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發布“半年報”:1.8億元“強鏈資金”助力關鍵技術攻關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今年上半年,我市著力增強自主創新實力,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完成項目選址;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整合13家涉海科研機構創新資源,深化海洋科技“抱團攻關”;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達到24家,總數居全省第一。著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上半年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999家;實施“強鏈計劃”,組織實施60個項目,支持資金超過1.8億元,全鏈條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示范;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增長20個百分點達到61%;青島高新區綜合性評價排名升至全國第16位。著力增強人才集聚引力,24人入選國家科技類人才計劃,數量居全省第一;1至6月份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3241件,居全省首位;102項成果獲202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占全省三分之一。
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達24家,位居全省第一
7月底,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發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2022》,青島首次躋身該榜單,位列全球第89位,在全球科創格局中站上新高度。今年上半年,我市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以“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為抓手,著力增強自主創新實力、企業創新能力、人才集聚引力,不斷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
增強自主創新實力,離不開戰略科技力量的強化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的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市加快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加快推進,完成項目選址;支持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啟動下一代列車輕量化關鍵技術攻關;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整合13家涉海科研機構創新資源,深化海洋科技“抱團攻關”。打造產業創新平臺,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達到24家,總數位列全省第一;推進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組織4家省級共同體召開現場觀摩會。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海洋一所牽頭發起的“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入選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歐盛船舶等項目入駐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孵化器;中國-泰國軌道交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與中泰兩國8所大學簽署高速鐵路教學計劃備忘錄,深化軌道交通國際合作。
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61%,提高20%
在6月下旬召開的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我市102個項目(人選)獲202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企業主持完成項目占我市牽頭項目總數的43%,反映了我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持續彰顯。為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支撐實體經濟加快振興發展,今年上半年,我市大力培育科技企業,推進科技項目落地落實,統籌高新區“一區多園”建設,以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上半年,我市深入實施“沃土計劃”,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批、2999家。實施“強鏈計劃”,聚焦智能家電、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組織實施60個項目,支持資金超過1.8億元,全鏈條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示范。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增長20個百分點,達到61%。助力企業紓困解難,“兩會”前下達科技資金3.57億元,惠及企業1681家。
以科技項目為載體,企業創新水平持續提升。上半年,一汽解放商用車研究院完成新一代高端重卡商務艙樣車試制;航空技術創新基地首臺國產化30兆瓦燃氣發生器成功試車;中科星圖大數據中心完成實驗室建設等工作;全球首艘10萬噸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成功交付;全國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商船“智飛”號正式運營。
國家高新區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火炬”和“引擎”。上半年,我市統籌高新區“一區多園”建設,推動高新區全域覆蓋;在高新區范圍內建設市級科技創新產業園,打造創新創業微生態。青島高新區綜合性評價排名升至全國第16位。
24人入選國家科技類人才計劃,全省居首
在7月上旬發布的《2022“中國100城”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報告》中,青島創新環境居于第10位,創新投資環境居于第6位,直觀反映了青島科技創新的“軟實力”。今年上半年,我市持續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提升創業孵化服務能力,讓城市的創新創業生態愈發優質高效。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我市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示范類項目中全面推行揭榜制應用,通過發榜組織立項28個,占全部攻關類項目四成以上。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實施“科技金融特派員計劃”,制定科技金融投(保)貸聯動實施細則,通過科技信貸“白名單”等科技金融產品,累計助力企業融資超1300億元。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出臺“碩果計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山東科技大學等3所高校承擔省成果轉化綜合試點。提升創業孵化服務能力,上半年新獲批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實行孵化器房租減免政策,累計減免國有載體房租面積150萬平米,減免金額5000余萬元,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創新創業環境的優化讓青島的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引力持續提升。上半年,我市24人入選國家科技類人才計劃,數量位居全省第一;1至6月份,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3241件,居全省首位。(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