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名“新農人”考上大學,?青島實施“頭雁”學員學歷提升計劃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6日訊 “在‘頭雁’項目支撐下,已有24名‘新農人’考上了我們大學。”這兩天,青島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潘軍帶領專家團隊來到威海,開展“頭雁”項目幫扶指導和交流互訪工作。2022年以來,青島農業大學在“頭雁”學員中實施學歷提升計劃,“新農人”進高校上大學,圓了“大學夢”,進一步學習“一技之長”。
“頭雁”項目,全稱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由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于2022年啟動,目標是每年在全國培育約2萬名“頭雁”,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10萬人規模的鄉村產業振興“頭雁”隊伍,帶動全國500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以鄉村人才培育推動鄉村產業振興。2022年,山東省承擔了首批900個培育名額,由省內4所高校共同培育。作為青島的唯一培育機構,青島農業大學承擔了首批241個培育名額,學員遍布全省。
威海的張金軍是“頭雁”學員之一,主要從事農林技術研發、技術推廣、技術咨詢等工作。就在不久前,他收到了青島農業大學“專升本”錄取通知書,“我現在迫切希望能在大學里深造,掌握更多技術,學以致用。”
張金軍并非個例。2022年以來,青島農業大學組建了4個培訓班,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教學等形式,為“頭雁”學員開展培訓。同時,實施“頭雁”學員學歷提升計劃,凡是符合報名條件的“頭雁”學員均可自愿報考,已有24名“新農人”圓了大學夢。
“我今年也要報考大學,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更好服務農業發展。”在威海乳山市南黃鎮,“頭雁”學員、威海乳山市南黃富昌農技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陶智看到青島農業大學專家現場快速解決了麥苗死苗的問題,深受觸動。“我現在正在南黃鎮示范建設500畝高標準農田。希望在大學進一步學習,在種質、養殖模式、精準管理等方面形成規范,推廣助農。”陶智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學校人才、平臺及資源優勢,深耕‘三農’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繼續實施‘頭雁’項目跟蹤服務指導,努力實現‘一次培訓,長期幫扶’,不僅‘傳道授業’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將專業技術帶到田間地頭,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青島農業大學副校長田義軻表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