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長帶隊赴一汽總部走訪,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
全面“回歸”實體經濟、全力建設制造強市的青島,加快“謀篇布局”。
3月19日,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豪志率市直有關部門、有關區市主要負責同志,赴長春市走訪中國一汽集團,并與中國一汽董事長徐留平進行座談,雙方圍繞加深更多領域互利合作深入交流。
作為中國工業化較早的城市,青島曾創造了“上青天”的輝煌,形成了實力比較雄厚、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體系,涵蓋了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
但在一個重要門類上,青島是有短板的,那就是“汽車制造”。
這塊“短板”非同小可,因為汽車制造業太重要了。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06.14萬億元,其中,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達到8.156萬億元,占到總體工業企業營收的7.68%,僅次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12.1萬億元,在所有工業大類中位列第二。
“車輪上的國家”都強了富了。今天的城市競爭格局,很大程度上是以汽車產業實力做后盾的。翻開中國汽車地圖,北有長春,中有上海、武漢、重慶,南有柳州、廣州、深圳……
在第一輪傳統燃油車的競爭中,青島落在了后面,在中國汽車工業格局中的“存在感”很弱,青島制造未能在汽車時代再創奇跡。
近年來,青島加緊“補課”,大力布局汽車產業,先后邁上了整車、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幾個關鍵臺階,發展勢頭不錯。但與前排城市相比,青島汽車產業鏈條還不完整,產業規模還不算大,總部車企缺乏。
青島想要建設制造強市,汽車制造業是必須要攻下的山頭。
在走訪一汽時,趙豪志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青島的目標:全力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聚力建設全國重要的汽車制造基地。
顯然,這是在表達青島的雄心,也是在展示青島的機遇。
1、青島的“汽車夢”正照進現實
在工業革命時期,汽車業被稱為“皇冠上的明珠”。作為改變世界的一大發明,汽車為人類帶來激情與夢想、帶來生產方式革新的同時,更“驅動”著城市和國家前行。
一度站在中國工業化“最前排”的青島,心中一直編織著一個“轎車夢”。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英國老牌汽車公司羅孚衰落,急于變賣各種資產,以求還債。這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汽車工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大大的機會。最早引進其生產線的兩個中國城市,一個是蕪湖,還有一個就是青島。青島的“轎車夢”由此發端。
在此后的歲月里,青島不是沒有努力,但離“轎車夢”的距離還有很遠。很長一段時期內,青島有了卡車、工程車、特種車、微車、面包車,但就是沒有像樣的轎車,更沒有一個叫得響的轎車品牌。
直到2020年下半年,新款奧迪A3在一汽—大眾華東基地正式下線,至此,青島才有了拿得出手的轎車。這款車是奧迪品牌為重塑中國豪華A級轎車市場格局,所落下的關鍵一子。而對青島乃至整個山東來說,該車型的落戶則填補了一直以來的高端車空白。
目前,青島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汽車工業體系,整車生產企業達到5家,改裝車企業達到28家,擁有17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業,接近900家其他相關配套生產企業。
青島市工信局數據顯示,2020年青島整車產量近120萬輛,已連續3年突破百萬,其中新能源汽車近13萬輛,創歷史新高;全年汽車產業增加值增速超過20%,對青島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45%。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汽車產銷總體仍呈下降態勢。新能源汽車領域,青島已躋身前茅,全國平均每10輛車就有一輛是“青島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島汽車產業后發優勢明顯,特別是在集聚發展上可圈可點。2020年,位于即墨區的青島汽車產業新城汽車產值超900億元,同比增長12.5%,規上工業總產值約699億元,同比增長39.83%。逆勢增長,跑贏了“大盤”。
青島“十四五”規劃把制造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市、質量強市,重塑“青島制造”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并對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做出部署。
可以說,汽車產業肩負著青島制造業崛起、重現輝煌的光榮使命。
2、總部突破+“換道超車”
但就目前而言,青島與前排城市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頭部的車企總部。
中國汽車產業的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絕大部分都從總部發端,強大的總部效應也讓人才、資金、技術等行業資源加速集聚。
中國知名的汽車城無一不是車企總部所在地:長春有一汽,上海有上汽,廣州有廣汽,重慶有長安汽車,柳州有五菱汽車,武漢有東風汽車。
2020年,長春汽車工業實現產量265.45萬臺,成為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產值最高、最為發達的汽車工業中心。其中,總部位于長春的中國一汽實現整車銷量370.6萬輛,實現營業收入6960億元,利潤467億元。
再來看上海。2020年,上海汽車產量達到264.68萬輛。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著上汽集團這樣的超級車企。2020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達到560萬輛,連續15年保持國內第一。
武漢是中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區域之一,享有“中國車都”的美譽。早在2018年,武漢市汽車產量就達到170萬輛,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達4000億元,連續9年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總部位于武漢的東風汽車集團現有總資產3256億元,員工16萬多名,累計產銷汽車超過4000萬輛,上繳稅費超過4000億元,為武漢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青島對總部車企渴望已久。因為只有具備研發創新中心和總部企業,在產業中才能真正擁有話語權。否則,就算布局再多產能,青島也頂多是一個汽車組裝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城”。
傳統燃油汽車產業“大局已定”,青島作為后來者想要占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大力培育和引進車企總部,只能算是“亡羊補牢”。
青島還有機會嗎?有。那就是運用后發優勢,布局新能源汽車。這是青島實現“換道超車”的最佳路徑。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正與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開啟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變革。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新能源汽車等八大產業作為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尤其是,中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加大力度發展新能源汽車、支持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產業升級方向更加明確。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汽車將迎來一波快速發展期。
抓住了這個機會,青島就擁有了追趕,甚至超越的可能。
在新能源電動汽車制造領域,青島乘借政策東風后來者居上。目前,已建成產能近50萬輛,擁有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眾等四家新能源整車企業。此外,國軒電池、力神電池、特銳德電氣、乾運高科新材料等188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在青島形成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
青島已是目前新能源汽車生產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去年,青島順勢提出,“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這一高遠目標,開啟了新一輪布局。
新能源汽車是個新物種,自然不能按照傳統燃油汽車的路子來培育。目前,青島正在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生態,已經具備了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的堅實基礎。
3、牽手一汽是個好選擇
縱覽汽車業發展的百年歷史,其產業的變革催生了一個個“汽車城”。被譽為“東方底特律”的長春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其汽車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甚至一度占據當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近六成,是一個產業帶活一個城市的典范。
一汽的總部便位于長春。即便是受到疫情的沖擊,一汽的表現也相當強悍,是汽車行業唯一實現銷量、收入、利潤同時快速增長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
2020年,一汽實現整車銷量370.6萬輛,同比增長7.1%,增速優于行業9個百分點,市場占有率達到14.6%;實現營業收入6960億元,同比增長12.7%;實現利潤467億元,幾乎相當于2019年全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利潤(476億元)。
一汽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銷量超過600萬輛,年均增長8%左右;營業收入過萬億元。
憑借現有產能,一汽顯然是無法實現上述目標的。快速擴張,勢在必行。作為有著良好合作基礎的青島,無疑是一汽的最佳選擇之一。
在一汽走訪時,趙豪志表示,中國一汽依托完整的產業布局,在紅旗、解放、奔騰、合資合作、新興業務、海外業務、生態業務等板塊取得了豐碩成果,與青島大力發展汽車產業的方向高度契合。
中國一汽董事長徐留平給予積極回應,并對青島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汽解放、一汽大眾、一汽新能源等駐青企業實現快速發展,銷路不斷擴大、產能持續攀升,青島已成為中國一汽重要的產業基地。中國一汽將與青島市進一步深化全方位、多領域合作,努力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
這不是“客套話”。早在2018年5月,赴青島出席一汽-大眾華東基地建成投產暨全新一代寶來首發亮相儀式時,徐留平就對一汽與青島的合作不吝溢美之詞:中國一汽集團、德國大眾集團、一汽-大眾與青島的“汽車之約”,是新時代繼往開來、合作共贏、轉型升級的典范之作。
肯定的背后,是一汽青島板塊的上佳表現:
2020年,一汽解放青島公司年產量28.28萬輛、同比增長42.7%,產值549.3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遠高于一汽“大盤”;一汽—大眾華東基地全年生產車輛24.36萬輛,產值215億元。
基于長期以來的良好合作基礎,以及雙方對未來的美好愿景與清晰謀劃,我們相信,一汽與青島定能尋找到更大的“公約數”,雙方的合作也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典范之作”。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