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時刻,幸好有他!臨沂景區一游客失去意識,青島醫生出手搶救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0日訊 日前,市北區人民醫院內一科收到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見難勇助榜樣,弘揚醫德楷模”。送錦旗的張先生專程從濟南趕來青島,對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救治父親的恩人表達感激之情。這時,醫院醫師王超五一假期在外地游玩時救人的故事,終于被同事們所知。
5月1日上午11時,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天宇自然博物館內上演了一場“生死時速”。安靜的博物館內突然傳來一聲呼救,“有沒有醫護人員在?需要急救!快!”一名博物館工作人員一邊疾呼一邊沖了進來,此時正在館內參觀的王超和朋友聽到呼救,立刻毫不猶豫地沖了出去。走廊里躺著一位中年男性,王超立刻上前查看,患者已無意識,頸動脈搏動消失,無自主呼吸,在數秒鐘的時間內,他快速作出判斷:患者需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同時要求患者家屬及博物館工作人員立即撥打急救120。
王超和同伴配合給予專業的施救,救護車趕到的時候,患者已經恢復了自主呼吸,但意識狀態仍未恢復,隨即被送往當地醫院繼續救治。回到工作崗位后,王超仍不放心患者,隨時同當地醫院的醫生和患者家屬聯系,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從急診轉入ICU,從昏迷轉為清醒,從拔管撤機轉入普通病房,直到出院……患者的每一次好轉,都讓王超十分欣慰。
張先生說:“當地醫院參與救治的重癥醫學專家,還有我們后來轉院到山東省立醫院進行后續治療的心臟科專家都告訴我們,如果沒有猝死發生時寶貴的黃金4分鐘專業救治,我父親痊愈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出院了,我才有時間過來感謝恩人。”
我國每年有54萬人發生猝死,平均每天約有1000人,而猝死主要原因是心臟驟停。一旦發生心臟驟停,生存率不足1%,急救的黃金時間只有240秒。第一目擊者,能否在4分鐘內實施有效急救,將決定病人的生與死。王超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正確判斷病情,并毫不猶豫地進行專業的心肺復蘇,與其扎實的醫學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密不可分。據悉,他已在市北區人民醫院的內科病房和急診科工作了10余年。醫院特別重視臨床技能的培訓,尤其是心肺復蘇等重要技能,要求所有醫護人員定期操練,以備緊急時刻能迅速進行救治。(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