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通志愿者到城運"首席工匠" 90后小伙調度公交有絕招
【青島新聞網原創】
記者 丁淑華 徐斌
兩年前的夏天,我們曾在蘭山路火車站前的公交站采訪過一幫“公交迷”,他們最小的正在上初中,最大不過大學二年級。就是這樣一群孩子,在三、四十度的烈日下,手拿喇叭,扯著嗓子疏導客流,以志愿服務代替玩樂的暑假,日日如此,為的就是讓乘客的回家路再順暢些。
那時我想,等他們長大后,會以哪種方式來影響城市交通的發展?直到認識談振陽,彼時的疑問仿佛有了解答——他們會懷揣熱愛,朝著心中的目標學習、擇業,從愛好者變成參與者,在不同的崗位上為青島交通的發展貢獻出更多能量。
90后小伙談振陽是城運控股集團交運溫馨巴士公司的一名調度員,也是“青島交通俱樂部”的發起人之一。十年前,還是學生的他在島城大小景區的公交站牌前義務疏導交通,十年后,在溫馨巴士的調度室里,談振陽指揮著88條公交線路有序運營。
志愿者“領頭羊”變身城運“首席工匠”
說起談振陽,00后“公交迷”小賀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們在火車站志愿維乘,最最開始就是談哥帶的頭,聽說他剛剛獲得了工匠稱號,現在是城運的首席調度!”
從志愿者到首席工匠,翻開談振陽的工作筆記不難發現其中奧秘。在十年前,地圖軟件還沒普及的年代,為了給乘客提供最優的出行服務,談振陽一有空就乘坐整條公交線路,從始發到末站,每個站點的道路情況、銜接班線、首末時間都被他一一記在本子上。時間一長,談振陽便練就了“活地圖”的本領,只要有游客詢問出行方式,他總能給出最省時省力的換乘方案。

到溫馨巴士工作后,談振陽還保留著這種工作方式,“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班線最遠到達即墨、高新區、西海岸等地,乘坐一條線路有時需要半天的時間。”公共交通網絡不斷擴大加密,意味著談振陽的工作更加繁重細化,但這種因發展帶來的“負擔”,卻讓談振陽甘之如飴。
2018年,上合峰會在青島召開,公交線路巡檢這項常規工作變得意義非凡。為了讓城市公交以最佳狀態服務上合峰會,談振陽和同事們加班加點,把本應需要4個月完成的工作壓縮到3個月,平均每天工作近12個鐘頭,三個月里累計巡視了5400余公里,城陽、李滄、市北、市南……市區近百條公交線路、3000多個站牌。談振陽不放過一個污損站牌,不讓一個站牌裸露在站亭之外。也正是這種對公共交通事業認真熱忱的態度,讓曾經的學生志愿者成長為城運首席調度員。
參與線路調整近百次 他見證島城公交線網不斷完善
作為一名公交調度員,談振陽肩負著公交線路開發、線路運營調度管理、公交站牌維護等工作。自進入溫馨巴士以來,他參與了613路、645路、767路等近百條公交線路的設計和開通,以及上千次的線路優化調整、臨時調流、站點更名。
線路優化關系著市民的出行,光是前期調研準備工作就非常細致繁雜。為了讓優化更優,談振陽經常在業余時間走上街頭、站臺,為乘客提供線路咨詢服務,在過程中收取乘客對于線路運行的意見和建議,再反饋到自己的工作中。
利用自己“活地圖”的優勢,充分做好前期調研后,談振陽和同事們需要將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數據,考察現場進而形成初步方案,進行公交內部討論后上報相關部門,再與交警、街道、園林等多部門反復討論形成最終優化方案。如此反復,完成了近百次線路優化開通工作。
從十年前溫馨巴士的十幾條線路到現在的88條公交線,談振陽參與見證了島城公交線路網的不斷擴大,“像大石村、觀嶗、涼泉這些地形復雜的區域,通公交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居民都能乘公交出行,生活更加便捷,也讓我覺得非常自豪。”
冬季來臨,全力調度保障市民出行
公交線網逐步密織,意味著公交調度員的工作更加重要也更加復雜。
31路公交最早一班4:40發車,調度員往往要提前半個小時到崗,了解線路上車輛、人員的配備情況,同時為駕駛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尤其到了冬季,溫度不斷降低,要做好新能源車輛需要做好發車前的檢查工作。凌晨4點上班,苦不苦?談振陽說,“這是我們調度員的職責,每天發車的準備工作做得再仔細一分,乘客出行就更安全一分。”
車輛運行過程中,調度員也必須守在調度室的智能調度系統前,實時關注車輛運行情況。冬季來臨,為了保障乘客溫暖出行,避免在寒風中等車過久,談振陽必須合理安排在路上行使的車輛,“早晚高峰時期,我們會重點關注容易發生擁堵的路段和班次,一旦發現車輛積壓,會從路面情況及駕駛員駕駛習慣兩方面進行調度工作,及時地化解路上可能出行的任何情況。”
此外,談振陽和同事們還創新調度工作辦法,采用“區間發車”、“大站快車”等方式,接駁地鐵,提高車輛運行效率,進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把熱愛變成事業,讓堅持化作夢想。展望未來,談振陽仍懷著年少時的熱忱,“我將繼續前行,為讓人民群眾的公交出行更美好,為城運‘二次創業’新征程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