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靈山灣:最美臨海親海“會客廳”
近日,青島靈山灣入選山東省“抓環保促發展”百個典型案例,靈山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先進做法、生動實踐和鮮活經驗,為全省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青島經驗。
靈山灣,海域面積60平方公里,岸線長30公里,環抱北方第一高島——靈山島,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海岸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堅持陸海統籌,推動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靈山灣從海灘侵蝕到岸綠灣美,從雜物叢生到魚鷗翔集,從過度開發到人海和諧,實現了華麗蛻變。
陸海統籌實現河海共治
百川入海,也就意味著百污入海。海灣的生態治理是個系統工程,既要把沿海一線治理好,也要把入海河流沿線治理好。以前,海岸線就是部門職責的分界線,靈山灣一直難以統籌治理。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藍色海灣治理的創新探索中,灣長制打破了這一困境。
盛夏的天氣又潮又熱,王延安一大早就來到海邊巡灣,沒多久汗水就濕透了襯衣。作為靈山灣鎮街級灣長,旅游旺季也是他的巡灣忙季。“在巡灣過程中,發現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APP上傳到區灣長制辦公室,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在后臺進行分辦。”王延安告訴記者,灣長制打破了部門之間的隔離,各部門聯防聯控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
新工作制度下,灣長與河長結成了最密切的工作搭檔,雙方建立了入海河流超標預警機制,接力監測和巡查入海河流水質,實現了靈山灣7條入灣河流水質全部達標。
“每個月對區控斷面進行考核監測,每個斷面每個月設置了5000元的生態補償金。”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副局長王建輝介紹,“對水質提升的我們進行獎勵,對水質差的要求交納補償。”
在強化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下,靈山灣實現了海灣環境質量、生物生態狀況、親海環境品質的“三優”,促進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三贏”。
科技創新強化智能監管
早在今年一月,生態環境部印發公布《首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提名)案例名單》,青島靈山灣因生態治理成效顯著,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靈山灣質量成色和秀美景色的不斷提升,離不開長效監管監測機制。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積極探索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試點建設海灣管理信息系統,實施海灣生態環境管理保護云監管,建成全國首個智慧海洋管理平臺和海洋大數據中心,實現沿灣綜合管控“藍色天網”,形成了可視化可預警的管理格局。
記者在海洋智慧管理平臺看到,該平臺包括基礎地理、海洋衛士、漁船漁港、預報減災、環境監測、水產養殖、海洋經濟等六大板塊信息,整合了國家、省、市、區四級海洋信息數據,實現了海洋管理“一張圖”。
“像伏季休漁期出海等違規現象和問題,可以通過管理平臺及時發現并快速處理。”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高級工程師李勛介紹,“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海洋感知能力和海洋經濟地圖模塊建設,挖掘涉海數據價值,推進智慧漁港建設,實現近岸海域及岸線動態化監管,建設功能完善的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李勛表示。
資源保護擦亮生態底色
如果說海灣環境質量是美麗海灣的“表”,那么海灣生態系統就是美麗海灣的“里”。青島靈山灣堅持修復與保護并重,積極開展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工作,走出路一條海灣生態返璞歸真路。
“一方面,通過新增綠化面積、增殖放流各類苗種,推進生物資源恢復。”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業務四科科長鮑德強介紹,“另一方面,嚴格劃分生態保護紅線,對灣內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等實施嚴格保護。”
據了解,靈山灣目前已新增綠化面積24.8萬平方米,每年增殖放流1000余萬尾,獲批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海藻類逐年增多,對漁業資源恢復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增加起到了積極作用。靈山灣懷抱的靈山島,島上森林覆蓋率達80%,大大提升了海灣碳匯能力。
為了持續滿足人民群眾對景觀、休閑、趕海、戲水等需求,靈山灣在親海環境品質方面也下了大力氣:新改建道路22.4萬平方米,新增親海廣場2.85萬平方米,完善公共服務設施1.17萬平方米,建成靈山灣慢行系統,成功入選首批山東省最美綠道。
“30公里海岸線全部被打造為公眾臨海親海岸線,車行可觀海,騎行有慢道,親水步道、觀景平臺、休憩驛站和視覺通廊一應俱全。”全程參與并見證靈山灣華麗蛻變的鮑德強倍感自豪。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忠德 通訊員 蘭美娜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