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灑藥、機械化播種、特派員指導……青島“春耕圖”上,科技唱“主角”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2日訊 春耕正當時,在位于平度市田莊鎮流丹埠社區的麥田里,卻看不到農民忙碌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農業無人機在空中盤旋:輕巧的農業無人機滿載著農藥從地頭起飛,以每秒4.5米的速度飛越蔥綠的麥苗,有條不紊地留下細密的水汽,就能為麥田灑下均勻的除草劑。
無人機為小麥噴灑除草劑
氣溫回升、萬象更新,科技助力春耕的場景每天在“上演”。與傳統農民背著噴霧器“打藥”的手段相比,農業無人機的工作稱得上又快又好。自從前幾年購買了這兩臺農業無飛機,楊付濤就“承包”了周邊村莊的農藥噴灑業務,早在上個月,他的服務檔期就已經排滿了。
同樣忙碌的,還有青島市甘薯產業服務團的科技特派員們。以劉慶、隋炯明、房增國等特派員為代表,產業服務團幾乎“住”在了萊西等我市甘薯主要生產地區,“手把手”把新技術帶進種業公司和農戶家里,為薯苗快繁和春耕備播做足了準備。
在青島的“春耕圖”上,新技術、新種苗、新耕機這些體現農業現代化的元素層出不窮。在科技手段助力下,春耕工作實現了又快又好又省。
機械設備支撐,農業現代化“氣質”更足
這幾天,楊付濤一個人操縱兩臺農業無人機,一天最多能給200畝小麥噴灑除草劑。他告訴記者,人工給一畝小麥噴灑農藥就需要半小時左右,而無人機十分鐘內能給約10畝麥田噴灑農藥,已經成為周邊農戶的普遍選擇。
楊付濤購買的無人機來自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應用于噴灑農藥、撒肥和播種等場景。操作人員對需要作業的農田地塊進行測繪,生成高清地圖上傳至手機客戶端,據此設定好飛行高度、速度、畝用量等參數后,將稀釋好的農藥灌入飛機藥箱,就可以通過手機執行作業指令。目前,我市平度、膠州和萊西等多地都有農業無人機飛機的應用。
高效率背后是科技手段的支撐。極飛山東授權分銷商國本農業總經理秦凱告訴記者,相對于傳統農藥噴灑作業方式,極飛農業無人飛機搭載離心變量噴灑系統,可將高濃度藥液霧化,再通過螺旋槳旋轉產生的下壓氣流,讓藥液均勻地附著在農作物葉片的正反面。這樣的操作模式,可節省約30%的農藥和90%的水,同時降低農藥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
除了給小麥噴灑除草劑,眼下春耕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農田土地進行翻耕、整理,為農作物播種做好準備。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王家勝介紹,現階段,其團隊研發的撒肥機正在田間進行高效施肥,隨后由耕整地裝備對土壤進行翻耕、整平、起壟等操作,“準備工作”完成后,便可按時令進行作物播種。王家勝告訴記者,在相關領域,該校研發的農機裝備已經呈體系化、規模化應用,覆蓋了整地、施肥、播種、收割等各個環節,團隊還配套研制了各種功率的拖拉機進行帶動和驅動。
兩年前,萊西市河頭店鎮河頭店村村民董青龍購買了一臺花生播種機。采用兩壟四行的播種模式,花生聯合播種機能一次性完成起壟、施肥、噴藥、播種、覆膜、膜上覆土等功能,把原來人工需要分六步完成的工作合而為一,種花生變得高效又精準,因此,董青龍順勢承包了近六十畝土地用于種植花生。“要全靠人工的話,這六十畝地三個人忙活也得十多天才能種完,用機器的話,我一個人兩三天輕輕松松就完成了。”他說。
“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可極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提升作業質量,為節本增效、集成應用農業技術和推進規模經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王家勝說。
選育良種,農業生產“核心力量”更穩固
從去年底到最近,青島金媽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玉忠為春耕備耕已經忙碌了兩三個月——公司從上千份種子材料中篩選,并進行上千次的組合選育出帶有理想性狀的作物品種,吸引了來自各地的種植大戶前來訂購果蔬良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生產的“核心力量”。周玉忠介紹,目前,金媽媽農業科技已累計申請獲得蔬菜砧木品種權、專利、成果50余項,創制蔬菜砧木種質資源300份、育成蔬菜砧木品種80個,蔬菜砧木累計推廣應用面積超過500萬畝,惠及農戶超過40萬戶,實現農民增收50億元。
作為“研發—選育—推廣—服務”一體化的科技型種子企業,金媽媽農業科技已建成省級蔬菜砧木育種技術創新中心。通過建立較為系統完善的種子研發體系,金媽媽農業科技定位高價值瓜菜新品種研發、改良與選育,專注于高品質抗病番茄、順直大果、高產辣椒、系列“油亮型”黃瓜砧木等產品的科研育種,為春耕備下了高質量的良種。
清明過后,山東的花生即將迎來播種季。在花生育種領域,青島農業大學有“王牌”——該校農學院王晶珊教授團隊培育的“宇花18號”花生,作為全國首個兼具高油高油酸耐鹽堿花生品種,入選了國家糧油生產主導品種,含油量比普通花生品種高出5個百分點。
花生播種前的準備工作,則交給了各類種子處理設備。王家勝介紹,團隊研發的花生種子剝殼機、種子精選機、種子包衣機等裝備“細化”到了花生種子處理的各個環節,正在我市農村廣泛應用,高效地對花生種子播種前的準備工作。剝掉外殼、清除雜質、精選良種、在精選后的種子表面裹上包衣劑,一道道工序在裝備助力下有條不紊,為花生播種做好了良種準備。
在“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特派員授人以漁
“這個大棚出苗不太整齊可能是因為溫度偏低,還有極個別幼苗出現卷葉現象,要警惕病毒感染。另外,長度超過30厘米的薯苗要及時剪苗重新扦插,加快繁育進度。”不久前,青島市甘薯產業服務團的專家們走進萊西市東山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甘薯苗快繁場地,邊考察邊提出了建議。企業負責人李慎輝表示,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期,耽誤不得,將立即組織人員按專家意見進行改進。
為農業現代化生產注入活力,離不開人才的引領作用。開春以來,青島的科技特派員們在“希望的田野上”授人以漁,在各自的領域為農戶送上了“手把手”的指導。
科技特派員查看小麥生長情況。
為摸清小麥苗情、研判苗勢,指導春耕開展,青島小麥產業服務團在團長劉義國教授的帶領下,深入萊西、膠州等地展開春季小麥生產考察服務。“因為去年秋播的時候雨水較多,我們小麥播種晚了一些,麥苗生長得慢,不抗凍。現在過了一個冬天,不少小麥葉子都干枯了,不會影響來年產量吧?”面對農民提出的擔憂,服務團進行了會商研判,分析認為小麥只是枯死上部分,但生長點良好、根系活動正常,可通過噴灑抗逆制劑、澆水追肥等措施恢復正常生長,并現場就相關技術對農民進行了指導。據悉,服務團還通過在當地布局打造服務基地等方式,聯合小麥產業上下游,深入做好田間管理、技術推廣、產業咨詢等工作,為保障小麥產量提升、產業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特派員查看菌絲生長情況
青島市食用菌產業服務團則前往青島摩斯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業園區,對羊肚菌和花臉香蘑栽培技術進行了指導服務。針對該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雜菌污染、菇房溫濕度控制不合理等問題,科技特派員們現場提出了改進建議,并進一步對企業未來發展模式、基地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情況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科學管理措施。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科技是不能忽視的關鍵點。綠色、環保、高效的科技手段,已成為青島春耕生產中的一抹亮色,為農業現代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