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了,海邊這個點逢節必堵,今天居然冷冷清清!原來都因為……
元旦假期
棧橋等前海一線
前來親近大海、嬉戲海鷗的游客
絡繹不絕
往年
這樣的出行高峰期
緊鄰棧橋的蘭山路公交站
等待乘坐隧道公交的游客都要排起長隊
今年
這樣的景象卻不見了
雖然取消了四條隧道公交線路
蘭山路公交站持續十年的
節日排隊情況卻消失了
這一切的背后
是地鐵1號線的全線貫通
為市民往返青黃提供了快捷出行選擇
景點人山人海 車站排隊長龍消失了
3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棧橋等前海一線區域看見,受天文大潮影響,露出了大片沙灘,游客跟著潮水退卻的腳步一路向前。天空中,暖陽高照、海鷗飛舞。整個棧橋景區,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假期最后一天,帶著家人來海邊玩玩,親近海鷗享受靜好歲月。”市民宋女士說。
大家或彎腰“趕海”,希望能有意外收獲;或靜靜躺在沙灘上,放空思緒;或撩逗著海鷗,享受片刻歡愉。
3日上午11時30分,大批從地鐵青島站出來的乘客涌向棧橋景區。
一邊是烏壓壓的人流,另一邊的蘭山路公交站,卻只有幾名正在候車的乘客。
這個公交站,因為有多路隧道公交停靠,一直是島城較為火爆的站點之一,排隊乘車是常態。公交站下方,是地鐵換乘站,1號線和3號線在此交匯。記者走入地下看見,地鐵1號線的站臺上,不少市民正在排隊等待,一輛列車駛來,車廂內已擠滿了人。雖然還沒有到擠不上車的地步,但考慮到記者采訪的時間點,車廂內的“滿員”情況,也能突顯1號線的火爆。
3日上午11時16分,在地鐵青島站乘坐1號線的乘客。
3日上午11時22分,一列地鐵1號線車廂內座無虛席,不少是“站客”。
來自地鐵集團的數據顯示,1號線南段開通后,整體客流上漲趨勢顯著,2021年12月31日,1號線客流達285396人次,較1號線南段開通前1號線北段客流53475人次,上漲533.7%,地鐵線網單日總客流突破120萬人次,增幅38%。
節假日必現身的紅馬甲不見了
不僅是排隊長空消失了,每逢節假日必在蘭山路車站現身的紅馬甲,也不見了。這些紅馬甲,此前都來自城運控股公交隧道公司。因為客流量太大,以往每到節假日等大客流時段,該公司都會安排志愿者,在車站維持秩序調度車輛。身穿馬甲的志愿者,和隧道公交一道,成了蘭山路車站的靚麗風景。“從元旦開始取消了四條隧道公交,從目前來看,假期沒有出現人員滯留等問題。”城運控股公交隧道二分公司黨支部書記朱蓬告訴記者,隧道1路線途經山東科技大學、濱海學院等多所高校以及青大附院、市立醫院、青大附院西海岸園區等多家醫院,線路長、站點多,客流一直保持在較為密集的狀態。與隧道1路不同的是,取消了的隧道2路、隧道5路,客流在取消前就有所減少。
3日上午10時許,隧道3路車上只有3名乘客。
“剛開通時隧道2路線的日均客流保持在1萬左右,2014年7月的數據顯示客流也在8000人次左右,后來基本每天客流在4000人次,減少了50%。”出現客流的兩極分化,源于不同線路的功能性不同。隧道2路線的主要功能是過海接駁,客流主體主要是上班族和游客,受旅游因素影響較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造成客流下降明顯。此外,通行費用下調,越來越多市民選擇開私家車往返,也是隧道公交客流減少的因素。
3日上午11時許,鐵路青島站蘭山路站坐隧道公交的乘客也不多。
隧道2路、隧道5路取消后,車輛一部分劃到隧道1路,緩解早晚高峰尤其是節假日期間的客運壓力,另一部分劃分到隧道6路線,縮短發車間隔,為市民出行提供保障。元旦假期,隧道1路利用這些劃轉而來的車輛,增加了班次,避免出現了大客流情況。“從目前統計數據看,客流確實有所減少,具體會有怎樣的影響,還要等到工作日上班族出行時再觀察。”朱蓬告訴記者,以往為應對大客流,該公司多次發出過雙末車。
在鐵路青島站蘭山路站擠隧道公交的乘客。
發車形式靈活 市民出行更方便了
為應對1號線開通,隧道1路、隧道6路雙向增設“山里地鐵站”站,隧道6路線調整首末車時間,隧道公交線路由原來連接青西兩地的交通“主動脈”,轉變為服務地鐵主動脈的“毛細血管”,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
3日上午11時22分,一列地鐵1號線車廂內座無虛席,不少站客。
“假期我們注重節點區間和小區域的大客流,調度更為靈活發車也更加機動。”城運控股公交隧道一分公司黨支部副書記刁維濤告訴記者,隧道2路取消后,部分車輛補充到了隧道6路,元旦假期,他們安排工作人員增發了隧道6路的區間車,解決了隧道6路因線路較長而帶來的周轉不暢等問題,減少了市民出地鐵后的候車時間。1號線具體將給隧道通行帶來哪些影響,相關人員正密切關注著工作日上班族的出行情況。“假期期間,嘗鮮客居多,線路客流具體將有怎樣的變化,還需要等到工作日期間統計分析。”工作人員說。
3日上午11時22分,一列地鐵1號線車廂內座無虛席,不少站客。
相關鏈接
受旅行團青睞
隧道公交當年很火爆
作為隧道2路的開線駕駛員,蘭柏見證了這條標志性線路的發展變遷。“剛開通時,大家都爭相想要坐車體驗穿行海底的感覺,人多的時候都擠不上車。”蘭柏回憶起當時情況仍感覺記憶猶新。從他的描述中,當年隧道線路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據蘭柏介紹,市民當時對海底隧道充滿了好奇,紛紛趕來觀光體驗。“不僅有西海岸、市南等離得比較近的市民,還有李滄、城陽的市民,平日里老年人比較多,周末全家體驗的多。”蘭柏告訴記者,不僅是隧道2路線,其他的隧道線路基本都是這種情況,幾乎每趟車都爆滿,駕駛員下班后會主動到車廂、站點維持秩序。開通初期,隧道1路、2路、5路、6路四條線路日均客流基本穩定在日均5萬人次左右。其中,隧道2路線日運送乘客1萬余人次,觀光客流占90%以上。
薛家島樞紐站旁的山里小區是由六個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小區,周邊沒有大型農貿市場,隧道公交線路開通后,居民們乘坐公交跨海到團島早市買菜,也有市區老人閑暇時坐車到薛家島樞紐站旁邊的鳳凰山爬山釣魚。“甚至有郊區‘扁擔客’挑菜到團島早市售賣,隧道公交就像一條長線,聯通青西兩地,也使城鄉關系更加緊密。”連接薛家島樞紐站和山里小區的石巖山路,曾經往返膠州灣隧道的上班族不會陌生。在山里小區樓座還未建成時,這條路上曾經停滿車輛,最后甚至發展成為一處特殊的“停車場”。“隧道開通后,不少私家車主開車到薛家島樞紐站,把車停在路邊,然后乘坐隧道公交去市區上班。”有的旅行社為了節省費用,將大巴車停在隧道口,讓游客乘坐隧道公交車到市區游玩,結束后再返回,把海底隧道體驗作為一項旅游項目。隧道2路線還開通了“跨海旅游專車”,緩解旅行團大量涌入帶來的客流壓力。
來源丨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徐美中 攝影 徐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