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藍繁”天數已達295天 青島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初戰告捷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20日訊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島充分依托本地環境資源優勢,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今年以來,青島市生態環境局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好高效青島建設攻勢,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初戰告捷,全市生態環保工作取得新的明顯成效。
藍天、碧水、凈土,依然是今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青島將改善空氣質量作為重中之重,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新機制,緊盯影響空氣質量改善的主要因素,出臺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攻堅“20條”,構建“1+14”作戰模式,聚焦抑塵、控車、壓煤、減排重點領域,找問題、促整改、抓落實,持續發力,打出藍天保衛“組合拳”。在完成國家、省目標基礎上,歷史性的全面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創近年最優水平。截止到11月底,青島“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達到295,比去年增加31天,排在全國北方城市前列。
在治水這場硬仗上,青島堅持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重點實施了33個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全市域摸排各類入河排水口6588個,實現市控以上監測斷面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全覆蓋。截至11月底,全市11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其中7個斷面水質實現躍升。近岸海域優良水質占比98.8%,膠州灣優良海域面積占比達到74.8%,均同比提升。
在保衛凈土方面,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全市設立323個國省控土壤、農產品產地例行監測點位,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土壤治理修復試點任務。青島在省內率先出臺了土壤污染調查評審工作指南,將對土壤污染調查報告審批時限由法定的40個工作日壓縮到10個工作日。青島應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地塊919個,目前已開展調查914個,完成評審890個,這項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通過實施北部綠色生態屏障、森林生態修復、退耕還果還林、農田防護林體系、森林生態廊道、城鄉綠化美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七大工程,今年完成新造林9.1萬畝,占年度計劃的158%,超額完成“綠滿青島”國土綠化行動造林任務。通過修山、治污、增綠、擴濕、整地并重,全力構建良好生態格局。
“全市生態環保工作取得新的明顯成效”,是全市上下攻堅克難、久久為功的結果。青島不斷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主動融入“15個攻勢”主戰場,27項作戰任務扎實推進,都為這份環保答卷增添強力支持。(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