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青島答卷 | “動車新城”崛起,全力邁向“世界級軌道交通創新高地”
2012年“復興號”項目研發在青島啟動,十年來技術創新持續提速,見證了從“追趕”到“領跑”的“中國速度”不斷進階
“動車新城”崛起
軌道交通產業是青島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極。
2022年8月5日,采用中國標準、為雅萬高鐵量身定制的高速動車組在青島下線,16天后首批列車從山東港口青島港啟運,于9月2日順利抵達印尼雅加達港。這是“中國標準”高鐵首次出口國外,為“中國速度”刻下了一個新的領先印記。
時針撥回至2012年,彼時,“復興號”項目研發在青島啟動。十年來,技術創新持續加力提速,中國高鐵馳騁前行,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重新定義了區域間的時空距離,不僅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青島膠州灣北岸,“中國速度”啟航之地,短短十年,演繹精彩蝶變。全國50%的高鐵動車、22%的地鐵車輛在這里制造下線;全市約90%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資源在這里聚集,軌道交通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已經超過1200億元。
2018年,這片83平方公里的產業沃土被賦予嶄新使命——掛牌成立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為產業發展點燃強勁引擎。如今,科技強國、制造強國、交通強國等多項國家戰略在這里集聚交匯,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在這里加快崛起,示范區正向著“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創新高地”的夢想堅定邁進。
十年間,這里加快隆起科技創新高地。2017年,第一輛“復興號”列車在這里誕生,以350公里時速在京滬高鐵運營,實現了世界高鐵商業運營的最高速度。2021年,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這里成功下線。這期間,時速250公里、17輛編組超長版等系列“復興號”動車組相繼問世;首輛碳纖維結構的下一代地鐵列車發布;全球首款商用氫能源有軌電車投入運營……一批軌道交通裝備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從這里出發。2016年,科技部、國資委聯合正式批復中車集團與青島市共建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如今,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已集聚以國創中心為代表的1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和11家省級創新平臺,高新技術企業達165家。以科技創新的一域之光,為“青島制造”乃至“中國制造”增色添彩。
十年間,這里探索構筑產業發展生態。于荒蕪的鹽堿灘起步,在探索中不斷前行,如今示范區已發展成為中國唯一集高鐵地鐵整車生產、軌道交通關鍵核心系統研發制造、國家基礎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于一體的產業集聚區。這里擁有以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國家級研發機構10個,中車系龍頭整車制造企業3家,通過這些國字號平臺和龍頭企業實實在在的場景開放,不僅為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帶來訂單資源,同時,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在這里互動交融。目前,示范區內已聚集產業核心配套企業200余家,以示范區為核心的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產值從2014年的突破500億元增至2021年的跨越1200億元大關。示范區入選了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鐵路機車)、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庫。依托軌道交通科創及制造優勢基礎,眼下示范區正發力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業新動能代表著全新的經濟生長姿態,牽引著示范區主導產業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
十年間,這里鋪展宜居宜業的活力畫卷。乘功能區新一輪深化改革之機,借城陽區與示范區深層次、全方位融合發展之勢,老舊村鎮級工業園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騰出更多優質土地要素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新空間。今年以來,示范區已累計騰出建設用地2530畝,其中產業用地1300畝。改造3個重點片區、建設4條主干道、整治4條河道的攻堅行動仍在不斷加快進程。教育資源、醫療保障、交通便利無不是增加人才吸附力、增強區域發展活力的重要方面。目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一期投用、二期開建,中央民族大學附屬學校開建,華中路、中車大道等道路加快建設。學校、醫院、公園、道路等各項配套建設全面提速。示范區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過去十年,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見證了“中國速度”的不斷進階,“青島造”列車成為了一張張流動的“國家名片”。展望未來,科技變革迭代成長、發展動能接續換擋、創新力量蓬勃興旺,源源而來、馳而不息,一個更具實力的“灣區都市產業高地、活力城陽動車新城”呼之欲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全力邁向“世界級軌道交通創新高地”
在歷史長河彈指一瞬的十年間,一個產業能走出多遠?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給出了一個奇跡般的答案——
2012年啟動研發,2017年批量生產,從青島駛出的第一輛“復興號”列車以350公里時速在京滬高鐵運營,實現了世界高鐵商業運營的最高速度;2021年,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成功下線;2022年,“中國標準”高鐵列車首次從青島“出?!薄?/p>
十年間,“中國速度”從青島出發,用無數個精益求精的細節,超越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踩著奇跡的階梯,一級一級向上攀登,邁出了前所未有的前行步伐。
十年間,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從百億級成長為千億級,并邁入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作為產業的核心承載區,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也在不斷改革創新中,邁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2018年11月17日,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成立。2019年10月,開啟作為試點功能區的體制機制改革。如今,改革期滿三年,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改革成色顯著。
三年來,示范區“輕裝上陣”,樹立起“企業化政府”的理念,淡化“身份”意識和行政管理思維,全力投入產業發展。創新實踐“管委會+公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管委會+N”模式,蹚出了一條“小管委、大平臺”的市場化改革新路子。與城陽區深層次、全方位融合發展,在各項產業政策支撐上實現1+1>2的效果。與行業龍頭強強攜手,不斷補鏈延鏈強鏈,壯大產業集群,協同下好全市軌道交通“一盤棋”。
面對新發展階段,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正在更高站位上謀劃發展新局。打造全球高鐵創新發展引領區、國家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未來軌道交通城市體驗區、生態智慧品質活力樣板區……直面使命擔當,全力加壓奮進,示范區正向著青島軌道交通全產業集群產值5000億元的目標勇毅前行,向著“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創新高地”的夢想堅定邁進。
提升創新平臺能級
黨中央提出,“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錨定“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一總目標,提出要奮力打造“六個城市”。其中,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就是要加快實體經濟振興發展;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就是要持續提高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和企業創新能力。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依托鐵路重大項目開展重點領域應用技術創新,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步伐。
堅持科技立企,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時間鐫刻堅實的腳步。從2012年啟動研發,到2017年批量生產投入運營,中車四方歷經503項仿真計算、5278項地面試驗、2362項線路試驗,用創新攻關打造出“復興號”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我國新一代高速動車組。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在京滬高鐵實現時速350公里運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十年間,中車四方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科技創新成果,新產品新技術亮點紛呈。研制的時速350公里、時速250公里、17輛編組超長版等系列“復興號”動車組相繼問世,助力高鐵領先領跑;承擔研制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研發取得重要突破;首輛碳纖維結構的下一代地鐵列車發布,引領地鐵技術發展方向;成功研制國內首列短編組城際動車組、市域D型動車組、全自動市域動車組等系列產品,實現城際市域動車組技術持續引領;研制的全球首款商用氫能源有軌電車投入運營,開啟我國現代有軌電車“氫時代”。
十年,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高鐵實現了完美超越,中國昂首邁入裝備制造強國行列,示范區正是最幸運的親歷者、見證者,自主創新的引擎在這里持續轟鳴。
2016年,青島市和中車集團共建的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這是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獲得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正式批復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示范區的頂級智庫和“金字招牌”。按照批復要求,國創中心要建設成為高速列車行業重大關鍵技術的供給源頭、主導高速列車技術標準制定的國際化基地。根據國創中心共建實施協議,中車集團和青島市成立了國創中心聯合領導小組,雙方主要領導任組長,對國創中心建設過程中的重大事項進行頂格研究決策。
搭建平臺后,優勢創新資源和人才力量逐步向青島集中、向示范區聚攏。示范區聯合國創中心成功舉辦包括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儀式在內的國際、國家級行業會議,匯集國內外專家千余人次。同時,在國創中心和三大主機廠鼎力支持下,示范區注冊成立了全省首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協會,納入上下游企業100余家,將行業企業“單打獨斗”變為優勢互補、集群發展。
發揮溢出效應,創造疊加效應,憑借國創中心“金字招牌”的產業引領和資源集聚優勢,示范區將繼續聯合國創中心、中車系青島企業,擦亮高速列車“名片”,合力唱響協同發展的“大合唱”。
目前,國創中心已布局建設總投資約143億元的高端實驗平臺、產業化研究院等大項目15個。其中,軌道交通車輛系統集成國家工程試驗室、高速磁浮實驗中心、高速磁浮試制中心三大平臺已投入使用,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雙創園、中鈦青島研究院、中車大數據中心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正在加緊建設中。
構建多層次科研合作網絡,將鏈接更多創新資源。示范區以國家級科創平臺為核心,省級科創平臺、研究院為主體,正在構建“產業園區+孵化器”為支撐的科創載體網絡體系,匯聚和培育創新智力資源,打造軌道交通區域聚集發展的創新高地。目前,示范區已引進翟婉明院士牽頭的輪軌動力學團隊等4個國內外知名科研團隊,中車研究院等13個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落戶,與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蒂森克虜伯集團等10余家一流高校和科技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聚集了1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11家省級創新研發平臺。
“鏈”出產業發展動能
軌道交通裝備是我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一顆明珠,是自主創新程度最高、國際競爭力最強的行業之一,對地方經濟和產業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以一組“復興號”標準動車為例,拉動7個行業,涉及生產省份20多個、供應商1000余家,拉動經濟效應為1:3。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推進,軌道交通裝備市場空間被進一步放大,行業發展迎來黃金期。
把握發展大勢,示范區以更宏闊的視野,開始有意識有規劃地增強產業發展“生命力”,從縱、橫兩個方向“雙招雙引”,拉長產業鏈條,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縱向拉長產業鏈條,即以一輛動車整車為藍本,分解零部件組成,以這些組成逐一進行精準招商,實現補鏈延鏈強鏈。示范區經深入分析發現,示范區內3家主機廠共有軌道交通配套企業1600余家,配套額千萬元以上企業294家。示范區重點梳理出100余家市外優質配套企業,有針對性地實施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
橫向拓寬產業寬度,圍繞中車配套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拓展關聯產業鏈??紤]到青島軌道交通產業面臨著偏重于車輛裝備及檢修維保、產業集群結構相對單一、生產性服務業培養不足等問題,示范區確定了培育發展軌道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思路。
鏈主企業在C位發力,是青島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的關鍵支撐。
軌道交通裝備是《青島市加快實體經濟振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重點發展的24條產業鏈之一,青島地鐵主動開放合作新場景,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良性互動?!笆奈濉逼陂g,我市地鐵建設預計完成投資1100億元,由此將衍生出千億級的市場場景,青島地鐵已經研究梳理出包括傳統土建、設備以及新興領域在內的36大類146個開放場景,為企業提供充足的產業投資和市場參與機會。
踐行央企使命,中國中車勇擔軌道交通裝備現代產業鏈鏈長。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和中車四方所也是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的兩大鏈主企業。
多年來,中國中車與青島市在產業發展上良性互動,中車已在青島布局千億規模產業集群,共建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中車大數據中心,央地合作持續深化,正在推動更多優質要素資源匯聚青島。
今年6月14日,青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中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新能源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當天,中車制動系統有限公司在青島揭牌成立。制動技術是軌道交通裝備核心技術之一,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技術創新,也是自主創新成果的工程化應用。與成立一家新公司不同,中車制動的成立是優化整合中國中車內部制動業務資源的一個重要舉措。公司將對標世界一流企業,搭建開放共享的技術創新和業務引領平臺,為軌道交通、汽車、工業等領域提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端制動、緩沖系統產品和全壽命周期智能化解決方案,對強韌青島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提高產品的本地配套率拓展出更大空間。
8月11日,中車新能源汽車青島項目產品推介暨配套企業對接會舉行。中車時代電動汽車公司、青島中車四方車輛公司和青島動車小鎮投資集團簽署合作意向協議,三方將圍繞打造新能源專用車生產基地及示范應用場景,共建智慧交通一體化、智慧環衛一體化、智慧城配物流三大平臺展開全面深入合作。這是軌道交通裝備和新能源汽車兩大青島優勢產業鏈融合對接的一次有益嘗試,為加快我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融通發展,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開拓了新思路。
這樣的產業鏈“跨界”對接,為城市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立足“十四五”規劃,中車確定了以軌道交通為核心,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新材料為重要增長極以及若干業務增長點的“一核三極多點”業務結構。未來,中車不僅要持續擦亮高鐵這張“金名片”,還將把握“雙碳”機遇,圍繞綠色低碳、數字智能,在戰略性新興業務上全面發力。
在城市間激烈競速新興產業布局的當下,與鏈主央企開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合作,將為城市壯大優勢產業、實現“新賽道”的超越釋放“加速度”。
騰出未來發展空間
新動能代表著全新的經濟生長姿態,將牽引著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而城市更新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為產業未來發展騰出更多新空間。
乘功能區新一輪深化改革之機,借城陽區與示范區深層次、全方位融合發展之勢,合力實施城市更新,示范區內老舊村鎮級工業園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舊籠變新巢,關鍵還在于能吸引什么樣的“俊鳥”。示范區給出了有力的回答——讓每一寸土地都用在高質量項目上。
思路清,行動快。今年以來,示范區已累計騰出建設用地2530畝,其中產業用地1300畝。棘洪灘街道先后啟動11個社區舊村改造,累計搬遷居民1萬余戶、4萬余人,目前已有2個社區、2000余戶居民完成回遷,另有2個社區計劃年內完成回遷。以兩大抓手,全力促進“退低進高”,蓄勢新動能。一方面,低效出清、產業升級,“以畝產論英雄”,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四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招大引強、延鏈強鏈,依托低效片區有機更新后騰挪出的土地資源,規劃專業產業園區,面向未來產業前沿技術,精準招引優質項目。
以棘洪灘街道大胡埠低效片區為例,該片區更新單元原為大胡埠工業園,位于國創中心產業配套區,占地1125畝,原先園區以制造業、種植業為主,經調查畝均稅收低于5萬元。該區域內有各類主體74個,計劃年底前全部完成拆遷。一邊騰空低效園區,一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目前,示范區正與相關科技公司進行洽談銜接,擬將全國領先的半導體產業落戶該片區,提升軌道交通裝備半導體技術,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產業園起步,未來孵化出一條新的500億級產業鏈。
規劃建設的先進高分子材料專業產業園,占地面積850畝,目前已落戶“四上”企業8家,周邊集聚了以A股上市企業——國恩股份以及新材料科技工業園、愛爾家佳等為代表的先進高分子材料企業,涵蓋高性能工程塑料、涂料、橡膠、碳纖維復合材料等細分行業,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先進高分子產業鏈;投資5億元的山東省聚合物新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成果轉化基地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到2024年,這里將新培育年產值百億元以上項目1個,30億元以上項目1個,10億元以上項目2個,園區產值產業規模超過150億元。
規劃建設全市首家以智能傳感器產業為主的專業園區,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為產城融合項目,總占地193畝,其中產業用地79畝、住宅用地114畝,產城比4:6。項目計劃建設半導體芯片集成平臺、物聯網產業大廈、總部辦公港、傳感器產業中心和中青科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基地,目前已開工建設。
青島是全國第五大模具產業制造基地,其中約60%的企業集聚在城陽區。為進一步推進模具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示范區為核心區域,一個以打造軌道交通裝備、汽車、家電等行業模具為主導方向的青島模具產業集聚區正在醞釀中,借城市更新之勢,一個北方第一大模具產業集群未來可期。
建設宜居宜業新城
新征程、新使命,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理應錨定新發展坐標。當其地理坐標區域已然拉開奮力打造“灣區都市活力城陽”的序幕時,示范區亦需不斷在“融入大勢”與“彰顯特質”中尋求優勢、找準定位。就“大勢”而言,城市更新是一座城市實現轉型發展、持續提升城市活力與競爭力的新賽道。從“特質”來看,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是多項國家戰略的集聚交匯地,站在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制高點。
無論“大勢”還是“特質”,對示范區而言,將戰略機遇轉化為發展優勢,當下就是最好的時間窗口。以城市更新為契機,不斷放大產業優勢,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要素配置,努力在增強產業集聚“強磁場”、人才集聚“引力場”上蹚新路、開新局。
圍繞“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青島城市愿景,示范區正大力實施“344”工程,即改造3個重點片區、建設4條主干道和整治4條景觀河道。
3個重點片區,即國創中心片區、產業配套片區以及城市配套片區,共14平方公里。國創中心片區已建成高速磁浮3個實驗平臺,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和雙創園等12個項目正在建設;產業配套片區現狀為老舊工業園區,目前正在拆遷騰地導入新項目;城市配套片區已建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一期,二期擴建也已啟動。另外,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也正在籌備中。下一步,示范區還將在中車大道兩側建設城市TOD,打造區域商貿中心。
4條主干道即中車大道、華中路、岙東路、中心城區北部快速通道。其中,中車大道、華中路、岙東路計劃2022年底前主線通車。這4條主干道通車后將極大改善示范區的出行條件。
4條河流即桃源河、祥茂河、洪江河、墨水河。目前正在有序推進河道整治和景觀提升工作。其中祥茂河景觀提升將與華中路同步設計、同步建設,計劃2023年底完成,將打造路-河-城一體發展的新格局,提升示范區環境品質與城市活力。
專注于產業發展,示范區正在完善更為高效、協同的體制機制保障。眼下,城陽區、示范區建立發展共同體,動投集團、示范區深化“管委會+公司”模式,征地拆遷、項目招引、綜合開發、設施配套實現聯席協調、聯動推進。
為落實好市委、市政府關于功能區改革精神,為項目提供全周期服務,城陽區政府向示范區管委賦予部分經濟管理權限。從今年7月20日開始,示范區管委正式承接區級賦權的37個事項,并開展審批工作。這37個事項基本涵蓋了一個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的主要建設手續。截至目前,示范區管委已完成工程類項目審批80余件。所有項目審批事項完成時間均少于法定時限和承諾時限,優質高效的服務受到企業好評。同時,開通“企業服務直通車”,構建起“訴求匯集、趨前服務、部門協作”的服務模式,不斷擦亮營商環境“新名片”。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產業發展關鍵在人。當前,示范區還以城市更新為契機,聚焦專業化引才、平臺化育才、市場化用才、生態化聚才等方面,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和人才發展環境。
產才契合是人才成長的最佳賽道。示范區充分發揮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軌道交通主導產業對人才的“虹吸效應”,構建人才集聚“引力場”。僅高速磁浮研發項目就聚集了包括國家千人計劃、泰山產業領軍人才、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大國工匠以及博士研究生在內100余人的專業人才團隊。2022年上半年,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新引進高層次人才3人、海外留學人員27人、青年人才659人、新申報國家產業領軍人才3人、泰山系列人才5人。
貼心式服務,打造禮遇人才的“生態圈”。示范區依托產業優勢,建立青島市軌道交通產業人才地圖,形成“1+1+1”綜合服務體系,預計2022年內完成軌道交通產業本地人才數據庫搭建。數據庫服務軌道交通相關企業不低于10家并引進軌道交通產業高端人才200人以上。此外,還制定軌道交通產業本地人才調研實施方案,統籌駐地科研院所、相關企業對軌道交通產業人才整體數據進行分析,建立本地人才畫像模型,形成軌道交通產業本地人才數據庫,為本地軌道交通相關企業提供人才、技術、創新服務,更好地服務于全市乃至全國的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比如,示范區所在的棘洪灘街道通過行業政策引導民營企業投資4億元,全力打造膠州灣北部國家人力資源產業園區。園區一期即將開園,已簽約15家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機構入駐,2022年擬爭創省級人力資源產業園,為青島市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內企業創新發展助力。
示范區引入更多產業“合伙人”的政策資源優勢,來自與城陽區深層次、全方位融合發展。
在基金方面,成立總規模近200億元的中車轉型升級基金等20支產業基金。在人才方面,對重點產業引進的頂尖人才團隊產業化項目,給予1000萬元至1億元股權投資等綜合資助。在中介招商方面,按實際到賬資金對引薦人進行獎勵,外資項目最高獎勵可達2000萬元。在住房方面,創新推出人才住房券、人才科創金和人才創業險等政策,設立人才服務代辦幫辦工作專窗。
在此基礎上,城陽區與示范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條惠企扶持政策,從產業集群、技術創新、人才招引、金融創新、試點示范五個方面實施激勵。其中,突破性較大的條款有: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年度研發費用達到一定標準的科技企業,每年給予最高600萬元獎勵。對提升本地配套率做出貢獻的企業,給予最高 200萬元獎勵。支持示范區發展,對青島市以外市場主體在政策執行期內新入駐軌交示范區的企業,部分條款可按政策上限提高10%執行。
此外,示范區充分享受與城陽區融合發展紅利,統籌交通、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優質資源,示范區生活環境品質不斷優化。膠州灣的北岸,一座活力迸發、宜居宜業的動車新城,一個生機盎然、加速騰飛的軌道交通產業都以全新的節奏快速“煥新”。
復興飛馳,夢領未來。十年間,在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這片沃土上創造了千億級產業的輝煌。站在新的起點,示范區期待與全球更多產業“合伙人”一道心懷夢想、續寫神話,攜手共創青島軌道交通產業更加輝煌的明天,讓世界見證中國高鐵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奇跡!(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