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圍繞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目標,更高水平開放增創新優勢
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更高水平開放增創新優勢
青島立于開放,興于開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增創發展新優勢的關鍵之舉。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六個城市定位”中,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擔當著進一步提升青島開放水平的重任。“樞紐型”的城市發展導向,讓青島加快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更是青島提升城市能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進路徑。
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與世界700多個港口建立航線,建設航空物流超級貨站,設立國際船舶交易中心、國際海員中心,鏈接全球優質資源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張進剛 攝
按照已制定的《青島市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和《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未來五年,青島將通過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升投資貿易集聚能力、提升重大平臺開放能級、提升國際交往合作水平四個方面推動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建設。近期,突出“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實施門戶通道暢通、物流體系增效、招商引資突破、對外經貿拓展、國際消費提質、數字經濟賦能、開放平臺提升、國際交往深化等八大具體行動。
全國首個上合主題商業綜合體——青島如意湖商業綜合體進入竣工后的壓力測試階段。該綜合體旨在搭建面向上合組織開展雙多邊交往活動的重要平臺。
“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是貿易、物流、經濟中心,特別是在對外交往、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的當下,更是多元文化碰撞共融的窗口。始終行進在國家開放最前沿的青島,依托獨特的稟賦優勢,正全力塑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國道204大沽河橋梁工程已實現跨主河道梁體貫通,2023年底建成通車后,將優化膠東國際機場和臨空經濟區集疏運體系,提高路網服務水平,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戰略疊加優勢日益凸顯,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重大開放平臺獲批建設,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中肩負重大使命,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中處于重要地位;交通通達能力顯著提高,青島港鏈接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4F級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通航覆蓋全球126座城市,海陸空鐵“四港聯動”高效物流體系不斷完善;開放經濟能級不斷提升,投資貿易合作遍及230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貨物進出口規模位居全國第9位,實際使用外資位居計劃單列市第二位,世界500強企業累計落戶達173家;國際交往水平持續提升,友好城市、友好合作關系城市達83個,多次獲得世界銀行中國投資環境“金牌城市”稱號。連續十次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
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與機場貨運區相銜接,可實現與機場無縫對接和功能互補,是全省首個空港型綜合保稅區。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高標準謀劃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青島進一步放大在我國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中的優勢,為高質量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開更大發展空間。
聚焦“門戶”和“樞紐”兩大功能,突出戰略性、引領性、國際化,圍繞構建國內大循環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戰略鏈接,青島將打造服務山東、輻射黃河流域、東接日韓、北接蒙俄、南連東盟、西接上合組織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上合示范區青島多式聯運中心是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的重要載體。
按照既定目標,到2026年,青島全球通達能力、鏈接能力、配置能力、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在全球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中具有一定地位。港口集裝箱國際中轉比例達22%、國際通航城市數量達50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7600億元,貨物進出口超1.3萬億元,服務進出口1800億元,跨境電商進出口過千億元,實際使用外資達75億美元,在青各類總部企業超500家。
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在全國21個自貿試驗區67個片區中處于第一梯隊。孫進濤 攝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致力打造東北亞門戶樞紐。
通海的江河更有活力。用好開放這個最大變量,發力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青島的比較優勢將更加凸顯,發展后勁將更加充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