項目,推動光電產業園一期投產,促進京東方等已投產重點項目達產滿產,集成電路產值增速超30%、新型顯示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西海岸新區工委副書記、區長王清源表示,新區還將積蓄發力生物醫藥產業,開工建設國藥生命港、修正制藥等項目,加快推進海洋創新藥“BG136”上市,力爭目標產業產值增長15%。
2023年,西海岸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對全市增長貢獻率達39.6%。王清源表示,2024年將錨定12條制造業產業鏈,對照國內外頭部企業、產業鏈引擎項目和關鍵環節項目“三張清單”,靶向引進投資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95個,高標準建設四大專業園區,提速建設總投資1815億元的36個項目,力爭“四大園區”產值超過1100億元。
膠州市擁有注冊工業企業1.5萬家。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2.8%,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下一步,膠州將堅持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兩手抓、兩手硬,全力以赴促升級、優結構、提質效。
“聚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膠州錨定新能源、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加快項目落地、加速產業布局。”膠州市委副書記、市長于冬泉表示,將扎實推進上合能谷電池儲能艙智能制造、RCEP醫療健康產業創新體、艾司博封裝項目一期等項目建設;制定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開放低空物流等應用場景,搶占低空經濟新賽道;加快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落地騰訊、竹云科技等項目,構建AI場景+產業協同發展生態體系。為此,膠州將做好扶優、育強、融通“三篇文章”,打造效率最高、服務最優、保障最強的營商環境。
向“高”:加快向價值鏈高端爬升
拓展全新產業版圖的同時,推動既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爬升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著力點。
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工業百強區、畝產效益評價工作獲全國“畝均論英雄”改革典型案例……2023年,嶗山區深入實施工業強區戰略,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4%。
“嶗山區將堅持高端引領,建設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嶗山區委書記張元升表示,新興產業領域,瞄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海洋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等四條產業鏈精準用力;傳統產業領域聚力改造提升,加快青啤百萬千升高端特色酒生產基地等項目開工,推動漢纜等15家優質企業實施“倍增計劃”,企業產值增長15%。
同時,加力提速企業“智改數轉”,發揮卡奧斯等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用,深化“工賦青島”行動,每年推動10個以上制造業技改項目、技改投資增長15%以上。
作為青島優勢產業的代表,海爾集團對產業高端化發展有著深刻的思考。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表示,從品牌維度看,中國家電產量約占全球56%,但是在海外自主品牌的份額僅占8.9%,大部分產品以貼牌代工的形式出口;從市場維度看,近五年大型家電全球銷量復合增長率僅為0.1%,規模趨于“飽和”。因此,在以存量更新為主的市場環境下,高端化是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
海爾將繼續以科技創新推動智能化升級、以綠色化支持可持續發展、以集群化構建產業生態。在智能技術領域加快布局與投資,構筑在智能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以此抓住智能化時代全球家電產業價值鏈再分配的關鍵。持續開發更加節能、環保的產品,并積極推進家電回收、拆解、再利用的循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行業“鏈主”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產業鏈配套企業形成集聚發展的模式,構筑青島產業鏈競爭優勢。
向“綠”:加速制造業節能降碳
隨著全球能源變革的演進以及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已經成為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青島高新區以不足全市1%的土地,培育了全市8%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以上的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綠色工廠,走出了一條具有“高”“新”特色的產業發展道路。
面向未來,青島高新區在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進一步壯大產業和企業的同時,也將綠色低碳擺在重要位置。青島高新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盧陽表示,將提升綠色發展質效,完成國家清潔生產創新試點驗收,統籌推進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等任務,積極創建國家級“綠色生態城區”,新增市級以上綠色工廠5家。
“我們將繼續強化項目全要素保障、企業全周期服務、金融全方位支持,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注入原動力。”盧陽表示,高新區將深化“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全年新開工項目30個,新竣工項目20個,持續推廣“高新貸”,政府母基金投入不低于2億元,打造天使、VC、PE基金,常態化組織產品交流會、供需對接會,幫助企業穩訂單、拓市場,成功對接企業需求150次以上。
奇瑞是青島近年來引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企業。現已投產的奇瑞青島超級工廠,是奇瑞目前最高水平的數字化智慧工廠之一,所導入的車型也是當前奇瑞重點打造的高端主力車型。在數智技術的加持下,奇瑞青島超級工廠優選綠色節能設備和設施,不斷優化生產工藝、環保設備和設施,在制造過程中將污染排放減少到最低,年度碳總排放量減少約2.6萬噸。
“未來奇瑞青島工廠將繼續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實現碳達峰和零碳工廠目標,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實現污水再生循環使用達到零排放。”奇瑞汽車青島基地總經理許疆生表示。同時,基地還將深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群化發展,加快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帶動本地化汽車產業數字化升級,解決研、產、供、銷、服一體化問題;圍繞精密加工、三電、智能駕駛等領域,招引更多產業上下游企業落戶青島,將本地配套率提升至50%。(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推進新型工業化,筑穩高質量發展“壓艙石”
青島以工業的加快轉型升級支撐城市經濟再上新臺階
工業強,青島才能強。
2月22日,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對青島下一步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路徑和舉措開展部署。
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省委和市委的經濟工作會議,再到省兩會和市兩會,“新型工業化”均作為重點工作被提及。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引領,加快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其中的核心思路。
工業是青島的基因,是青島經濟的“頂梁柱”“壓艙石”。不論是從自身的發展軌跡和產業基礎來看,還是從全國其他城市的經驗來看,青島經濟總量要再上臺階,工業制造業必須實現新突破。在這個意義上,面對“推進新型工業化”這道擺在全國城市面前的共答題,如何在新一輪產業迭代中加快鍛長板、補短板,讓工業的脊梁挺起來、硬起來,是青島面臨的核心任務和挑戰。
此次會議的召開透露出青島在新一年大抓工業的鮮明導向。以新型工業化推動高質量發展,青島發出動員令。
持續推動工業由“舊”到“新”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2023年,青島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等產業增加值均增長10%以上
●新興產業培育上,青島狠抓項目。2023年,全市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6%
創新實力不斷增強
●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突破12項行業共性關鍵技術
●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總數分別達到239家、129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85%;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專項38項
●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7900家、9300家、190家
●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70%以上關鍵技術攻關實行“揭榜掛帥”制度
加快將“優勢”轉化為“勝勢”
基礎優勢
●青島擁有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6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31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
先發優勢
●培育了以2個國家級“雙跨”平臺為領軍的40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獲評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中國軟件名城和全國首批“千兆城市”,“工賦青島”模式在全國多地復制推廣
落實政策強化支撐穩定增長
強企業
●完善全部4713家規上企業三級幫包服務機制,強化“鏈主”和龍頭企業帶動,加快“小升規”等企業梯度培育,努力推動126戶倍增企業增長15%、規上工業企業突破5000家,以合理增長加厚產業經濟底板
引項目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等重點賽道,瞄準重點央企、500強和頭部企業,靶向引進、建設、投產一批標志性牽引性大項目
厚實“工業家底”
新一輪產業革命驅動下,工業制造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在加強。
新年伊始,城市集體交上2023年“答卷”。最受關注的“萬億GDP城市俱樂部”在結束了2022年新增“掛零”的局面后再度擴容,常州和煙臺成功進階。而這兩座城市的晉級,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業的良好表現。2023年,煙臺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7%,常州則增長8.8%。
不僅如此,“萬億俱樂部”中排名前十位的絕對頭部,也大都有厚實的工業家底為支撐。排名第三、以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著稱的深圳,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并再次拿下了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的全國“雙第一”,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32%。第六位的蘇州,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邁上4.4萬億元新臺階。排在首位的上海,2023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94萬億元;位于次位的北京,2023年實現規上工業營收2.78萬億元。從大趨勢上看,城市的工業體量排名與經濟總量排名差異均不太大。
工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強,源自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產業的重塑。如果說在傳統制造的時代,工業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那么第四次工業革命則用數字技術打破了這個邊界,讓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實現了深度融合。越來越多企業的角色已經從單純的產品生產者變身服務商,銷售產品不再是唯一的商業模式,依托“產品+服務”企業不斷開辟價值新空間。
制造業不僅將產業新空間拓展至服務業領域,也成為催生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引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撐,通常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的占比會達到70%。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造業。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形成研發、設計、制造、營銷全鏈條的升級,從而有助于產生更多服務業需求。
在青島下線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
回溯青島的發展,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受益于工業的大繁榮,青島實現了經濟體量和城市能級的跨越,成長起海爾、海信、中車四方、賽輪等一批全球知名的行業領先企業。但坦率地講,近年來青島在工業發展上開始與同類城市出現差距,工業經濟體量在城市總經濟體量中的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工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脊梁還不夠“硬”,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還應更好發揮。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引領的全新制造業產業周期中,青島理應再一次挺起工業這一“硬脊梁”。
不斷“破舊立新”
產業發展的“新”與“舊”,從來沒有嚴格的界限。產業轉型升級也從來沒有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破舊立新的長時段過程。
青島的新型工業化之路亦如此。剛剛過去的2023年,青島工業增加值增速從一季度的4.8%,到二季度的5.4%,再到三季度的5.7%,最后全年站穩5.8%,一路上揚。分行業看,35個大類行業中,21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為60%。從工業利潤看,1-11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41.8億元,增長8.8%。
一連串數字揭示了過去一年青島工業的良好發展態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島近幾年在推動工業由“舊”到“新”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從產業結構看,青島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優勢產業領域,2023年,青島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等產業增加值均增長10%以上。過去較長時間內被視為短板的新興產業培育上,青島狠抓項目,在若干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2023年,全市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6%。
從創新實力上看,青島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突破12項行業共性關鍵技術。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總數分別達到239家、129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85%。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專項38項。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7900家、9300家、190家。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70%以上的關鍵技術攻關實行“揭榜掛帥”制度。
位于虛擬現實產業園內的虛擬現實創享中心。
拋開這些數字,過去一年,青島更是誕生了一批頗具產業引領性的項目和產品。
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生態園首座工廠竣工投產、奇瑞汽車生產基地兩款新能源車型順利下線、中船重工船舶設計研究中心落戶、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一期竣工……優勢產業進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礎;晶圓制造項目二期主體完工,物元半導體先進封測項目落地建設、歌爾虛擬現實整機和光學模組項目一期建成投用、京東方移動顯示模組制造工廠產能加快釋放、海信全球首款8K超高清激光電視成功上市。阿斯利康吸入氣霧劑生產基地增資項目簽約落地……新興產業加快成勢。
蓄力已久的青島,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力。
加快“優勢轉化”
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制造業的蛻變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立足城市產業特色和產業稟賦,從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作為突破口,進而以點帶面,輻射延展,某種意義上是一條“捷徑”。
從會議不難看出,加快將產業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是當下青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發力方向。
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本質特征,也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青島擁有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6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31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字號”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具備在新型工業化建設中創新突圍的基礎優勢。
如何充分發揮這些高能級平臺、行業龍頭企業的力量?青島將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擺在產業創新發展的首要位置。通過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做強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兩大支撐,推出更多“三首”創新產品,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和標志性成果。與此同時,以此為依托加快培育更多“獨步天下”的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進一步優化建群強鏈生態,更好釋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合力。
數實融合是數字經濟時代催生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重要引擎,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路徑。而眾所周知,青島在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領域具有明顯先發優勢。歷經多年布局,培育了以2個國家級“雙跨”平臺為領軍的40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獲評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中國軟件名城和全國首批“千兆城市”,“工賦青島”模式在全國多地復制推廣。
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一隅。
圍繞進一步發揮好這一優勢,青島瞄準當下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產業趨勢,從數字基礎設施領域切入,統籌布局總規模3000P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培育研發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時,加快集成電路、智能傳感等電子信息制造業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提升數字產業化能級。
此外,青島也在深化產業數字化方向持續加力。強化場景開放牽引,推動規上工業企業“數轉智改網聯”全覆蓋。
保持“沖刺姿態”
放眼長遠,更立足當下。
新年伊始,青島以開局就是沖刺、起步就是決戰的態勢,推動工業經濟開門穩、開門紅。
據了解,青島將落實好工業“開門紅”專項獎勵政策,出臺新型工業化“一攬子”突破措施,沖刺首季“開門紅”,力保全年“穩中進”,工業投資、技改投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推動產業進步發展的關鍵力量。青島將進一步優化服務企業的機制,堅持圍著企業轉,完善全部4713家規上企業三級幫包服務機制,強化“鏈主”和龍頭企業帶動,加快“小升規”等企業梯度培育,努力推動126戶倍增企業增長15%、規上工業企業突破5000家,以合理增長加厚產業經濟底板。
在青島酷特智能工廠,一條流水線可生產出滿足不同需求的個性化服裝。
項目是工業發展的生命線,是突破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青島將堅持盯著項目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等重點賽道,瞄準重點央企、500強和頭部企業,靶向引進、建設、投產一批標志性牽引性大項目,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市、區(市)兩級協調聯動,以有效投資拉動高效產出。
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青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盡管仍然充滿挑戰,但只要有定力、有決心,堅持久久為功,工業經濟定能呈現新面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