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外貿企業"便"和"利" 青島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青島新聞網7月28日訊(記者 丁淑華)今天上午,青島市政府召開口岸營商環境優化情況新聞發布會。作為我國重要的口岸城市,青島市在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方面做出哪些舉措,取得了怎樣的成效?青島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市政府口岸辦主任孫授賓在會上介紹,口岸、海關、港口等部門將外貿企業關切的問題作為口岸工作優化的出發點,推動一系列通關便利化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在2020年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青島市榮獲全國營商環境評價跨境貿易指標標桿城市。
強化改革創新,持續提升通關效能
深化通關模式改革,海關系統穩步推進“提前申報”“兩步申報”,全面推廣“兩段準入”信息化監管,實施后前灣港進口鐵礦靠泊至通關放行時間縮短至1.4天、下降74%。“先期機檢+智能審圖”實戰化應用取得積極成效,大幅拓展海關“無感”檢查覆蓋面,2020年實施先期機檢23.6萬集裝箱,占進口箱載貨物比例的1/4以上,位列全國海運口岸首位。優化檢驗檢疫作業模式,推進大宗商品“先放后檢”“邊裝邊檢”“即卸即檢”,實施保稅鐵礦“入區檢驗出區核銷”、棉花“集成查檢+分次出區”模式,依申請實施鐵礦品質檢驗1329批、0.85億噸,助力打造大宗資源性商品集散中心。
港口部門加強協同,持續推進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海事、港口、引航部門創新船舶靠離泊模式。截至6月份,青島關區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下降為39.8小時和2.19小時,較2017年分別壓縮58.7%和89.79%。
規范口岸收費,促進收費公開透明
依托山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青島開發運行了企業自主更新收費公示系統,實施口岸服務收費動態管理,217家口岸骨干企業登錄平臺更新收費標準,其余口岸經營單位均在窗口進行了收費公示,切實做到清單外一律不得收費。
由市場監管部門建立口岸收費政策短信推送機制,及時將國家和省、市有關口岸收費政策、要求推送口岸服務企業和外貿企業,實現100%全覆蓋;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暢通投訴舉報渠道,上半年出動執法人員72次,檢查規范口岸經營服務企業32家,對口岸收費行為保持常態化巡查。
提升信息化水平,強化“智慧口岸”建設
口岸物流協同平臺功能持續拓展,進口集裝箱設備交接單、提貨單電子化應用率達到92%,出口集裝箱裝箱單、設備交接單電子化系統加快研發,平臺功能逐步向進出口全過程拓展。
區(自貿片區)、關(黃島海關)、港(山東港口青島港)攜手創新,依托港口“云港通”建成口岸智慧查驗平臺,實現了口岸監管資源和碼頭生產資源的信息化整合,具備查驗流程線上辦理、智能確認預約順序等五大功能,企業可通過手機App、PC端隨時查詢跟蹤物流狀態,最大限度減少查驗對企業物流調運的影響,提高查驗效率30%以上。
推廣應用“貨主碼頭雙選船”平臺,加強部門、企業間信息的聯通,提升化工生產供應鏈功能,提高到港液貨船安全狀況與生產效率;進出口危險貨物海事申報業務在山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啟動,口岸監管部門對危險貨物信息共享及有效監管開啟了新篇章。推廣港口作業新技術、新應用,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正式運營;全球首創的空軌集疏運系統示范段投產運營,實現集裝箱疏運從平面交通到立體交通質的飛躍。
“單一窗口”出口退稅功能上線運行,外貿企業可享受出口業務的一站式線上服務,第一時間取得出口退稅款。同時,緊緊圍繞外貿企業的需求,口岸、商務部門與山東電子口岸密切對接,加快推進海運費境內外匯劃轉、小微企業信保平臺等功能建設,推動“單一窗口”向相關物流商務服務功能延伸。
促進公開透明,持續提升服務水平
邊檢系統推出24小時服務承諾,建立警企“點對點”聯絡機制,7×24小時辦理國際航行船舶預檢、入出境手續、上下外輪許可等業務,全面推行國際航行船舶入出境手續“一次辦妥”,減少船舶在港停留時間。
海事部門進一步減免船舶申報材料,推行事中事后核查,實行集約登輪檢查,每年約為1.8萬艘次國際航行船舶進行口岸極簡化審批,進出口岸效率提升60%以上。全鏈條梳理海運集裝箱進出口作業流程和時限,向媒體發布了進出口全鏈條流程和時限參考。
山東港口青島港對下屬各碼頭公司、拖輪、處理、堆場的作業環節進行了全面自查,進出口業務流程、服務承諾和投訴監督電話在顯著位置通過展示牌、滾動屏的形式進行公開,集裝箱業務在公司門戶網站進行了公示;強化事中事后服務,向全國公布了“1010-0532青港熱線”服務品牌,率先建成一號通用的非集中式客服體系,實現山東港口青島港78個服務崗位的串聯,形成覆蓋全港、互聯互通的“一號響應”格局。
下一步,青島市將堅持“企業需求導向”,聚焦外貿企業的關切“精準發力”,補短板,強弱項,優化服務,奮勇爭先,不斷提升口岸營商環境建設水平,為推動全市在高質量發展中率先走在前列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