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打造智能建造示范項目100個以上!青島印發《意見》推進智能建造發展
青島印發《意見》推進智能建造高質量發展,提出2025年試點目標和2035年遠期發展目標
兩年打造智能建造示范項目100個以上
“搭積木”式建房、3D智能打印道路、BIM技術……在數字化的加持下,如今青島許多工程建造場景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化正在成為現實。近日,市政府印發《關于推進智能建造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2025年試點目標和2035年遠期發展目標,高標準推動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實現全市建筑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智能建造的“青島優勢”
所謂智能建造,是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工業化為主導的先進建造技術融合的一種新型建造方式,通過工程項目全過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效益和品質,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實現節材省工、節能減碳的目標。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副局長牛永波介紹,長期以來,建筑業主要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大規模投資拉動發展,要改變生產方式粗放、勞動效率不高、能源資源消耗大的局面,發展智能建造將推動傳統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青島立足行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相繼印發了《關于印發推動智能建造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開展了智能建造試點、BIM技術應用等工作,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加強智慧化工地建設和信息技術在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應用,推進智能建造產業發展,并積累了一定經驗。
“青島是一座產業型城市,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基礎雄厚,同時擁有良好的建筑產業發展基礎。近年來青島的建筑業不斷改革創新,產值穩步提升,為全市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節能科技處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青島先后入選我省首個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新城建試點城市等,在2022數字城市百強榜中位列第七名,這些因素都成為青島推進智能建造的底氣和優勢。
2022年11月,住建部將24個城市列為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以科技創新推動建筑業轉型發展,青島位列其中,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試點城市。在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市正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標準體系和人才隊伍、專家智庫建設為保障,積極賦能建筑產業轉型升級,以“試點示范”開拓智能建造的“青島路徑”。
提出2025年和2035年目標
此次《意見》的印發,既系統謀劃我市智能建造工作、高標準推進智能建造試點各項任務,又將為下一步全面推進智能建造工作提供指導。
著眼近期試點示范和遠期全域推廣,《意見》提出了明確目標——到2025年,全市智能建造規劃體系、制度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全市智能建造監管服務平臺基本建成;BIM技術在建設工程規劃、勘察、設計、審圖、施工和運維等環節廣泛應用;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智能建造產業鏈和覆蓋保障市域、輻射服務半島的智能建造產業集群基本形成;打造智能化工廠20個以上、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5個以上、示范項目100個以上;城鎮新建民用建筑裝配式建筑比例達到50%以上,全市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
到2035年,全市智能建造規劃體系、制度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全面建立;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人才培養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發展成熟,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全面推廣;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完成行業數字化轉型,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生產效率及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將青島打造成為全國領先的智能建造強市。
《意見》還明確了高標準推進國家智能建造試點、加強工程項目數字化協同、推進工程項目建設工業化、創新工程項目組織監管模式、增強智能建造科技支撐力、增強智能建造產業支撐力、增強智能建造人才支撐力等主要任務。根據《意見》,加快試點項目建設,制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評價標準,建設一批智能建造試點示范工程,推進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集成應用,開展項目監測和技術分析;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建設一批現代化的智能工廠、產業園區,形成智能建造產業集聚和示范效應。
同時,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進裝配式建筑預制構件生產標準化,建立標準化部品部件庫,擴大標準化部品部件使用規模;大力發展裝配化裝修,推動裝配化裝修設計標準化、生產部品化、施工集成化;全面推廣預制內隔墻板、樓梯板、樓板;新建學校、醫院建筑原則上采用鋼結構,積極推進鋼結構住宅建設。加大建筑機器人應用力度,利用好青島現代制造業基礎,培育發展建筑機器人產業;重點推動機器人在裝配式預制構件制作、裝配式裝修部品部件生產以及墻體安裝、抹灰噴涂、高空焊接、地面整平等環節的應用。
培育智能建造產業基地。著力打造以行業龍頭企業為牽引的智能建造產業園,引導上下游企業、專業機構向產業基地和園區集聚,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構建區域性智能建造產業生態,形成門類齊全、配套完善的產業發展格局。另外,增強智能建造人才支撐力,打造專業人才隊伍,以及建立智能建造專家智庫。(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