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觀瀾|山東黃河大集,新時代黃河文化里的中國故事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時至今日,黃河依然是中華民族的情感、精神紐帶,凝系著沿黃九省(區)人民,生發出厚重的時代價值。近日,黃河文化論壇在東營舉行。作為論壇的重要配套活動,2023山東省春季黃河大集于4月17日啟動,再次將世人的目光引至這條浩浩東傾的母親河。
四月的東營市清風湖公園,擺起了不一樣的大集。來自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沿黃九省(區)的特產、民俗,匯聚于此。
(2023山東省春季黃河大集開集。圖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品“舌尖上的黃河”。墾利黃河灘區小麥、定陶粉皮、麻灣西瓜、金鄉小米、寧夏枸杞、山西醋膏……以及黃河大集上各式可口小吃,都是黃河水滋養出的地道風物。
看“指尖上的黃河”。黃河口草編、青海土族盤繡、甘肅酒泉夜光杯雕、敦煌彩塑、內蒙馬頭琴、烏拉特銅銀器、淄博陶瓷燒制技藝、寧夏牛頭塤、寧夏磚雕、陜西鳳翔泥塑、社火臉譜、山西平遙推光漆器、高平繡活、潞綢織造技、河南浚縣泥咕咕、鈞瓷……精彩絕倫的非遺項目,皆為沿黃地區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工藝、藝術。
一場黃河大集,展示了九曲黃河富饒的物產,彰顯了沿黃人民璀璨的智慧,映襯出母親河哺育出的不同地理環境和民俗風貌,也譜寫出新時代氣韻流蕩的新黃河文化、新黃河故事。
據悉,2023春季黃河大集以“踏青嬉戲下鄉游”為主題,以“好品”為特色,開展田園踏青、廟會采購、文藝展演、青春季四大主題活動和山東手造、文化文藝產品、非遺、汽車、家電、家居服飾、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農具等“八品下鄉”,通過“線下大集+線上帶貨+宣傳推介”的方式,在沿黃傳統鄉村大集和線上平臺開展特色鮮明、內容豐富而又飽含煙火氣息的消費促進活動,旨在為農民群眾辦好事、讓城里人有去處,更好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2022年,山東省委宣傳部等12部門啟動黃河大集。活動開展以來,全省共舉辦線下市集1.6萬余場,銷售額近52億元;組織線上直播帶貨活動2.5萬余場,銷售額超110億元。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一場黃河大集,讓黃河水蘊育出的豐沃物質、精神文化穿越千年,以新時代的形式與內涵滋養當今的人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正是對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最好的詮釋與傳播。
黃河大集辦得火,但也只是整個山東文旅提質賦能計劃的星星之火,是山東堅決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好戲之一。透過黃河大集,窺見當下,山東迅速出征、好戲連臺: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協同抓好黃河三角洲濕地修復、生態補水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爭取黃河口國家公園獲批建設,規劃建設黃河文化體驗廊道……
這其中,不難看出山東生態保護工作所占的篇幅。該如何描述黃河呢?她是無私蘊育出璀璨文化的母親河,卻也有其咆哮、暴烈的一面。自古,“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水旱災害,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與天競合的歷史鏡鑒。
新時代,總書記提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今天,黃河大集能落地開花、紅火舉辦,前提是沿黃九省(區)人民安居樂業,根基則是黃河的長久安瀾。沿著黃河遇見海。如今,岱青海藍、山清水秀的生態畫卷,正是山東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真摯歌詠。
一場黃河大集,讓人不覺憶起“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西來決昆侖”的名篇。
一場黃河大集,讓人有幸追溯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的發源。
一場黃河大集,讓人一睹沿黃九省(區)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極富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一場黃河大集,也讓人看到山東堅決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搶搭平臺、勇挑大梁的使命擔當,看到山東“走在前、開新局”的精神力量。
乘勢而上,聚勢而強。
黃河大集,凝結著中華民族與母親河相愛相生的情愫,刻畫出中國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正是新時代黃河文化里最動聽也最響亮的中國故事。
(青島新聞網評論員 馮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