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引領青島制造業“進階”
汽車、家電、軌道交通、機械裝備等產業集聚效應不斷顯現,創新生態生機盎然
產業集群引領青島制造業“進階”
11月19日,一輛別具意義的五菱宏光MINI EV從上汽通用五菱青島分公司下線。這是青島分公司下線的第700萬輛整車。
這輛橫空出世的“網紅神車”,是觀察青島產業進階的絕佳窗口。它絕不只是一個爆款的車型,它的背后,是一個龐大的極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眾、一汽解放、奇瑞等整車企業龍頭高昂;青島五菱、青島比亞迪、中國重汽青島重工、青特、國軒電池、力神(青島)新能源、藍科途、乾運高科、青島漢纜、力行氫能、海卓動力(青島)、特銳德等一批專用車、鋰離子/氫燃料電池、隔膜、充電設施等關鍵環節骨干企業高速成長;耐克森輪胎、雙星輪胎、森麒麟輪胎、海通車橋、航天紅光車橋、東洋熱交換器、泰德軸承等配套企業強力支撐……
北汽新能源生產線。
一條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電機—電池—整車生產—汽車后市場相對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清晰浮現。“放眼全國,這一產業集群的完整性和競爭力也堪稱一流。”專家們這樣評價。
不只是新能源汽車,山東省新舊動能辦日前下發第三批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名單,青島軟件信息服務產業集群、船舶海工裝備產業集群、大沽河沿岸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創業投資產業集群等4個集群成功入選。而此前,青島已有智能家電先進制造業集群、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海洋交通運輸產業集群、財富管理金融產業集群、影視文化產業集群、醫藥康養產業集群、現代海洋旅游產業集群、青島工業互聯網集群、電力裝備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等10個集群入選。
集群,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比個體更具強大的生命力、強悍的競爭力。
集群,是青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結果——正是通過堅持不懈的補鏈、強鏈、延鏈,青島讓更多的企業實現集聚。
集群,更是一次次新躍遷的開啟——集群的價值不只是讓發展集約,它更重要的價值是生態,讓產業在日益完備的支撐環境中,生生不息地創新、創造,進而讓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企業,讓產業鏈上的研發、制造、銷售等所有環節都有了全新的進階可能。
這就是集群的魅力,也是青島產業崛起的“密碼”。
集聚——吸引高端資源的“強磁效應”
高端資源——大項目、優秀人才,某種意義上永遠是稀缺的,它是產業升級最核心的要素,更是所有城市競逐的對象。如何讓高端資源近悅遠來?青島的答案是靠集群,靠集群的吸引力。
家電電子是青島長期形成的產業優勢,以海爾、海信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向智能家電不斷進階,不斷引領產業集群構建的過程,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不斷聚集全球優質資源的過程。集群日益豐滿,不但龍頭企業規模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同時不斷吸引更多的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加工企業前來,日本三洋電機、日本三菱重工、美國開利、新西蘭斐雪派克等都在與海爾的產業協同中陸續將壓縮機等核心部件的生產落子青島。
同樣是在智能家電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壯大進程中,“缺芯少面”這一制約產業競爭力突破的短板也被有力補強。如今,在數字化時代浪潮中激流勇進的青島“強芯擴屏”的理想已漸漸照進現實。僅在西海岸新區,相關產業項目目前已經有30余個,總投資超過千億元。
在集成電路方面,西海岸新區已經聚集了芯恩、華勛電子、宸芯科技、半導體高端封測等多個項目;在光電顯示方面,京東方物聯網移動顯示端口器件生產基地、青島光電顯示新材料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密集開工建設。一個全新的“芯屏”產業正在從青島傳統優勢產業集群中生長出來。
集群吸引高端資源的“強磁效應”,不只發生在一個產業集群的內部,它更在集群間的相互協同中產生。
在當今最為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領域,騰訊云、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深圳越疆、云從科技、海康威視等頭部企業以及深信服、安恒信息等網絡安全領軍企業紛至沓來;在超高清視頻領域,搶跑的青島吸引了“制造、內容、應用”全產業鏈生態企業的集聚;在虛擬現實領域,占據產業中心的嶗山區相關創新研發機構占全國同類研發機構的70%以上;區塊鏈領域的百余家企業、大數據和云計算領域的200余家企業陸續集聚……
這些令人艷羨的高端資源紛至沓來,人們很難“歸功”于哪一個具體的產業。智能家電的未來重在“智能”,網聯化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方向,軌道交通、電力、船舶海工等高端裝備產業集群不但要實現制造智能化和裝備智能化,而且需要實現運維服務的智能化;醫藥康養產業集群也在數字化中孵化出更多服務業態……這些產業集群間需求的交織,都在產生巨大的全新需求,都在創造著豐富的場景,而這對行走在創新最前沿的產業而言,都意味著最為豐沛的給養,用腳投票自然就是題中之義。
當然,這其中更有政府有為之手利用市場化手段對資源的有效配置。產業政策的滴灌,也為高端要素集聚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以財富管理金融和創業投資產業集群為例,接連出臺的在國內極具競爭優勢的產業政策,讓青島陸續獲得多張“含金量”極高的機構牌照,吸引了大量頭部機構落地。而這,也為其他產業集群的突破發展締造了金融生態,青島“上市軍團”的日益壯大就是最有力的例證。
創新——跨越轉化的“死亡之谷”
對于集群而言,集聚是手段,生態才是目的。
在新的發展階段,產業競爭的焦點早就從“大”轉換為“強”。“衡量一個產業集群的發展強度,聚焦其主業突出引領的能力的同時,更核心是考察其高關聯服務鏈的完善程度。完備、強勁的服務鏈,將為產業集群動態整合、優化、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生態,為產業集群創新轉化、高質量成長提供優質環境。”有關專家這樣評估產業集群的主要標尺。
深諳這一邏輯的青島,努力將產業集群打造成創新的生態,成為城市創新力量重要的策源地。青島注重在企業間的橫向融合中探索創新模式,高點站位,解決行業共性問題,推動形成產業集群的創新生態。
由工信部批準建設的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就是這樣的創新平臺。這一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依托青島國創智能家電研究院有限公司組建,它不屬于任何一家企業,而是一家服務全行業的第三方機構。青島本土的海爾、海信、澳柯瑪以及行業領軍的美的、方太等企業都是它的股東。它將肩負的是承接國家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搶占行業全球創新制高點和國際標準話語權的使命。
在醫藥康養產業集群,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領銜組建的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和青島市海洋生物醫藥科技創新中心,也以創新的二元管理模式,在更大范圍內激活著行業的創新資源。它一端承接的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頂尖海洋生物醫藥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成果,另一端對接的是明月海藻、聚大洋等集群領軍企業的產業化能力,暢通產業化鏈條,推動產業跨越創新轉化的“死亡之谷”。
行業協會也在產業集群服務鏈構建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軟件信息服務產業集群,青島市大數據發展促進會共有會員單位500多家,聯合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中科院能源所、海洋所、物理所等知名高校科研機構舉辦專業沙龍,聚合創新資源,服務行業發展。
在強勁產業集群服務鏈的過程中,青島也形成了公共服務資源的集聚,在吸引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山東分院、賽迪(青島)區塊鏈研究院、信通院(青島)科技創新中心等國家高端研發機構落地的同時,還孵化了一批具備跨行業服務能力的領軍企業。
青島海檢集團
在檢驗檢測領域,青島海檢集團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不僅可以為海洋設備、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等領域提供550余種產品4000余項檢驗檢測服務,還可為航空航天、電力、新能源、軌道交通、汽車、醫療、通訊、消費電子等40大類產品提供1700余項檢驗檢測服務。在現代物流行業,日日順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為家電、家居、健身器材、汽車、冷鏈、跨境等行業領域提供全流程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
要素聚變、創新蝶變、產業裂變,太多精彩的創新故事,因集群而發生,青島也因此有能力構建起高能級產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發展棋局。
崛起——釋放世界級影響力
“青島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推動重點工業企業主業倍增,汽車、家電、軌道交通、機械裝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日前召開的“全面小康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的青島專場,也是青島千億級產業集群的一次“集體亮相”。
要是把“千億級”單純地理解為對規模的追求就錯了,它的潛臺詞其實是“世界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已經寫入了青島的“十四五”規劃綱要。青島期待的,是培育出更多足以釋放世界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這是青島在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的實力和野望。
今年3月工信部發布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的決賽優勝者名單,青島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名列其中。這可以作為發力世界級產業集群“青島底氣”的一個佐證:在這個目前國內產業集群的最高水準名單中,青島已然憑借深厚的產業積淀占據了兩席重要位置。
一覽青島的“雁陣型”產業集群名單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島領軍產業集群正在走上世界產業舞臺的聚光燈下。
剛剛落幕的2021中歐企業家峰會青島論壇發布的“中國企業全球傳播力20強”榜單里,智能家電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領軍企業海爾、海信雙雙入選,成為中國入世20周年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代表。
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統下線,和諧號CRH380A新一代高速動車組跑出486.1公里的世界最高運營試驗時速,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不僅在刷新的數字中跑出了“中國速度”,更躍起了中國產業成長的新高度。
在國內處于北方領先、全國前列地位的海洋運輸產業集群,在東北亞國際港口-航運產業合作競爭中地位也趨于上升,成為開放青島東西互濟、陸海聯動的重要支撐。
掌握著多項產業上下游獨占性技術的電力裝備產業集群,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上為沿線國家屢屢攻克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難題,成為行業“技術出海”的重要力量。
全球創投風投中心背后的財富管理金融產業集群、世界第9個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電影之都”背后的影視文化產業集群……與“青島制造”一同崛起的還有“青島服務”,加碼城市“軟實力”。
廣闊的賽道已經在腳下延伸,隨著一個個產業集群的不斷進階,青島的產業故事,將會書寫出更多精彩的篇章。(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