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運行一年多 青島自貿片區九成試點任務已落地
本報記者 白曉
11月4日,在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的華大基因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處理一批剛從丹麥進口的魚類核酸樣本。這批生物樣本,從丹麥發出到國內清關,只用了不到一周時間,而在以往至少需要一個月。
記者了解到,青島自貿片區管委會聯合青島海關進行流程再造,在全國首創生物樣本進口“清單式”監管模式,企業根據年度進口計劃集中申請,一次線上審批就能拿到全年的進口許可。僅檢疫審批環節,就從20個工作日壓縮到了2個。
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核心,掛牌運行一年多來,青島自貿片區大力開展首創性、差異性、集成性探索。截至目前,106項試點任務已實施96項,實施率超過九成,總結形成60余項改革創新成果,其中全國首創型經驗案例13個。
青島自貿片區管委制度創新部部長葛建軍說,吸引頂尖資源集聚,關鍵要靠制度創新。通過加速試點任務落地和配套制度供給,青島片區涌現出了很多新事物,落地了一批新主體和新業態。比如,落戶了山東自貿試驗區首家外商獨資旅行社、落戶青島市首家合作制公證機構等。
據悉,目前青島自貿片區聯合相關部門,在服務、金融、保險、海事、人才等領域出臺了十余項配套支持舉措,片區制度創新供給體系日益完善。更令人期待的是,青島片區并未拘泥于“既定動作”,而是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國家賦予的制度創新空間,自主配套“自選動作”,從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出發,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為片區賦能。
青島自貿片區管委聯合黃島海關在全國口岸首創進口大宗商品智慧鑒定監管模式,將重量鑒定、抽查驗證、機構日常監管、第三方采信監管等4項職能集成優化。以青島港進口大宗商品為例,該模式實施后,每年可節約鑒定時間約670小時,為港口增加直接經濟效益近5000萬元。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副書記、青島自貿片區(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工委副書記、管委主任趙士玉看來,經過了多年的探索,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的“淺水區”已經“摸不到大魚”,急需走入“深水區”。“青島自貿片區的發展意義絕不僅僅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園區,它應該是制度創新的高地、營商環境的高地、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快建設航運貿易金融耦合發展主陣地、工業互聯網產業創新發展集聚地、新消費引領發展策源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集聚,推動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
制度創新帶來的紅利已經開始釋放。統計數據顯示,從去年獲批至今年8月底,青島片區新增納稅企業5149戶,其中新增民營企業占比達97.7%,成為帶動片區經濟的主導力量;今年1-8月,青島片區實際利用外資2.67億美元,同比增長58.9%。今年1-9月,青島片區在建、待建項目84個,投資總額794.28億元;重點在談項目24個,計劃總投資額156.4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