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青島正大合贏打造環保行業全球首創智能互聯工廠
用工減少98%,一張“網”改變一個行業
青島正大合贏打造環保行業全球首創的智能互聯工廠
在煙臺一家上市公司,全球首條DTRO膜組件全自動化生產線正在全力開工,偌大的智能車間,人工減少98%,產能提高了十倍。而為這個智能互聯工廠提供生產線互聯改造、智能控制和大數據分析整體解決方案的是一家青島企業——青島正大合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青島正大合贏打造的環保行業全球首創的智能互聯工廠。
不久前,正大合贏拿到了個人投資者一筆1500萬元的天使投資,它未來的目標是從環保細分領域切入,在工業互聯網勃興的關鍵窗口期占得一席之地。
環保行業全球首創
突發的疫情,再次凸顯了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性。
“疫情初期,工人來不了工廠,讓很多企業感受到復工‘受制于人’的痛點,有實力的企業都在考慮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制造。”正大合贏總經理石濤介紹。
2月10日復工之初,當許多企業還在苦惱員工無法按期返崗時,這條環保行業全球首創的DTRO膜組件全自動化生產線已經滿負荷運轉。生產線日產400到500支膜組件,產能較業內普遍的人工組裝方式提高了10倍,用工減少98%,成本降低近50%,合格率達到99.99%,解決了產品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運輸的難題。
員工在這座“無人工廠”的主要作用,只是坐鎮生產指揮中心和項目運營數據中心兩個“最強大腦”。2到3名專業工程師就可以輕松完成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實現物料、計劃、生產、設備、采購、倉儲、物流等數據管理,形成生產控制、過程監控、產品追溯、大數據分析等全生命周期管控。
“DTRO反滲透膜柱是水污染處理設備的核心組成部分,組裝精度達到微米級,人工檢測節拍即便是受過專業培訓的工人也需要6分鐘,而現在機器檢測只要0.6秒。”石濤介紹。
在工業互聯網時代,智能工廠對傳統自動化集成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懂自動化,還要了解信息化,提供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目前,業內能夠提供MES等單項數字化解決方案的廠商眾多,但能夠打造完整智能制造“交鑰匙”系統工廠的企業并不多。
用石濤的話來說,正大合贏最大的特點就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組建了工業設計、電氣控制、數字化軟件、大數據VR、機器人和視覺、實驗室研發六大團隊,具備將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孿生、MES等技術整合到一個工廠項目的能力。
細分賽道的機會
工業互聯網連接的是企業各種設備、產品、客戶、業務流程、員工、訂單和信息系統,實現工業大數據的采集、分析和處理,進而產生商業價值。
但正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信息技術中心原首席顧問寧振波所言:“工業互聯網核心是人、機、物的互聯互通,工業互聯網難點在工業。”
工業領域大而分散,細分領域眾多,有不同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需求,要求工業互聯網平臺及系統集成商必須深諳行業特點與底層工藝流程。對眾多工業企業而言,“上云上平臺”本身不難,難的是通過智能制造打通生產的各個流程,讓數據真正驅動生產效率的提升。
以集成了工業物聯網、工業大數據等技術的DTRO膜組件全自動化生產線為例,研發歷時三年之久,投入上千萬資金。如果沒有正大合贏研發團隊與用戶的深度綁定,并持續砸下重金研發,這一首創是不可能做到的。
“這是環保水處理設備行業第一個無人化工廠,全世界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我們的工程師吃住在工廠整整一年,不干別的,就是了解水處理設備工藝,進行非標定制化設計,不斷試錯,反復修改。”石濤表示。
正是這種行業壁壘的存在,使工業互聯網一般難以跨行業快速擴張,主要聚焦石化、電力、機械裝備、家電、汽車、紡織服裝等領域。這或許意味著在更多更復雜的細分賽道上,蘊藏著新興企業強勢生長的機會。
“今年的營收目標是9000萬元,與去年相比將近翻番。”在石濤看來,正大合贏在環保細分行業至少領先3到5年。
目前,正大合贏又簽下了1.5億元新訂單,在內蒙古、蘇州、煙臺等地建設互聯工廠。(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