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降“塑”!記者探訪青島商超、奶茶店……不“塑”之客多
出去購物,你帶“袋”了嗎?隨著各地“升級版”限塑令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出門購物時自帶各種“袋”。根據《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市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市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進入2021年,早報記者分別探訪了市場上的塑料袋、塑料吸管和塑料餐具的使用情況,發現商超可降解購物袋使用較好,但農貿市場內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還是很普遍;各飲品店也開始換上了紙質吸管;記者暗訪批發市場發現,仍有很多不合格的塑料袋、餐具在銷售,并及時聯系到市場監管部門進行了查處。從2008年開始實施“限塑令”后,很多島城市民開始養成自帶購物袋去購物的習慣,既環保又省錢。
市民自備購物袋到超市購物。
/探訪 /
商超普遍養成環保“習慣”
昨天上午,在青島永旺東部店超市收銀區,來購物的市民多數自帶各式各樣購物袋,將買到的商品逐一裝袋打包帶走,只有少量顧客消費了商場提供的收費生物降解購物袋,價格按照大小號每個從0.7元至1.3元不等。“我們超市從去年11月份開始使用這種全生物降解購物袋,可能是售價略高,使用的人并不多,多數使用者是年輕人。”現場一名收銀員說,多數中老年消費者都是自己帶著購物袋來買東西。
“一方面響應環保,另一方面現在這些可降解購物袋有些貴,并且也不耐用。”剛從超市結完賬出來的市民張先生說,他現在已經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方便又環保。他說,自己幾乎每天都要到超市買菜,如果每次都用超市的收費袋子,一天就得多花1元錢左右。
家樂福超市名達店也是向顧客提供了收費的生物降解購物袋,每個袋子按照大小號,分別為1元和0.5元,來購物的多數市民也是自帶各類購物袋。
“從2008年實施‘限塑令’開始,我市的各商超普遍不提供免費的一次性塑料袋了,而是更換了收費的可降解塑料袋。”市南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市民已經逐漸養成了到商超購物自帶購物袋的習慣,并且商場提供的收費包裝袋也從10多年前的0.3-0.5元,漲價到了目前的0.5-1.5元不等,收費提高更加速了市民自帶購物袋習慣的養成。
農貿市場內依然免費提供各種塑料袋。
農貿市場普通塑料袋居多
記者近日走訪了團島市場、亞美市場等多家農貿市場發現,一次性塑料袋的應用還是比較普遍。
記者注意到,雖然來農貿市場買菜的市民中,很多中老年人自己拉著購物小推車,但小推車里裝的菜也都是各自用小塑料袋包裝著,有些年輕人則是滿手提著各種塑料袋。“晚上去父母家聚餐,買了10多種菜,其實不想用這么多塑料袋,但裝的都是食品,還是單獨包裝衛生一些。”市民齊先生從團島市場提了10多個塑料袋的食材出來,記者注意到,他手上的塑料袋“五花八門”,有的塑料袋上標著可降解,也有的是純透明的薄塑料袋,還有無紡布的購物袋。
“市場早就要求我們用可降解的塑料袋,并且也有統一的綠色無紡布購物袋,但是實際的應用范圍不太廣。”團島市場內一家海鮮攤位業主說,他們海鮮攤位用不了無紡布的購物袋,因為海鮮都有水,無紡布購物袋裝起來不方便。這名業主說,按照市場的要求,這種無紡布購物袋是需要收費提供的,但實際在應用中也多數是給消費者免費了。
“市場攤位不比商場,如果我說塑料袋要收費,顧客就會去隔壁攤位買東西,我這生意就難做了。”一名水果攤位的業主說,所以很多攤位還是本著低成本給消費者方便的原則,使用一些普通的一次性塑料袋。
記者發現,在這家市場上的熟食區域,已經有部分業戶開始使用紙質的包裝袋。“用紙質的衛生,相比塑料袋也環保很多,其實幾十年前很多食品袋都是紙質的。”一家火燒店老板說。
/講述 /
環保觀念養成尚需繼續努力
“從2008年起,我們國家就提出‘限塑令’,倡導大家多使用環保購物袋,特別是前些年,街頭經常有免費發放布質購物袋的活動,也對我們有促進作用。”提著一個購物袋從大潤發超市出來的市民胡寶宇說,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隨身的包里就帶著幾個購物袋。“老百姓過日子也得好好算計,超市里的購物袋幾毛錢一個,看似不貴,但是日子久了也是很大的支出。”胡寶宇告訴記者,他認為,從超市開始對塑料袋收費,這就是邁了一步臺階,用經濟方式促進環保。而這兩年各超市的購物袋在漲價,這又是一波加強版的推進,這樣很好,讓大家慢慢接受。
胡寶宇告訴早報記者,他是一名大學退休教師,對社會以及國家政策也非常關注。他覺得,大家的環保觀念養成尚需努力,除了自覺外,還應該有更多的福利和促進措施。雖然“限塑令”對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使用進行了規定,但并未明確違規后的處罰措施,而且替代品價格很高,讓商家一力承擔,無疑加大了經營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市場又難以接受。胡寶宇建議,若對執行禁令到位的商家能有相關扶持政策,可以激勵商家積極推廣禁令。
/延伸 /
最嚴“限塑令”分3個階段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 《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嚴限塑令”。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遞塑料包裝等被納入禁止、限制使用的范圍,分2020年、2022年、2025年3個階段,“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范一批”,對零售、餐飲、住宿、會展、電子商務等重點行業禁塑、限塑提出了具體要求。當年10月,青島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區(市)、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全市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觀海新聞/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孫啟孟)
奶茶吸管全面減“塑”
島城茶飲店連鎖快餐店普遍使用紙質吸管部分商家還提供可降解吸管
“一夜之間,喝奶茶的塑料吸管都變成紙吸管了,還真沒想到。”1月1日,是一次性塑料吸管禁令生效的第一天,記者在島城走訪時發現,很多奶茶店、飲品店和快餐店已經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紙質吸管和可降解吸管,這讓不少“奶茶愛好者”有些不適應。
2020年10月,青島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到2020年底,全市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這意味著,從今年1月1日開始,一次性塑料吸管將退出島城餐飲大舞臺。
部分飲品店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
/現象 /
茶飲店使用紙質吸管
奶茶店、飲品店向來是塑料吸管的用“塑”大戶,不過隨著“限塑令”生效后,許多茶飲店都更換上了紙質吸管。
1月1日,記者發現島城的COCO、喜茶、奈雪的茶等現制茶飲店都已用上紙質吸管。記者在香港中路的一家COCO門店看到,店內向消費者提供紙質吸管,去年還擺放在吧臺上的塑料吸管盒已經不見蹤影。而在喜茶的門店中,記者看到店內除了向消費者提供紙質吸管外,吸管的外包裝上還寫有“少使用吸管更環保”的推廣語。
“我們從2019年開始就不提供塑料吸管了,全部更換成了紙質吸管。”星巴克工作人員表示。
除了連鎖品牌的茶飲店,部分自營門店也積極響應“限塑令”,淘汰了一次性塑料吸管。在萬象城內的一家茶飲店,店里的吧臺上已經擺放著紙質吸管。工作人員表示,自去年年底開始,店內的吸管已經全部換為紙質吸管。
連鎖快餐店提前“換裝”
除了茶飲店,連鎖快餐店也是吸管消費的主力軍。
1月1日,記者來到位于南京路上的肯德基門店發現,取餐臺的吸管盒內也已換成紙質吸管。店內服務人員表示,肯德基自去年年底已完成吸管“換裝”,目前都是給消費者提供紙質吸管。
在麥當勞門店內,記者同樣也沒有看到塑料吸管的身影。麥當勞工作人員介紹,他們自2020年6月全面停用塑料吸管,現在的飲品都配有直飲杯蓋。“塑料吸管不提倡使用了,您可以直接用杯蓋喝飲料,很方便的。”工作人員說。
此外,必勝客日前宣布,2020年底,必勝客在全國所有餐廳內停止提供塑料吸管,轉而使用紙吸管代替。漢堡王也在去年完成了吸管“換裝”,為消費者提供可降解的塑料吸管。
部分商家用可降解吸管
記者在南京路上的“一點點”奶茶店發現,店內使用的既不是一次性塑料吸管,也不是紙質吸管,而是一種標有PLA+PBS材質的可降解吸管。打開包裝后可以發現,吸管表面具有類似普通塑料吸管的光澤,但摸起來比普通塑料吸管粗糙,有一種磨砂的質感,按起來比普通塑料吸管硬一些。
與“一點點”一樣,使用這種可降解吸管的還有喜茶。記者在喜茶門店提供的可降解吸管外包裝上看到,吸管的主要成分是PLA。據了解,這是一種名為聚乳酸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所提出的淀粉原料制成。
/體驗 /
易變形缺“口感”紙吸管不適應
記者在多家茶飲店發現,初次使用紙質吸管,不少人會下意識低頭看一下這種“不一樣”的吸管。“我支持限塑,也支持改用紙質吸管,不過這紙質吸管的口感確實和之前差別較大。”市民魏女士表示,使用塑料吸管已成為習慣,更換紙質吸管之后讓她一時間有些不適應。記者從多家奶茶店了解到,由于紙質吸管在耐熱等性能上弱于塑料吸管,入冬后市民更多會選擇熱飲,禁用塑料吸管或多或少會讓消費者不適應。
紙質吸管真實體驗究竟如何?記者嘗試將紙質吸管插入一杯熱奶茶中,浸泡10分鐘后,用吸管攪拌奶茶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吸管變軟了。由于材質的原因,紙質吸管比較容易塌,無意中咬了之后會一直處于變形狀態,難以回彈。
/專家 /
新型可降解吸管市民可放心使用
可降解吸管究竟是什么材質?材料符合食品級嗎?
青島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高級實驗師馬兆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主要替代產品包括聚乳酸(PLA)、紙等材質制成的可降解吸管。聚乳酸吸管是采用一種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制作而成,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玉米、木薯等作物提煉出淀粉,通過加工合成生物可降解的吸管。這種吸管除了能生物降解外,生物相容性、光澤度、手感和耐熱性好,同時還具有綠色、環保等特點。“目前,餐飲行業的聚乳酸吸管肯定符合食品級安全,市民可放心使用。”
/問題 /
仍有部分餐飲店還在用塑料吸管
知名連鎖品牌餐飲店、奶茶店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幾乎全部“下崗”,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部分餐飲店的塑料吸管卻仍“在崗”。
1月1日,在徐州路的堡遇茶奶茶漢堡店,記者看到吧臺上擺放著許多等待取貨的奶茶與飲料,包裝袋中都是普通的一次性塑料吸管。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其他材質的吸管時,店員表示目前只有這種塑料吸管。同在徐州路的華萊士店內,記者看到外賣騎手進進出出,手中拎著的包裝袋里均是普通塑料吸管。而在店內吧臺上,仍擺放著塑料吸管盒,尚未更換成紙質吸管或可降解吸管。
隨后,記者通過某外賣平臺隨機選擇了5家“不為人熟知”的餐飲店、快餐店,電話咨詢吸管的材質種類,其中4個商家表示仍在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一個商家表示已使用紙質吸管。
/記者手記 /
告別塑料吸管請勿我行我“塑”
隨著科技的發展,紙質吸管、可降解吸管已陸續出現,并在餐飲行業普及開來。然而真正告別一次性塑料吸管,還需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對于有關部門來說,應當嚴格落實禁止、限制生產、銷售、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加強日常管理和監督檢查,不能讓限塑規定成為“一紙空文”。對于商家而言,要遵守相關規定,響應政策號召,而不是依然我行我“塑”。而作為消費者,也應該主動了解“限塑令”內容,當面對不符合規定的吸管時,要學會拒絕。相信通過多方攜手,可以真正跟一次性塑料吸管說再見。(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博文)
外賣餐盒我行我“塑”
島城批發市場仍有不合格塑料餐具在售很多小餐館成一次性餐盒“重災區”
去年10月份,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青島最嚴“限塑令”生效后,記者暗訪發現仍有人偷著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根據記者舉報,市北市場監管分局執法人員及時趕到現場,查處了我市實行“限塑令”后首起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違法行為。
執法人員在店鋪里查獲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探訪1批發市場 /
一次性塑料餐盒偷著賣
1月2日上午,記者趕到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二樓的日用品交易區,這里有一些餐具的經營攤位。在一家名為“匯通塑料包裝制品總匯”的店鋪里,店主指著架子上掛著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說,當天訂貨,當天就可以提貨,“一大包500個,每包賣70元錢。”
另外一家店鋪里,只見架子上掛了一串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店員聲稱,這些發泡餐盒論大包賣,折合下來每個三毛多錢。
“那些發泡餐具都不讓賣,即便是賣的,也都是偷著賣。”一家店鋪的店主說,前些年,發泡餐具還比較好賣,近幾年來銷量越來越差,PP、PET、密胺材質的餐盒成為主流。
在記者暗訪的半個小時里,發現有四家店鋪里擺放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不過,記者注意到時常有顧客前來交易區,但是走了一圈下來,沒有見到有人選購這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有店主稱餐盒多流向工地
“你是不是往工地上送盒飯的,前些日子工地上有人來買過,現在一般的飯店都不愿意用這樣的飯盒了,也就工地上還有人在用。”一家店鋪的店主這樣說。
記者注意到這些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都很簡陋,盒子上很少有標識,不少盒子稍微一捏就碎了,不過有的發泡塑料餐盒上竟然帶著“可降解”的字樣。對此,有店主說,他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這些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基本都是來自臨沂、德州等地。”有店主說。當記者再進一步詢問廠家的生產地址時,店主都不愿意繼續講了。
違法業戶被處罰
隨后,記者撥打了12345熱線舉報該處市場存在的情況,市北市場監管分局執法大隊、敦化路市場監管所共3名執法人員趕到現場。
記者與執法人員一同趕到“達富順塑料包裝商行”店鋪里,執法人員當場查扣店里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并做了詢問筆錄,然后要求店主提供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以及其他塑料制品的進貨憑證等材料。
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二樓交易廳經理孫圣起說,“對于今天執法人員查獲的業戶,我們要給予200元處罰。對于在一個月內有3次違規的業戶,我們要予以停業處理。”
/探訪2餐飲店 /
外賣仍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1月2日,記者走訪島城許多餐飲店發現,部分商家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在南京路上的沙縣小吃與黃燜雞米飯店外,記者看到進進出出的外賣騎手拿著的都是一次性塑料餐盒。“現在大多小餐館還是用這種塑料打包盒,我每天送餐40單,有近30單都是在用塑料盒。”外賣騎手小張說。
在漳州二路的章佬記腸粉店,記者看到店里依舊使用著一次性塑料餐盒。臨近中午,記者點了一份粥與腸粉,表示要打包帶走,工作人員隨即用塑料餐盒給記者盛裝了食品,并在打包袋中放上了塑料餐具。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其他材質的餐盒時,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店里的打包餐盒、塑料袋都是品牌統一定做的,尚無其他種類的打包盒。
有商家稱沒聽過“限塑令”
記者隨后走訪了南京路、閩江路、徐州路的多個小吃店及餐館,在打包盒的使用上,部分商家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而使用紙質餐盒和鋁箔餐盒的僅為少數。其中,有商家表示沒有聽過“限塑令”的消息;也有商家坦言自己店內仍有許多塑料餐盒,待這些餐盒使用完后會考慮紙質餐盒或可降解的餐盒。
隨后,記者通過某外賣平臺隨機選擇了3家餐館,電話咨詢打包餐盒的材質種類,其中兩個商家表示是在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一個連鎖品牌商家表示在使用紙質餐盒。
/專家 /
發泡餐盒危害大
禁塑限塑勢在必行
對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可能造成的危害,青島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市政協委員李少香介紹,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樹脂(PS)為原料,在擠出機中經過高溫加熱熔融后加入發泡劑(丁烷)擠出拉片,將片材收卷后在通風潮濕的環境中放置再進行二次加熱吸塑成型,制成的各種餐飲具如快餐盒、湯碗、方便面碗、生鮮托盤等。
發泡塑料餐盒加工的過程中,會加入一些發泡劑、抗老化劑、填充劑等助劑。當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裝的食物溫度達到65℃以上時,助劑中的一些有毒物質釋放出來,融入到飯菜里面。“這些有害物質進入到人體內,會加重肝臟、腎臟等器官的負擔,容易引起肝臟疾病,甚至還會損傷神經系統。”李少香教授提醒廣大市民,一定要避免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更不能放到微波爐加熱或者盛放溫度較高的飯菜。
作為市政協委員,李少香一直關注著國內限塑令的推進情況,“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塑料消費國,去年塑料消耗量超過了6000萬噸,相當于人均42.85公斤。照此測算,青島去年消耗的塑料總量超過40.7萬噸。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島人均塑料消耗量呈現上升趨勢,生活塑料垃圾污染問題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禁塑、限塑勢在必行。”
李少香認為,禁塑、限塑是一項持久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一起參與,政府部門要盡快出臺相關實施細則,執法部門要強化監督檢查,企業也要多生產可降解塑料產品,消費者也要從自身做起,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
“現在可降解塑料的成本相對較高,但是隨著生產工藝的進一步提升,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隨著人們對于可降解塑料認識的不斷提高,綠色消費習慣將進一步養成,治理塑料污染也將不斷取得成效。”李少香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