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 青島將實現都市區1小時軌道通達
青島新聞網4月28日訊(記者 朱穎)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工作的總體要求、目標定位,描繪了未來青島發展的美好藍圖。那么,黨代會報告在優化城市空間發展格局上提出,要堅持“環灣引領、組團布局、藍綠交融、網絡支撐,統籌市域一體發展”的空間布局備受市民關注。
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中共青島市委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順應城市環灣發展空間規律,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確立了新時代背景下“環灣引領、組團布局、藍綠交融、網絡支撐”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這是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青島城市空間發展的戰略指引和實踐指導,將對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城市空間發展格局所涉及到的四個方面。
環灣引領
借鑒國內外知名灣區發展成功經驗和模式,在認真充分保護好膠州灣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依托環灣地區優越區位交通條件、良好經濟產業基礎、富集政策資源要素,推動環灣各城鎮組團內涵集約高質量發展。堅持聚灣強心,環灣引領其中有一個必然的內容就是聚灣強心,加快東部區域內涵式發展,推動西海岸新區全面提質,促進北部區域擴容聚能,進一步聚集整合更多的要素資源,著力提升環膠州灣地區經濟高度、人口密度、創新濃度和輻射強度,培育更具競爭力、更有活力、更可持續的環灣都市區,形成引領青島全域乃至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中心極核,全面提升環灣都市區能級。
環灣都市區范圍包括: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以及西海岸新區,也包括董家口港城、藍色硅谷鰲山組團。
組團布局
發揮環灣都市區引領作用,形成等級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鎮組團。在布局當中,在市域范圍內,也就是在全青島“11295”大陸域范圍內形成“一區、兩極、三軸、多點”空間結構。
一區,即青島環灣都市核心區;兩極,即平度、萊西兩個重要的陸域經濟增長極;三軸,即青濰濟城鎮綜合發展軸(對接省會經濟圈,銜接黃河流域及京津冀地區)、青日臨城鎮綜合發展軸(對接魯南經濟圈,銜接長三角地區)、青煙威城鎮發展軸(攜領膠東經濟圈,銜接遼中南地區),形成多角度、多層次、開放性的開放空間布局;多點,即姜山、南墅、南村、新河、明村、田橫、鋪集、大村、店埠9個專業化功能節點(新市鎮)。
其中,在環灣都市區范圍構筑“一主三副兩城”空間結構。一主,為東岸、北岸、西岸組成的環灣主城區;三副,為膠州、即墨和原膠南環灣副中心城區;兩城,為濱海東西兩翼的藍色硅谷海洋科學城和董家口港城。各城鎮組團要集約利用土地,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促進城市內涵集約發展。
藍綠交融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尊重青島市自然地理格局,打造山海林田湖草島灣生命共同體,框定藍綠生態安全邊界,避免城鎮無序蔓延。
構建“一灣兩翼、三山一原、一軸多廊”生態保護格局。一灣兩翼,指膠州灣及東西兩翼展開的海岸帶;三山一原,指嶗山、大澤山、珠山-鐵镢山三個重要山體生態保護片區和中部膠萊平原農業集中區所形成的重要自然基底空間;一軸多廊,指大沽河生態中軸和區域多條重要河流和動物遷徙廊道及重要的交通路網所形成的綠帶和綠廊,這樣就形成了這樣的空間格局。
另外,為了保護海岸帶,以海岸帶為中心,向陸海各拓展一定寬度,劃定海岸保護帶,建設陸海生態、陸海基礎設施、陸海公共空間、濱海風貌、陸海防災等共同體,促進海岸帶資源整體保護。全面挖掘全域景觀要素,構建城市公園體系,結合山水特色,形成“山海島城灣、田園林水鄉”相互交融共生的總體生態景觀格局。
網絡支撐
圍繞城鎮布局,以高效便捷的骨干交通網絡引領,構建覆蓋全域、支撐有力的多元化功能中心布局、高效化綜合交通網絡、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智慧化數字信息等網絡體系,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依托高快一體、內外銜接順暢的灣區骨干路網,以高速公路連通區域,實現環灣都市區內功能節點直連直達,打造15分鐘基本覆蓋、50分鐘全覆蓋的通勤圈。
以快速路、重要主干路為主構建道路環(過)膠州灣道路網絡體系,促進環灣、過灣通道資源的復合化利用。以軌道交通為骨干支撐環灣多組團空間格局,構建“快軌”上的高效灣區,建設功能明確、層次清晰、多網融合的都市軌道交通網。同時實現多種交通的有機銜接和零換乘,實現城市內的交通,并聯系環灣都市區重要對外交通樞紐、重點功能區和主要城市中心,實現青島都市區1小時軌道通達,支撐區域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