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激情建功青島】從"倒數"到"優秀" 農業鄉鎮打出經濟翻身仗
【青島新聞網原創】
文字|韓彤彤 圖片|張力偉 視頻|劉碩
“里岔之前相當落后,這幾年,我們一直在‘爬坡過河’。事實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劉京明是里岔鎮黨委書記,他在辦公室里架起一張小床,工作忙的時候,顧不上回家,索性睡在這里。
里岔,被喻為青島市“西大門”,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經濟基礎薄弱,各項指標排名倒數第一。而近幾年,它卻在膠州市12個鎮辦綜合考核中,接連被評為優秀等次,實現從“后三名”到“優等生”的跨越。
說起里岔的規劃與發展,劉京明如數家珍,當談到交通樞紐對里岔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時,他驀然起身,下意識地從抽屜里拿出一張地圖鋪開,手指幾處交通要道,繼續侃侃而談。
身為里岔鎮的帶頭人,劉京明在這片土地堅守近十年。一人,一床,一圖,他只有一個信念:讓里岔再好一點,更好一點。
拉動多個項目落地里岔 2019年財政收入翻五倍
《論語》里講,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岔作為膠州、西海岸新區、諸城及高密四地的交叉口,在劉京明看來,這兒就是一群有仁德的人相聚的地方。
里岔鎮是由原里岔鎮和原張應鎮合并而成。2011年,劉京明擔任膠州市原張應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兩鎮合并后,自2015年起,劉京明便擔任著里岔鎮黨委書記至今。“2015年的里岔,沒有幾個大項目,財政收入僅有5000萬,是全市12個鎮辦中最少的。”劉京明知道,里岔想發展,必須要跨過經濟難關。
為了說服更多項目入駐里岔,劉京明時不時開啟兩地跑模式。“18點決定出發,21點登機,23點到達項目方,研究方案至凌晨2點。”這些年,在客觀條件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劉京明帶隊與多個項目方洽談,先后引進安徽雙贏、新之環保、新再生網等總部經濟項目,推動全鎮2018年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稅收任務,
2019年,里岔實現財政收入2億元,是2015年的5倍。
成青島市唯一“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
2019年12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等五部委在全國范圍內評選了100個鄉村治理示范鎮,里岔鎮成為山東省五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之一,也是青島市唯一一個。
從一個傳統農業鄉鎮到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稱號,這條路并不容易。在里岔鎮合并之初,各部門效能低下,難以及時解決村民訴求。“以鎮黨委直接抓村莊的傳統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我們必須另謀出路。”據劉京明介紹,為了提高治理效能,他決定將部分機關人員下沉到12個片區,通過成立片區黨委,構建起鎮黨委抓片區黨委,片區黨委抓村莊支部的分級管理機制。
那時候,里岔鎮便民服務中心會議室的燈幾乎徹夜長明。白天,劉京明帶領團隊走訪社區,聽取居民意見。晚上,大家湊在一起商討方案,研討未來路徑。最終,劉京明決定在里岔推行片區警區職能融合的運行模式,這也是膠州市“一核六維”區域化黨建共同體的雛形。
“抓住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
“在其位,謀其政。我們坐在這個位置,就是要造福一方。”如今,里岔鎮從膠州市綜合考核倒數第一,一躍進入優秀等次梯隊,完成階段性逆襲。對劉京明而言,接下來,還有更大的發展疆土等待著他們去開拓。
他常說,抓住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因此,自任職以來,里岔鎮始終堅持著“爬坡過河”,不斷實現自我超越。“我們做的一切,老百姓都看在眼里,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從我來這里干鎮長到現在,快十年了。我學會了里岔話,一直在讓自己真正成為里岔人。”對于這方水土,劉京明堅信,里岔鎮一定會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