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不掉”的垃圾怎么辦?住建部在青開會找答案
每一件垃圾,都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這句話放在當下,頗具現實意義。
目前,全世界每年產生的垃圾達到4.9億噸,其中,中國產生了1.5億噸;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長速度為8.42%,中國則達到了10%以上。
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也是關乎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何讓這些“放錯位置的資源”得以資源化循環利用,不僅是關乎每個人習慣養成的細微小事,更是關乎綠色低碳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大敘事。
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如今,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深入推進,全國297個地級市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
用廢舊啤酒瓶打造的“啤酒森林”夜景圖
不少城市走在了這項工作的前列。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分別于2017年、2019年、2020年在廈門、上海、廣州三個城市召開,他們的垃圾分類工作經驗,成為國內其他城市學習借鑒的“范式”。
而在今天,在距上一次會議時隔三年后,這個全國性會議第一次在北方城市召開,并且“花落”青島,首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同步啟動,足以說明青島在垃圾分類領域所做的努力已經“被看到”。
透過會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城市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經驗,以及面對推進過程中共性的困境和難題的“破題”之舉。
01
“扔不掉”的垃圾
從人類出現的那一刻起,便開始產生垃圾。而隨著人類高度聚集的城市的出現,隨意丟棄垃圾會造成垃圾遍地、甚至圍城。據說高跟鞋的發明便與此有關——歐洲婦女在鞋底釘木塊,以免污物沾到裙子上。
很快,人們發現填埋并非長久之計。因為填埋垃圾,古特洛伊城的街道平均每100年上升1.5米,也就是說,每100年堆積在街道上的垃圾就有140萬噸之多。
現在,在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超過2萬噸。2021年,11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產生總量排名來看,上海市以1078萬噸排名第一,廣州市以801萬噸排名第二,深圳市以694萬噸排名第三。
在青島,每天會產生1.1萬噸生活垃圾。為了清運處理這些垃圾,2.3萬名環衛工人忙碌在一線,他們被稱為“城市的美容師”,而他們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卻又很重要的存在——如果一天不清運處置生活垃圾,居民小區甚至整座城市都會被垃圾圍困。
西海岸新區名嘉匯小區科技賦能,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如果說每天1.1萬噸生活垃圾只是一個數字,讓我們將其轉換為具體可感知的場景:如果按照把1萬噸垃圾堆1米高需要占用一畝土地的標準來核算的話,青島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占用400畝土地資源,相當于37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如果將其堆在標準足球場大小的一塊地上,高度將會超過700米。這對于土地資源日益稀缺的城市而言,是無法承受之重。
除占用土地資源外,垃圾填埋對于環境的破壞污染尤甚。于是,不少城市開始探索焚燒垃圾。
1896年和1898年,德國漢堡和法國巴黎先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活垃圾焚燒廠。可是,由于技術限制,垃圾在焚燒時產生了濃煙和臭味,對環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并產生致癌物二噁英。
中國的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自1988年在深圳試運行至今,經過35年的發展,國內的垃圾焚燒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并且達到環保標準要求。
目光回到眼前的城市。青島于2020年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開山東省之先河。而焚燒垃圾則實現了與電網并網,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也十分可觀。
青島西海岸新區靜脈產業園俯瞰圖
以青島小澗西焚燒處理廠(一期)為例,每天有2000噸的生活垃圾在這里進行焚燒,能夠產生約60萬度電,可供300戶家庭使用一年。而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靜脈產業園的焚燒發電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2250噸,年上網電量約3.7億度,可滿足10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需求。
02
從“星火”到“燎原”
雖然垃圾焚燒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每逢垃圾焚燒廠選址,多數還是會遇到當地居民的抵制。這就是鄰避效應——“我知道它很好,但請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基于不妥善處理垃圾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開始重視垃圾治理這個世界性難題,并把垃圾分類作為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有效手段。
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垃圾分類、對垃圾實行可循環利用的德國,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用了整整40年,日本則用了將近30年。
從2000年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率先試點垃圾分類工作,到2017年在全國確定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再到目前全國297個地級市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從在上海“今天你分出多少濕垃圾”成為問候語,到廣州垃圾分類志愿者“凌晨三點自愿上崗”,再到青島幾萬戶市民堅持“曬桶打卡”……我們可以感受到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被國人的接受和認可度。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垃圾分類在我國涉及到14億人口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的轉變,涉及到居民、物業、社區、公共機構、環衛行業等方方面面,要想從“星火”走向“燎原”,必須破題市民參與度低、監管困難、可持續性弱等城市共性的“困境”。
這也是這次會議實地觀摩、探討的重要課題,其中的“青島經驗”或許可以為其他城市提供借鑒和參考。
比如,怎么抓市民的習慣養成,讓市民會分類、愿分類。
垃圾分類進校園,學生在展示廚余垃圾堆肥的成效
連續5年將垃圾分類列入市辦實事,整合社區、物業、居民等各方力量,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探索有效路徑。
在全市設置垃圾分類宣教中心54座,將垃圾分類納入校本課程,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8%。
結合道德銀行、積分返現和兌換等激勵措施,讓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真正得實惠。
又如,怎么抓“過程管理”,讓監督更精準、更高效。
城市管理一網統管平臺——垃圾分類智慧監管系統
依托城市運管服平臺建設垃圾分類應用場景,匯聚收運線路、處理設施等基礎信息3.6萬條,形成垃圾分類“家底一個庫”、運行管理“顯示一張圖”、問題處置“全市一盤棋”。
對4000個投放點實時監測,對全市268條廚余垃圾分類收運線路、1.3萬個收運點位作業情況自動考核。
全市垃圾運輸車輛全部安裝實時監控設備,“芯片識別”模式對混裝混運自動識別生成處理意見,成為考核評價重要依據,在線監管能力顯著提升。
再如,抓“長效建設”,讓分類有保障、可持續。
目前,大中型餐飲企業、文化旅游場所等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實體銷售、快遞、外賣等企業嚴格落實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規定。
布設可回收物智能回收點1300余處,構建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這些可以破題全國垃圾分類共性難題的舉措,在青島已經“開花結果”。
唐島灣公園變身垃圾分類主題公園
作為網紅“打卡地”的唐島灣公園,更是變身為垃圾分類主題公園,成為每年接待近百萬人次的最大主題宣教基地。
城陽區前旺疃社區將每家每戶的樓號、單元號、戶號印制在下發的垃圾袋上,確保每一袋生活垃圾的可追溯性,目前垃圾分類準確率達到95%以上。
……
“星火”已有“燎原”之勢。青島市區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實現全覆蓋,廚余垃圾分類收集率達22%(省內標準20%),回收利用率38%(國家標準35%),市民切實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新變化。
03
更進一步的期許和探索
很少有人喜歡垃圾。長期以來,人們不愿意靠近它,更不用說研究它。
但隨著垃圾分類持續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垃圾、研究垃圾,并把目光投向垃圾分類的“后續”:即當垃圾分類居民參與率以及準確率達到一定水準后,將資源化循環利用作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高基層現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環節。
在青島李滄區越秀星匯藍灣小區,居民們感受到了垃圾分類之外的“期許”。居民在“愛回收·愛分類”智能回收機投遞可回收物時,結算時除了積分到自己的賬戶,還可以選擇捐贈至小區公共賬戶,用于在小區里添置公共設施。小區中的休閑座椅,就是由小區居民投遞的回收塑料和廢棄舊衣物再生制成的。
在垃圾分類實踐中,商品房小區由于居民來自五湖四海,社區鏈接屬性弱,因此一直是推進垃圾分類的“壁壘”。
市南區延福花園通過分出的廚余垃圾產生的堆肥
但在市南區八大湖街道延福花園,通過廚余垃圾分堆肥建設“睦鄰友好花園”,激發了小區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內生動力,共同營造出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間。
在六個月的時間里,延福花園小區通過退休干部志愿者隊伍的帶動,上百位居民志愿者、近千人次的社區志愿服務通過垃圾分類“轟轟烈烈”地相識、展開。
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涂清華說,通過垃圾分類廚余垃圾堆肥打造的微生態花園,探索出了一種共同參與社區熟鄰文化培育的路徑,讓居民通過參與花園的種植管理,由陌生到熟悉,共同營造有溫度的熟鄰社區。
既然垃圾“扔不掉”,那就研究它、利用它。這是人人可參與、觸手便可及的小事,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探索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子的大事。
作者 |慕昱 攝影 |賈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