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觀瀾|野生海刺豐收,“大自然的饋贈”為啥偏待山東
長得像縮小版象拔蚌,外殼像“臊蛤蜊”,皮黝黑黝黑——最近,一種叫“海刺”的海鮮現身丁字灣,一上岸立刻遭圍觀。
這些海刺都是純野生的,沒有人專門撒苗養殖,純純的“大自然的饋贈”。而這些野生的海刺,和養殖的蛤蜊是“鄰居”,雙方共處,很是和諧。
許多“活了幾十年”的青島網友表示沒見過這種海鮮,少部分識貨的即墨、膠州網友評論區開啟“認親”模式。有的叫它“蜆刺”,表示這貨可以用茭瓜、絲瓜燉湯,或韭菜雞蛋汆湯。膠州灣一帶有說法,“和尚跳墻佛跳墻,不蜆刺一碗湯”,這才是真正天下第一鮮。也有的叫它“海呲”,說這玩意兒巨鮮亮,肉有點脆,做個面條鹵,絕了。還有的說,“海刺炒雞蛋,能鮮死人”——難怪記者報道還沒上岸就被搶購一空。
海刺學名“海筍”,有不同種類。一種是吉村馬特海筍,能穿鑿木材、巖石,對海港碼頭有危害性。1953年,天津塘沽新港泛濫的就是這種海筍,貝類學奠基人張璽花了幾年時間終于搞清了海筍的分布和習性,找到了防除對策——防波堤不要用石灰石。所幸的是,丁字灣出現的海筍是大沽全海筍(寬殼全海筍),生長在泥地里。
浙江貝類專家柴雪良曾做過海筍育苗研究,2017年奉化也出現過海筍,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海筍卵子時期會隨著水流不斷浮游,長到0.3毫米的直徑,就會尋找適合扎根生長的灘涂。海筍扎根生長,說明灘涂的溫度、鹽度、水質、浮游生物均適合海筍生活。海筍出現,有利于凈化水質,因為海筍以海水中的碎屑、顆粒為食。
時間退回去半年,大風給煙臺“刮”來海鮮,有的市民一天能撈上200斤海腸,在當時也是轟動全網,外地網友饞毀了。離著煙臺近的威海網友,看到直播后連夜驅車跨市趕海。千人撈海腸之后,煙臺又開始瀘沽蝦滿沙灘,螃蟹、蟶子撿不完……甚至還有稀罕物“天鵝蛋”。
大海“潮”上來的瀘沽蝦 圖片來源:齊魯晚報
“大自然的饋贈”為啥總偏待山東地界?從淺了看,是海鮮資源充足,往深了看,是海洋文章、環境治理做得走心。
一是近些年山東大力推進海洋生態修復,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十四五”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明確了山東的目標任務,要有計劃地對部分生態環境受損、生態功能脆弱的區域實施保護修復。以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區為例,山東通過種植牡蠣生態礁阻止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保護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同時凈化水體。除了省一級布局,各地市也有針對性政策出臺,青島海刺出現的省級海灣丁字灣,就有“一灣一策”治理。海洋環境保護得越好,海洋生物越豐富。青島好多年沒見的野生海刺豐收,一天上岸兩三千斤,直觀反映出當地的海洋生態保護、治理成效。
二是山東多年來持續開展增殖放流,著力養護水生生物種群資源。以海腸“泛濫”為例,2015至2016年間,煙臺曾在開發區、萊山區、蓬萊區等海域進行海腸苗種公益性增殖放流,總投放的苗種在120萬左右。據工作人員介紹,當時投苗存活的海腸,到現在早已具備繁殖能力,甚至已經可能增長了幾十倍。“優越的生長環境,可以讓苗種得以持續繁殖,同時改善海區底質環境——而改善后的環境又更利于苗種持續增殖,實現資源與環境良性循環。”
在山東,開展增殖放流已有四十多年歷史。2023年6月6日,全國第九個“放魚日”,山東主會場現場放流中國對蝦、褐牙鲆等各類苗種共117萬尾。相信若干年后,“舌尖上的山東”將更令人鮮掉眉毛。
氣息融通,物物相諧。青島野生海刺豐收,不但飽了人們的口福,更鋪陳出一幅生物多樣、和諧共生的海洋生態畫卷,令人神往。相信山水有情,人們溫柔以待過的青山綠水,就會報之以金山銀山、魚蝦滿倉。
好品山東,好客山東。在山東,熱情好客的可不只是豪邁的山東人,還有無私饋贈各樣美物的好山好水,情意綿延滋味長。(文|馮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