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申同潮】畢見清:發揮實訓效用 做好青滬兩地企業聯系的紐帶
【青島新聞網獨家】
(文/劉倩倩 圖/姜舒騫 視頻/劉碩)
“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青島首批赴上海專業實訓隊員、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級領導干部畢見清說,實訓的兩個多月,他們走了很多的企業,看了很多的企業,也聽了很多專家、教授、企業家介紹情況,從開始感到思想上的沖擊,到發現挖掘上海現代服務業的亮點、創新點,再到探索如何對標上海提升發展青島的企業,他們在沉浸式的體悟中,一步步“解碼”上海現代服務業。
畢見清分享道,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專業化、開放度、創新性和法制化,也成為上海現代服務業留給他的最深刻印象。
畢見清接受青島新聞網記者專訪。
注重政策的連續性 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除了在實訓單位益海嘉里集團參與實訓,畢見清也會用業余時間拜訪上海企業走訪上海的部門調研請教,從中總結“上海經驗”。
他談到,上海重視政策創新,尤其注重政策的連續性。采訪中,他拿上海鼓勵支持服務業發展為例,2005年初,上海市就印發了《上海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綱要》,到了12月份,又出臺《關于上海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意見》,此后的時間,每發布一個新的文件,都是對上一個文件的補充、完善、提升和優化,有效地保證了整個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連續性。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亦是如此。2017年12月,上海市召開了第一次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大會,并出臺了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行動方案;2019年2月出臺2.0版方案,到了2020年1月,3.0版方案正式出臺。目前,正在自貿區、臨港開發區研究制定4.0版方案。
“我們把這幾個版本連貫起來看,會發現它有非常強的連續性和指導性,久久為功,持續推進,才保障了上海營商環境的步步提升,實現國際一流。”畢見清說。
發展總部經濟 形成“虹吸效應”
畢見清告訴記者,上海是我國內地“總部經濟”企業最多的城市,目前,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累計達730家和466家。
一般說,總部功能有哪幾種?畢見清介紹,首先是投資決策功能,第二是資金管理功能,第三是研發功能,第四是采購銷售功能。在上海,95%以上的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都具有兩種以上的總部功能。“近幾年,我們青島也引進了很多總部企業,與之相比,我們的進步空間還很大。”他談到,青島的一些企業總部或者說北方總部缺失很多重要的功能,尤其是投資決策和資金管理方面的功能。他分析,這樣不容易形成資金流,“虹吸效應”不明顯。青島需要更多引進能夠彰顯總部經濟影響力的企業總部。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抵達上海后,實訓采取“課堂培訓+崗位實訓”方式,邀請知名專家和經驗豐富的干部走進課堂,授政策、析現狀、明趨勢,講解上海自貿區在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中的實踐探索等內容,幫助學員夯實理論基礎、明確發展路徑。到上海自貿區、外高橋保稅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等開展現場教學,幫助學員拓展思路。
“我們遇到的專家教授、企業家,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干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專家型和業務型。”畢見清談到,他們接觸到的很多上海干部,都從事一個行業多年,深耕某一個領域,對這個領域政策制定、發展脈絡如數家珍。此外,他也明顯感覺到,上海的專家型干部推進工作非常扎實,“一步一個腳印”,不急不躁,蹄疾步穩,以“釘釘子”的精神專注推進,有效地推動了整個上海市,尤其現代服務業發展。
發揮行業商協會的作用
畢見清說,他跟隨實訓隊走訪了解到,上海目前有各類行業協會、商業協會2329個,其中行業協會就有243家,在整個上海市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來,行業商協會首先作為一個平臺,可以把整個行業組織起來,實現自我管理;其次,在政府相關政策制定過程當中,商協會可主動參與,起到了獻言獻策的作用,讓政府的政策制定有針對性和精準化;再次,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可以通過行業協會的平臺,面向整個行業領域提供綜合性的服務,打通上下游,不但面向市內、國內,更面向國際。總之,真正實現了市場化、法制化,真真正正地在政府和企業之間架起橋梁和紐帶,讓溝通更順暢,讓服務更便捷。
采訪中,畢見清用這樣兩句話總結近三個月的實訓,一是“標準有多高,進步的空間就有多大”,二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說,當他真正走入了企業,走近企業家,沉入企業一線以后發現,企業所設定的管理標準、服務標準比自己想象的要高得多。“設定的目標越高,給自己的壓力越大,同理,帶來的動力也大,自己提升進步的空間也越大。”畢見清還談到,實訓讓隊員們跟企業有了很好的互動和交流,只有真正走進企業才知道企業的競爭壓力,市場的殘酷;只有真正走近企業家,才理解企業家的拼搏奮斗,付出與辛苦;只有真正走到一線,才了解基層員工的喜怒哀樂,夢想與希望;只有真正讀懂企業,讀懂企業家,才知道如何精準施策、高效服務。實訓即將結束,畢見清表示,回到青島他將把實訓的效用延續下去,要成為上海實訓成果的宣傳者、實訓企業在青島的代言者、打造“三化一行”干部的實踐者、營造讓企業家舒服的營商環境的推動者、搭建青滬共贏發展平臺的建設者、服務“雙招雙引”的助力者、服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