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即墨花邊走俏海外,村民炕頭上掙錢,人均年收入2萬元
有2000多年歷史的即墨花邊是魯繡的一種,因其針法工藝獨特,造型宛如浮雕,在國際市場被譽為“抽紗行業的妙品瑰寶”。如今,即墨全區有500余家從事花邊加工的業戶,炕頭就是制作車間,坐在家里就能把錢賺,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
8月23日,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的王培霞正“揮舞”著手中的針線繡出花邊的雛形。走進王培霞的“即墨花邊工作室”,仿佛打開了一家花邊博物館,茶杯墊、沙發抱枕、桌布……所到之處,滿目琳瑯的花邊作品令人嘖嘖稱奇。
有2000多年歷史的即墨花邊,是一項優秀的民間傳統抽紗工藝,因其針法工藝獨特,造型宛如浮雕,在國際市場被譽為“抽紗行業的妙品瑰寶”,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墨區開設“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鎮(村)花邊加工站,將即墨花邊初級手工產品的生產、加工全部下放到鎮(村)花邊站,全區500余家從事花邊加工的業戶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因精湛的手工藝術之美,即墨花邊產品出口歐美、中東及東南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即墨區溫泉街道宮家村是鎮(村)花邊加工站之一,據該站點的負責人王佩霞介紹,位于即墨區的青島國華工藝品公司把花邊訂單和圖樣分派到村里,最多的時候每批訂單有幾百件。村里的花邊手藝人根據圖樣進行制作,按件計費。除了常規的臺布、床上用品,目前還有福字等創新產品,一個手藝純熟的手工藝人一天能制作兩個福字,完成首批樣品每天能收入五六十元。多年來,王培霞幫助周邊15個村莊近1000余人再就業,一年制作花邊上萬余件。
即墨花邊從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經過十幾道工序,其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嚴謹,全部由民間藝人手工編織而成。幾十年來,雖然花邊產品的品種及圖案不斷推陳出新,但手工編織這一獨特技藝從未改變,從而使即墨花邊的編織及生產很好的保持了它本真性。2021年6月,作為魯繡的一種,即墨花邊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記者:宋祖鋒 通訊員: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