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山東龍頭、國內一流”!青島這樣謀劃未來五年“百年大計之本”…
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近日,學而思、新東方等宣布將退出義務教育段學科類培訓,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教育的關注和熱議,校外課業負擔減輕了,學生多出來的時間怎么辦?
青島教育早已為學生們規劃好,一系列活動也在密集開展,舉行“十個一”項目班級器樂、合唱、戲劇、朗誦展演;開展課后服務,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開展作業革命,優化學生作業設計……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生之基,關系著千家萬戶,更關系到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發展。
日前,《青島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公布,總結過去,青島教育成績亮眼,實現了很多突破,諸多實踐走在了全國前列;錨定未來,青島以“山東龍頭、國內一流”為發展定位,提出了兩個“率先”,到2025年要率先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率先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事業發展主要指標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位居國內同類城市前列。
重慶路第三小學舉行秋季運動會。
新建、改擴建幼兒園67所,小學、初中125所;全市優質教育集團達到30個;普通高校和高等教育機構總數達到70所,在校生總數力爭達到50萬人……將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一系列舉措、規劃、路徑清晰地擘畫出了教育強市的圖景。有了教育的賦能,青島的未來給了人們更多想象與期待。
01
立足當下,教育答卷亮眼但仍有短板
近年來,青島以學有優教為目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努力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斷優化教育結構,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服務能力,教育現代化邁上新的臺階。
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穩居全省第一方陣,青島二中、青島三十九中等兩所學校獲評“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校”;新建、改擴建幼兒園高達338所,增加學位6.8萬個;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27所,增加學位18.08萬個,新建、改擴建學校數量,增加學位數量位居同類城市前列。
青島上海路小學為學生提供校內托管。
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實力繼續提升,7所高校、24個學科入選國家、省“雙一流”建設計劃;4所高職院校招生運行,21所高校科教機構落地青島,康復大學等11個高校項目開工建設,青島高等教育格局持續優化。
“青島經驗”“青島模式”推向了全國,獲批成為山東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承擔了學前教育改革、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等10項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獲評全國校園足球改革優秀試驗區,在全國率先頒布地方版“學校法”《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推出教育管辦評分離、教育綜合執法的“青島模式”……
成績屬于過去,青島還要認清自身的短板與不足,比如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仍不均衡的問題,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的問題,教師隊伍規模、結構、素質還不能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問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不夠匹配的問題,等等。
青島第58中學的學生參加全市中小學生朗誦展演。
縱向對比找不足,橫向對比找差距。青島與國內發達城市、同類城市相比在很多方面還有差距。教育投入方面,過去5年青島教育經費累計投入1646億元,年平均增長7.5%,低于杭州的年均增長8.2%。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低于寧波的92.5%,青島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為80%,而寧波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占比已達到了88%,高職達到了80%;基礎教育新增學位數量少于廣州的32.34萬個。
2021年是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內發達城市、同類城市教育系統已忙碌起來,深圳實施“大規模學校建設計劃”,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全市有103所學校“上新”,新增學位超10萬個;為了留住更多高端人才,深圳等地學校重金聘請名校博士學位老師;廣州、寧波等地大學新校區建設在持續推進……
在激烈的競爭形勢下,青島不甘落后,也不能落后。青島教育“十四五”規劃的發布,謀劃好了未來教育發展的藍圖。
02
瞄準未來,12個重點工程貫穿“十四五”
瞄準未來,繪就五年教育發展藍圖,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更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
青島教育“十四五”規劃鮮明地提出了十二個重點工程,即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工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程、高中教育特色多樣發展工程、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工程、職業教育創新示范工程、高等教育校地融合發展工程、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工程、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建設工程、中小學特色發展精致管理品質立校工程、教育名家培育工程、新技術賦能教育工程。
嶗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隊員在區長杯足球比賽中奪冠。
這些重點工程立足當下,又指向未來,將規劃具體化,讓規劃可落實、易操作。
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深入實施學生全面發展“十個一”項目,到2025年,中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達到55%以上,每位學生掌握2—3項體育技能、1項藝術特長。
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工程以公辦園、優質園建設為重點。到2025年,新建、改擴建幼兒園67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不低于9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力爭達到60%;幼兒園教師全部持證上崗,大專及以上學歷幼兒教師比例達到98%。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程以優質均衡為目標,到2025年,新建、改擴建小學、初中125所,培育推出一批教育強鎮和家門口的好學校,義務教育校際均衡差異系數進一步縮小。
高中教育特色多樣發展工程以多樣化特色發展為方向,加強特色高中建設,擴大綜合高中規模,為學生提供優質適合教育。到2025年,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11所,在人文、社科、理工、藝體等領域推出一批特色高中,形成具有青島特色的綜合高中發展模式,特色高中、綜合高中建設數量分別達到20所和18所。
市北區第二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參加趣味運動會。
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工程以模式多樣化、內容特色化、管理現代化、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到2025年,全市優質教育集團達到30個。
職業教育創新示范工程以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范區、青島國際職業教育科技產業城、青島現代職教園區和中德職教合作示范基地為引領,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新高地。到2025年,力爭新建2—4所高職院校和2所以上占地超過200畝的中職學校,重點建設10所高水平職業院校、30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建成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2所、全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3個,培育30個產教融合型企業。
……
十二個重點工程的一組組數據讓人振奮:到2025年,新增獨立法人高校和高校校區(產教融合基地)各5所,普通高校和高等教育機構總數達到70所,在校生總數力爭達到50萬人;市級及以上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領航工作室達到260個,參與研修的骨干教師、校長達3000人,推動一批教師和校長成長為齊魯名師名校長、國家級教學名師。
03
“合拍”,才能更好賦能城市
教育是第一民生,也是城市發展的第一內涵。啟航新征程,青島教育的發展要緊跟時代腳步,也要在服務青島創新型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
青島澳門路小學舉行“探秘‘M’”島為主題的數學系列活動。
創新型城市需要創新型人才,教育承擔的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程。未來,青島要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普課程建設,要將科學精神貫穿于育人全鏈條,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創造、創業能力。鑒于此,青島也開始優化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機制,實施了“強基計劃”,更好培養具有學科特殊稟賦的學生。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已經在變革。PAD課堂參與教學,大數據管理作業量輔助“雙減”,智慧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有數字化的滲透。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機不可失,青島提出要以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建立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建設基于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學校基礎設施,建成一批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管理融合應用的智慧學校,基本建立基于新技術和青島教育e平臺的教育治理新形態,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城市。
用新技術賦能教育,青島明確了一條覆蓋所有中小學生的信息化教育路徑。從2019年開始,青島在小學到高中各學段開設人工智能課程試點,到2022年實現全覆蓋。正在深圳參加體悟實訓的青島市教育局副局長姜林表示,青島的人工智能+教育,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人工智能是個龐大的體系,如果不是教育部門牽頭整合資源、編寫教材,僅靠個別學校自發地和企業聯手搞一些隨機性的活動,只能了解到人工智能的某個領域,并不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
青大附中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
服務于青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發揮好青島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優勢,青島教育必須要做大做強海洋教育,把青島建設成為海洋人才培養高地。在基礎教育階段推廣普及海洋教育,深化海洋課程資源開發,在高等教育階段,支持涉海高校在青項目和駐青高校高水平海洋學院、涉海學科、成果轉化平臺建設。
青島教育“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到2025年將建成規模可觀、梯度合理的海洋教育特色學校、專業集群,推出一批海洋協同創新平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海洋教育特色學校達到20所,涉海高校和高等教育機構達到10所以上,涉海專業在校生超過5萬人,海洋教育質量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一批標志性成果在全國推廣。
只要錨定“山東龍頭、國內一流”目標,打牢城市發展根基,筑好城市人才“蓄水池”,充盈城市智庫“大腦”,青島的發展必能動力澎湃,城市的未來值得期待!
(作者 黎黎子 一鐸 攝影 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