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功勛模范人物風采錄? | 史宏達:“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
山東省先進工作者、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宏達: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
在中國海洋大學有這樣一位老師,他是“全國教學名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他所開設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課堂堂爆滿;針對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領域“卡脖子”問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為大家心中的“首席專家”“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就是山東省先進工作者、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宏達教授。
參加工作33年來,史宏達一直堅定不移地忠于黨的教育事業,扎根講臺,謀海濟國,戰斗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截至目前,史宏達累計主持市級及以上項目80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50余篇,形成技術專利50余項,獲軟件著作權10余項,編寫專著和教材6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專利獎等20余項獎項。
史宏達(左一)在裝置投放現場。
“我們更應該成就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史宏達以身正學高影響青年學子,鼓勵他們滿懷熱情地投入國家海洋強國建設事業。“我愿是一架梯子。”史宏達說,梯子不僅自己能夠到高處,還心甘情愿地讓別人踩著自己登高望遠。“所以,我們應該有成就,我們更應該成就學生。”
史宏達的課堂總是呈現這樣一番景象:講臺上,他激情洋溢,侃侃而談;講臺下,學生全神貫注,聽得如癡如醉。在他的指導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被賦予了新內涵,于2019年獲評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他所教授的《港口規劃與布置》課程獲評首批“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也成為學生口中的“王牌”課。
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史宏達以“智慧綠色海岸工程”為主題,勇攀科技高峰,造就了一支具有求實創新精神和高尚科學誠信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以傳授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文化發展的內涵為責任,加入“青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宣講團”,在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傳播正能量。
圍繞國家海洋工程發展需求,聚焦工科應用性強的特點,史宏達積極倡導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實習實踐基地遴選與建設方面別出心裁,獨樹一幟。2018年,該成果榮獲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并被兄弟高校紛紛借鑒引入,在創新型海洋工程人才培養方面成效顯著,廣受好評。
“所有跟著自己學習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優秀人才。”按照這個標準,史宏達共培養博士研究生15人,碩士研究生57人,為5000余名本科生授課,學生中涌現出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他們都在各自崗位上為國家海洋工程事業發展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用綠色能源點亮藍色海洋”
“科學研究,在一開始看似是興趣,越研究你會發現是一種責任。”作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史宏達始終謹記科研報國的情懷,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不斷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我國海島眾多,如何保證海島的供電用能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大課題。“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在過去的17年時間里,結合我國海洋能資源充沛的特點,史宏達帶領團隊毅然開啟了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探索之路。
針對我國海洋能“小浪無功,緩流低效,出力不均”等“卡脖子”問題,史宏達帶領團隊開辟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研發了多臺套海洋能裝置并成功完成海試應用,實現了該領域的技術突破。在此基礎上創建了我國首個海洋能利用技術學科點。史宏達首先提出“海能海用”理念,作為我國海洋能技術開發的指導方針,至今仍是國家重點研發的立項依據。
史宏達和他的團隊不僅把自己成功的經驗與同行分享,還把自己失敗的教訓告訴同行,提醒他們少走彎路。一直以來,這種實事求是、開放包容的科研態度贏得了同行的尊重。“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技術能復制到其他島嶼上,海島的電力供給就不再依賴于長輸電纜,國家就能得到能源與環境雙重收益。”史宏達說,“用綠色能源點亮藍色海洋”是他和團隊堅持不懈的夢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