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國都在聚焦“海洋”,青島決定這樣干!
“強天下者必勝于海”。21世紀是海洋世紀,發展海洋事業已成為廣泛共識。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在全國上下聚焦“海洋”的特殊節點,今天下午,全市經略海洋工作會議暨市委海洋委全體會議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傳達學習十二屆省委海洋委第一次全體會議精神,聽取有關工作匯報,審議有關文件,部署下步重點任務。
把發展海洋經濟擺在突出位置,堅定不移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加快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加強海洋項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系列部署層層展開,蘊含著這座海洋城市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為下一步海洋經濟發展刻畫了路徑。
2023年6月1日,“青島造”我國首個百萬噸級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投用。
會上,開展了首次“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表彰環節。這是青島落實2022年出臺的第一部精準激勵海洋人才創新創業政策《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暫行)》所開展的首次“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評選和表彰,是對海洋人才創新創業的激勵,也是廣納天下英才的宣言書。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強盛。海洋是青島的突出優勢和鮮明特色。面向未來,青島正進一步增強經略海洋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奮力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
01
亮績賽績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青島最鮮明的特色優勢。近年來,青島每年都會召開全市層面的經略海洋會議,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過去一年的經略海洋進行亮績賽績。
2022年,青島海洋事業發展如何?這組數據最具代表性:2022年,青島完成海洋生產總值5014.4億元,同比增長7.5%,占全市GDP的比重為33.6%,占全省、全國GOP(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0.8%和5.3%,總量穩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
“國信1號”養殖工船
這些海洋大事件,我們肯定都記得: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運營,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加快建設,國際首個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藥物BG136獲批臨床試驗……眾多具有標志性和引領性的海洋成果,讓青島海洋事業在全國大放異彩,也讓青島海洋產業進階發展。
海洋漁業同比增長4.1%,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同比增長8.8%,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7%,海洋船舶工業同比增長6.1%,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同比增長14.7%,海洋交通運輸業同比增長27%,海洋旅游業同比增長3.4%,海洋電力業同比增長3.9%……根據2022年7月開始實施的新國標《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結合青島海洋產業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青島產業門類齊全,海洋發展依靠多種海洋產業驅動;海洋產業結構比較均衡,海洋新興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得不提到西海岸新區和即墨區的強支撐作用。先來說西海岸新區,這是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承載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戰略使命。2022年,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8%,占青島海洋生產總值40.5%。可以說,西海岸新區已然成為青島海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青島藍谷
再來看即墨區。依托藍谷,即墨區聚集了眾多涉海院所高校,在海洋科技上形成鮮明優勢。近年來,藍谷規劃建設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等四大千畝產業園區,加快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海洋經濟實現快速發展。2022年,即墨區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位列青島第二。
此外,膠州市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7%,市北區同比增長7.7%,嶗山區增長9.4%,市南區同比增長7.8%,城陽區同比增長5.1%……縱觀青島海洋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雙核(西海岸新區和藍谷)引領、灣區聯動、集聚發展、區域協同”的總體格局。
02
英才表彰
在本次經略海洋會議上,青島開展了首次“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表彰環節,這既是對海洋人才創新創業的激勵,也是廣納天下英才的宣言書。
為什么要開展“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評選和表彰?這是因為,青島海洋發展近年來取得了一定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項,比如海洋新興產業占比較低等問題。海洋新興產業比如海洋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回報周期長等特點,需要進行長期培育,需要海洋人才助力。
因此,青島2022年出臺第一部精準激勵海洋人才創新創業政策《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暫行)》,開展“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評選。該項評選強調產業引領,破除“四唯”評價,旨在為海洋產業發展提供切實助力。
會上,宣布了首屆青島市現代英才名單,楊紅生等3人為“青島市現代海洋杰出英才”,張訓華等7人為“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激勵其在促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發展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
這10人中,有海洋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主營業務符合青島現代海洋產業重點支持發展方向;也有海洋院校的科技人才,在一線從事海洋領域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他們在海洋牧場建設、養殖工船研發、海洋食品研發、海洋儀器裝備研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水淡化等領域極具代表性,推動甚至引領了行業發展。
深藍一號
例如,海洋所研究員楊紅生深耕海洋牧場,建設“藍色糧倉”,推動甚至引領我國海洋牧場建設發展;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院長薛長湖長期聚焦海洋食品,引領了我國海洋水產加工產業技術進步;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青島國信藍色硅谷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董韶光帶領團隊瞄準深遠海,創新打造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推動青島深遠海養殖產業發展……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按照計劃,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將每年評選一次。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青島正加快邁步。
03
產業突破
縱觀我國沿海城市,近年來紛紛加碼海洋,呈現出一片“你追我趕”的景象。當前,青島正把海洋放在更大更突出的位置。如何聚力實現突破,在海洋城市中持續實現引領發展?
這次經略海洋工作會議,提供了一些路徑。
海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項內容還是海洋產業。但海洋產業發展方向眾多,青島不可能“全面開花”,必須有的放矢。因此,必須在海洋產業發展方向上再聚焦,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做大海洋一產,實施“藍色良種”培育工程,大力發展養殖工船、深水網箱等深海遠海養殖,打造“藍色糧倉”;做強海洋二產,聚力突破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產業,加快形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做優海洋三產,推動港口經濟、海洋旅游等產業提質增效,打造特色現代海洋服務業。
中海油流花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項目
以海洋生物醫藥為例,截至目前,國際上市的16個公認海洋創新藥物有2個來自中國,且都來自青島。在青島,還有BG136等10余個海洋藥物處于研發的不同時期。雖然目前青島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產值還比較低,但把它確定為未來的一個發力點,經多年培育,有望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在全國、全球彰顯更大影響力。
位于浮山腳下的海藥院
海洋產業特別是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有賴于更多有力有效的產業政策支撐。長期以來,青島除了《關于支持“藍色藥庫”開發計劃的實施意見》外,未出臺任何海洋產業扶持政策。2022年,青島實現突破,出臺第一部精準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政策——《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條政策》。不過,也應該看到,青島最新出臺的產業政策是“綜合性”的,并不夠細致、具體。下一步,青島將結合未來海洋產業發展方向,“一業一策”支持海洋重點產業發展,抓好政策落地落實,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破解產學研深度融合難題,需要在深化“產學研”協同方面發力。一方面,青島將加強海洋科技創新,發揮海洋重大創新平臺作用,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更多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另一方面,將繼續實施實施“沃土”“碩果”“海創”三大計劃,加大海洋企業培育力度,推動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加快崛起,促進科技成果攻關及轉移轉化;此外,將聚力“招商引資和海洋項目建設”,吸引頭部企業在青發展,不斷拓展海洋產業發展邊界,提高科技成果承接能力。
青島海洋發展,寄托著總書記的深情厚望。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贏得主動,青島正劈波斬浪、奮勇向前。
作者|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