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在線】沒病也要治病?聽中醫專家聊聊"治未病"這些事兒
青島新聞網3月18日訊(記者 李麗濤)中醫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如今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展起“治未病”科室,那到底什么是“治未病”?到底怎么治?治哪些群體?本期《國醫在線》邀請到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治未病科主任戴淑青,為大家講解其中的奧秘。
什么是治未病?
據戴淑青介紹,“治未病”最早是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衛生界所遵循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三個層次。
未病先防重在養生,運用中醫藥及各種傳統療法促使欲病狀態向健康狀態轉變,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既病防變指已經生病了就要及時治療,以防止疾病的進一步進展,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瘥后防復則指疾病痊愈后進行合理的調攝防止疾病復發。
未病怎么治?
治未病作為中醫學的核心理念之一,通過飲食起居、情志調理、運動療法、中草藥、針灸推拿等各種中醫傳統療法,調養體質,調理身體陰陽氣血平衡,增強人體抗病能力,讓人體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得病也能盡快痊愈,痊愈后少復發。扶持正氣能夠令人體少受疾病侵擾,而及早發現正氣不足或者邪氣入侵的情況,就能夠在疾病大肆作祟前將其消滅。“治未病”便是這樣的治療思想。
哪些人群需要治未病?
治未病治的就是“未病”,即還未發生的疾病。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似乎沒有什么毛病,卻總覺得有點不舒服,比如手腳寒涼、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頭腦昏沉。這時候,我們就該著手尋找原因、調理身體,開始治未病了。對于“未病”的治療人群,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是中醫體質偏頗人群,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血瘀質或特稟質等偏頗體質者。
二是亞健康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者。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
三是病前狀態人群。具備與具體疾病相關的風險因素,或出現理化指標異常,但未達到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容易向疾病狀態轉歸的一種疾病前持續狀態。
四是慢性疾病需實施健康管理的人群。指已達到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處于疾病穩定期,愿意接受中醫健康管理,通過生活方式改變與自我保健,可以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疾病向愈的人群。
五是健康人群。所有健康人群及關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如育齡婦女(孕前、產后調理)、男性(育前保健)、都市白領(職場壓力)、考前人群(學習壓力)、中老年人(延年益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