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島誕生的“鹽堿地四維改良法”已累計為全國增產糧食4000萬公斤
12月10日,作為2021青島創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海·創”創新產品發布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發布會上,袁隆平青島海水稻團隊、青島九天智慧農業集團技術研發副主任米鐵柱,發布了公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鹽堿地稻作改良技術“鹽堿地四維改良法”,以及“九天芯”“后土云”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智慧農業技術。
據米鐵柱介紹,“四維改良法”是整合了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農業生產要素的技術配套方法,來實現良種、良田、良法、良態,面向沿海灘涂、內陸鹽堿地、重金屬污染、農殘土地改良解決淡水資源少,土地鹽堿度高,肥力低,土壤結構差,品種缺乏等問題,根據不同鹽堿地的特點,利用常規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選育出適合鹽堿地種植、具有耐鹽(堿)、抗性好、高產優質的新型水稻品種,目前選育的耐鹽堿水稻,已在國內外十余個特征地域進行大面積種植。
米鐵柱表示,農業生產涉及的環節很長,從品種到土地到栽培管理,到甚至后邊生產收儲加工等,鏈條很長,那么在單一的環節上,用單一的技術單一的產品很難去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我們通過四個不同的維度來,以最低的投入、用相對最高的效益來去解決農鹽堿地農業生產上所碰到的各種問題。”米鐵柱說,“比如不同地區鹽堿地的成因不一樣,那么它所使用的土壤改良劑和使用的配方與比例也是不一樣的,‘四維改良法’是根據不同土壤特性去建立相應的四個維度上的匹配。”
米鐵柱介紹,在解決鹽堿地種植的同時,為解決規模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效率問題,海水稻團隊和華為共同成立了九天·華為智慧農業全球聯合創新中心,打造中國的智慧農業體系。“九天芯”是在智能農業領域的人工智能芯片及其應用解決方案,是在農業視覺識別、農機自動控制、農業傳感器傳輸和控制、農業物聯網組網等場景下使用的;“后土云”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是智慧農業的“神經系統”,可以為大田農業生產提供數字化信息、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和全過程追溯等定制化專業服務。
米鐵柱告訴記者,“四維改良法”在國內目前已經改造了十幾萬畝的土地,按畝產400公斤來算,至少增產糧食4000萬公斤,目前在全國總共有包括新疆阿克陶、內蒙古興安盟等在內的10個生產基地,我們今年將進一步推廣建設更多的示范基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熠 孫秀青 青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