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有一位“面癡”,與面條打交道30年,生產的石磨古法掛面熱銷全國
“民以食為天。祖輩面食文化的傳承、田野濃郁麥香的浸潤,成為我創業的初衷和夢想,激勵著我一路探索前行,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最終成功作出了社會信賴的面食品牌。”說到創業經歷,平度市蓼蘭鎮前徐家村徐書輝侃侃而談。
徐書輝正在包裝掛面。(資料圖)
見到徐書輝,是在他的筋麥香五谷石磨坊。偌大的生產車間里,他正在調試安裝新的石磨面粉加工生產流水線,汗水不斷流過臉頰。就是這個牛勁執著的農家漢子,去年6月,一下子捧回了山東烹飪協會三個沉甸甸的大獎:生產的石磨饅頭榮獲“山東名吃”,加工的石磨面粉、面條分別獲得“山東好食材”美譽。日前,記者專訪了徐書輝,分享了他的精彩創業故事。
堅守不懈研發原生態面粉
今年51歲的徐書輝,自幼生活在農村,1988年初中畢業后,被招聘到當地的一個執法部門工作。本是人人羨慕的工作,干了四年后,他卻辭職回鄉開起了面條加工廠?!皼]辦法,祖母留下的一縷麥香始終纏繞著我。那碗面太好吃了,筋道、順滑,滿滿的麥香氣,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味道?!碑敃r的農村經濟貧窮落后,每次回家,祖母總是拿出傳統手藝,用省下來的小麥粉給他做一碗手搟面,加上蔥蒜醬佐料,讓他吃出了生活的香甜,成為他逐夢人生的注腳和鋪墊。
逐夢路上,坎坷不平。徐書輝不離不棄,與面條打了30年交道。所在的蓼蘭鎮又是有名的“金糧倉”和全國聞名的小麥、花生之鄉,他從小對糧食有著不同于常人的切身感受。開始的創業之路充滿艱辛,看似簡單的一碗面,需要克服的是筋、香、滑、粘等一系列問題。
期間,他曾經到當地的面粉企業上過班,到西部去取經,走過了四大面都,河南洛陽、山西太原、陜西榆林、甘肅蘭州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跡,更加讓他堅定了對原生態面粉的研發。他反復取經,反復試驗,經歷過一次次的失敗,家產賠光,債臺高筑,始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回憶來時路,徐書輝濕了眼眶。尤其是當年剛起步的時候,資金短缺,市場沒有前景,徐書輝也曾躑躅不前。幾十年來,在妻子的不離不棄和鼓勵下,他開始研究古法石磨面條。為攻克面條加工中的難題,徐書輝經常在車間里通宵琢磨研究,為了達到預想中的口感,整夜泡在車間里開發生產設備,被四里八鄉稱為“面癡”,最終成功破解了石磨面粉中筋香滑粘磣等一系列問題,作出的饅頭越嚼越香,包餃子不沾不連不破肚,掛面爽滑筋道。
建千畝高筋小麥種植基地
“我對小麥感情很深,就像好兄弟一樣知根知底。閉上眼,一把小麥拿到手里,掂量一下,我就能說出它的面筋值,上下不差?!倍魏纹贩N的掛面,徐書輝打眼一看就能知道生產周期和加工原料構成等。年齡越大,閱歷越豐富,祖母的那碗面越被他解讀得細致入微。他確定,祖母當年一定使用了發、捶、擠、搓、拉等數道工序,精作而成。
石磨面條的每道工序都非常講究,富有儀式感。進行設備研發的時候,他要求自己設計的機器必須可以出色完成各道工序。最關鍵的拉面環節,速度、力道、條形都要恰到好處,就在這一拉一捋之間,最長的面條能拉到8米長,少的也有7米多。吃一碗面不過是幾分鐘的事情,做面功夫卻極其繁瑣。這些年來,徐書輝都是凌晨即起,他的生物鐘完全依照著面條的制作周期而設定。在清晨太陽初升時刻,徐書輝把面拉條,八時不到,柔軟的面條上架懸掛晾曬,縷縷線面宛若無數的銀絲從天垂掛而下,一排排一行行,似乎望不到頭,任誰看見了那種陣勢嗅到了那種味道,都會升起一種踏實感。從面粉到干面,凝聚了自然陽光、空氣和水分的恩賜,還凝聚了一份匠心和人間溫情。
做面條最重要的是麥粉,因為挑剔面筋值,徐書輝只選擇高筋面粉。為了從源頭上把關,他在本村和周邊鄉鎮建立了1000多畝的煙農15小麥種植基地,每斤高于市場0.3元的價格收購。
石磨古法掛面熱銷全國
面筋值高,一般的石磨磨不了,徐書輝決定攻克這個難題。他開始做實驗,加大石磨壓力,卻不見成效?!斑@種小麥像鋼豆一樣結實,普通石磨肯定拿它沒辦法。最后我通過機床找到了靈感。經過調節轉速,剛好把面粉磨得很細嫩,又可以確保面粉不發熱,完整地保留了維生素、胡蘿卜素和膳食纖維。”崇尚原生態,全部工藝都采用物理加工,現在,徐書輝的石磨古法掛面得到了認可,這讓他深感欣慰。生產的《原色原味原生態,更筋更香更健康》系列生態石磨面系列,熱銷全國各地。
眼下,徐書輝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書輝”專利,正在研發安裝一整套智能化機組,通過八臺石磨擴大再生產,并建立了3000畝的優質小麥基地,著力讓更多的人吃到石磨面粉。他還開始研發饅頭設備,把“蓼蘭大饅頭”的工藝研究出來,推廣出去,建設響當當的鄉村品牌。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陳希國 楊柳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