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低碳“最優解”,青島用十大工程“作答”
“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潰,很可能發生在2023年到2030年之間。”這是未來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碳社會》一書中作出的大膽斷言。在他看來,碳泡沫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
一座城市的碳達峰、碳中和的征途,其核心就在于尋找經濟與低碳的共贏路徑。
作為低碳試點城市,青島的努力有目共睹——“十三五”期間,以年均1.5%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GDP增長,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21.5%和27%。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凈零碳城市發展報告(2022)》顯示,青島碳排放指數排在北上廣深等30個樣本城市首位。
然而,對于一座以制造業為立市之基的城市而言,青島要實現碳排放與經濟發展逐漸脫鉤,充分挖掘減碳空間仍然是“必修課”。
作為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強龍頭”,青島市委、市政府日前頂格印發《青島市碳達峰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提出實施碳達峰十大工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確保2030年前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碳達峰,其實與每個市民都息息相關。我們不妨從一個社區、一臺冰箱“碳賬本”看青島要如何實現。
01
一個零碳社區的“碳賬本”
海水源熱泵、太陽能光伏光熱、風力發電、污水源熱泵、工業余熱和燃氣……在浮山灣畔,一個占地45公頃、建筑面積22.71萬平方米的奧帆中心零碳社區承載著多項高效清潔供能技術方案。
青島首個“零碳社區”項目正在奧帆中心逐步實施。
作為“零碳中國”優秀案例,項目有一個亮眼的“碳賬本”:建成后每年能夠直接節約用電量303萬度,節約燃氣量5500標準立方米;直接減少碳排放8663噸,相當于在景區內種植了173.3萬棵樹木;最終通過綠色供能逐步實現能源消耗直接碳排放強度降低至零。
這是全國首個既有城市建成區中的零碳社區。作為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青島已累計建成綠色建筑1億平方米,實施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4200萬平方米,培育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16個,2022年農村地區完成13萬戶清潔取暖改造。
不僅是住居,在青島,市民低碳出行也“有賬可算”。
無論是步行、騎行還是地鐵、公交,市民的綠色出行所減少的碳排放量都可以在全國首個以數字人民幣為結算方式的碳普惠平臺——“青碳行”App上被核算出來,變成數字人民幣。平臺上線一年來,吸引了20余萬市民參與,累計產生碳減排量4000余噸,累計發放數字人民幣紅包300多萬元,發放用戶碳普惠權益超過1000萬元,讓每個人為碳達峰所作的努力變得更加可感。
在交通運輸領域,青島持續提升清潔運輸占比,在西海岸新區街道上穿梭的90臺真情巴士氫能公交車,運行里程已超過400萬公里;港口成為綠色低碳交通推廣的窗口,建成前灣港區加氫站1座,引進3臺氫能集卡試點應用,船舶岸電配備率、港區道路堆場綠色照明率均達到100%。
真情巴士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正在加氫。
根據《工作方案》,下一步,青島將實施城鄉建設綠色低碳工程,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實施交通運輸低碳轉型工程,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和綠色出行體系。實施綠色低碳全民工程,提升全民節能降碳意識,推廣節能低碳生活方式。
02
一臺舊冰箱的“新價值”
家電是青島標志性產業符號之一。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一臺家電的價值、減少碳排放?
步入位于萊西的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枚巨大的莫比烏斯環。它所象征的無限循環,正是破解這一問題的密鑰。在這里,一臺廢舊家電將以全新的形式,重新進入產業鏈,塑造新的價值鏈。
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展廳呈現的冰箱拆解過程。
進入車間,巨大的上料口正敞開懷抱。即便是體積再龐大的冰箱,經過這一生產線,也可以拆解再生成可用部件、再生金屬、造粒塑料,實現材料100%再利用。根據山東大學核算,一臺46公斤的廢舊冰箱的“再生”可以實現碳減排59.63公斤。作為中國家電行業首家再循環互聯工廠,其依托國家級再循環產業數字化平臺,年拆解能力可達300萬臺,再生能力達3萬噸。
這是青島綠色制造和循環經濟體系的一個縮影,也是這座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和“無廢城市”所做的領先探索。目前,青島坐擁國家級綠色工廠40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家,192款國家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業園區1家,省級綠色工廠12家。
化工產業向來是“兩高”項目集中度最高的領域。如今,青島領軍的高端化工企業在化學反應式中尋找低碳的“最優解”,步入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基調的第二發展曲線,海灣化學、青島煉化分別獲評全國燒堿行業和原油加工行業能效“領跑者”。
根據《工作方案》,下一步,青島將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程,大力發展新能源,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實施節能降碳增效工程,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工程,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和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主要行業碳達峰。實施循環經濟助力降碳工程,加強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03
“先行先試”,讓未來更快到來
海洋是地球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沿海城市正在加快探索海底碳封存路徑的腳步。青島企業、院所也試圖成為“先行者”。
6月1日9時30分,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設備在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正式投入使用。這一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設備是在青島建造完成的,預計高峰期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萬噸,累計將超過15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1400萬棵或停開近100萬輛轎車所達到的減排目標。
我國海上首個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設備在青建造完工。
迎面擁抱“雙碳”帶來的挑戰,在更多的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領域,類似這樣的“先行先試”,正在青島全面鋪開。
青島設立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攻關和科技惠民示范等重點專項,采取“揭榜掛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也是青島創新平臺次第生長的關鍵領域。青島推進山東能源研究院和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建設,打造國家級能源創新平臺,建設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9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1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
在機制創新方面,青島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市場主體間用能權交易,完成企業間用能權交易80余萬噸,先后為海灣化學、金能科技等企業解決項目落地難題。目前,國橡中心“液體黃金”輪胎項目已與8家指標出售企業達成交易意向,將通過用能交易解決17萬噸能耗指標。
在財稅、金融創新方面,青島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務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氣候投融資等實施意見,推行全國首單“建筑減碳貸”“減碳保”,落地全國首單“濕地碳匯貸”“茶園碳匯貸”。西海岸新區入選全國首批、全省首個氣候投融資試點,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氣候投融資合作平臺。
青島還將碳排放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率先印發實施輪胎、啤酒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填補國內相關技術空白;同時建立青島市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創新研究中心,成立青島市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工作組,制定《低碳園區評價指南》《碳排放管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管理規范》等4項團體標準,發布《青島市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根據《工作方案》,下一步,青島將實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工程,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構建海洋低碳科技創新體系。實施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大力發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實施綠色低碳國際合作工程,加快發展綠色貿易,加強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進出口。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碳達峰、碳中和,是目標,更是動力。其所指向的,是一個更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廣闊未來。
(作者 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