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水“喝”!山東大手筆布局海水淡化,青島被委以重任!
水是寶貴資源,也是制約山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今年以來,山東圍繞破解水資源瓶頸,已采取一系列行動。
近日,山東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產能規模超過100萬噸/日。當前,山東海水淡化產能達37.6萬噸/日。這也意味著,兩年后,山東海水淡化產能將是現在的2.65倍。
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山東還提出在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沿海7市形成一區、兩園、多點、群星的產業發展布局。
水資源的匱乏一直困擾著山東。作為北方嚴重缺水地區,山東人均水資源占有率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另一方面,石化、鋼鐵、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龐大的人口基數都有著巨大的用水需求。
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跨流域調水工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山東缺水問題。但山東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問題,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或許才是具有可持續性的戰略,擁有3345公里海岸線的山東有著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天然優勢,如何將豐富的海水資源轉化為極度緊缺的淡水資源,補齊發展的短板,成為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對于海水淡化產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青島來說,大力發展海水淡化不僅有利于青島緩解缺水的現狀,更有可能把海水淡化做成一個大產業,為全國探路,變短板為長板。
1
山東喊“渴”
即便是放在全世界,山東也屬于嚴重缺水地區。
山東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680.5毫米,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1%,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屬于聯合國確定的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
△青島海岸線
資源性缺水,是山東水資源供需最明顯的自然屬性。同時,山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從魯東南沿海的850毫米向魯西北內陸的550毫米遞減。受季風氣候影響,全省降水量、水資源總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很大,連豐、連枯是山東水資源年際變化的主要特征。
干旱的氣候是山東缺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山東是屬于典型的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非常分明,夏季受偏南季風影響,炎熱多雨。然而,我國夏季東南季風于每年的5月份從華南地區開始影響大陸地區,7-8月份才會深入到華北,那么在整個春季和夏季的開端階段,山東主要還是受干燥的大陸氣流控制,降雨比較少。
膠東地區是山東經濟最發達地區,對水資源需求量均較大,也是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2014年至2016年3年間,膠東地區降水明顯偏少,能夠形成徑流的降水更少。2016年,煙臺、威海、青島和濰坊四市分別比多年平均值偏少90.5%、79.8%、73.3%和50.6%,以致出現了嚴重的資源性水危機。
2
跨區域調水“解渴”
如何破解山東水之困局?調引客水成為重要方式。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山東通過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工程外調客水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占全省年水資源量的40%多。
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來,已順利完成七個年度的省界調水任務,累計調引長江水46.24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如同條鑲嵌在齊魯大地的“T”字型藍色“動脈”,不僅提供沿線居民生活保障水、生產必需水、河湖生態水,更盤活了南北相通、東西互濟的大水脈,成為潤澤齊魯的黃金水道。
△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通過近1200公里的干線工程與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相銜接,形成了南北相通、東西互濟的現代水網工程體系,不僅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矛盾,更打通了調引長江水的通道,構建起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聯合調度、優化配置的骨干水網,增強了特殊干旱年份水資源供給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南水北調水已逐漸成為膠東地區重要供水水源之一。
在青島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始建于1986年的引黃濟青工程功不可沒。截至2019年11月16日,工程累計引水94.09億立方米,累計配水79.2億立方米,其中配水青島46.82億立方米。
2014年以來,為有效緩解膠東半島地區因連續干旱出現的水資源供需緊張的局面,引黃濟青工程連續5年實施應急抗旱調水,累計引水43.26億立方米,占全省總用水量的4.07%,受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20%,支撐GDP占全省GDP總量的41.5%。累計為膠東半島四市配水34.97億立方米,其中,配水青島19.83億立方米、濰坊9.12億立方米、煙臺3.31億立方米、威海2.71億立方米。據統計,工程向四市配水量分別占四市總供水量的60.68%、17.9%、12%、16.2%,有力地保障了四市基本用水需求。
3
向大海要水喝
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重大工程為山東緩解用水緊張立下汗馬功勞,但也從客觀上增強了山東對客水的依賴。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山東必須找到一條水資源補充和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而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向大海要水喝”,就是山東“解渴”的一劑良方。
△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
目前,全球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海水淡化技術,解決了全球2億多人的用水問題。尤其在中東和一些島嶼地區,海水淡化水已成為基本水源。
期待在水資源領域有所突破的山東也早已開始了在海水淡化領域的布局。
2017年12月,《山東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提出:“綜合考慮海島、沿海工業園區以及沿海城市水資源現狀及用水需求,合理規劃海水淡化工程選址布局,優先解決淡水資源緊缺地區的用水需求”。
2018年5月,《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重點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擴容倍增,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基地”。
這一次,山東出臺重磅舉措推進海水淡化的發展。
產業發展布局方面,山東提出“一區、兩園、多點、群星”的產業發展布局。
一區。全省整體創建全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區。探索海水淡化新技術、新模式,在降低成本、保障水質安全、實現環境友好、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面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兩園。青島百發、煙臺海陽兩個具有輻射供水功能和全產業鏈的綜合性產業園。每個園區產能規模達到30萬噸/日,淡化海水可向周邊縣(市、區)輻射性供給,形成兩個百億級集供水和裝備等產業鏈于一體的海水淡化產業園。
多點。在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6市沿海工業園區配套建設14個海水淡化基地,在濰坊市建設2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基地,實現水鹽聯產。
群星。根據需求在全省32處有居民海島建設海水淡化站,全省500余艘遠洋船舶配備海水淡化裝置。
海水淡化產業對城市的資源稟賦有著較高的要求,各城市用水需求也不盡相同,山東這次出臺的政策也有著更強的針對性。
水是工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資源,山東將實行沿海工業園區“增水”行動。圍繞高耗水行業發展需求,在沿海工業園區周邊建設海水淡化基地,計劃期內產能規模超過60萬噸/日,推進淡化海水進園區,為園區工業用水提供保障,減輕當地淡水供應壓力。
海島供水一直困擾著不少地區,山東將實行有居民海島“供水”行動。在有居民海島建設海水淡化站,計劃期內產能規模超過5000噸/日,實現有居民海島“島島供淡水”,淡水供給穩定,解決供水安全問題。
沿海城市一直是山東的重點缺水區域,山東將實行沿海缺水城市“補水”行動。在青島、煙臺、威海等缺水城市科學規劃建設海水淡化基地,計劃期內產能規模超過30萬噸/日,推進淡化海水進入城市供水管網,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緩解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緊缺問題。
4
青島要當好領頭羊
危困中總是蘊藏著新的機遇。獨特的地理位置給青島帶來了缺水的不利條件,但卻也為青島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機遇。
在新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中,青島被多次提及,例如在青島百發布局具有輻射供水功能和全產業鏈的綜合性產業園、在青島科學規劃建設海水淡化基地等。
新政策的出臺對于青島來說,無異于是一個重大利好。不僅有利于解決青島自身的缺水問題,更有助于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當前,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誰能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無異于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發展海水淡化產業,青島優勢很大。
在海水淡化產業及技術領域,青島是山東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山東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集中在青島,產能22.37萬噸/日,占全省的60%。青島市年海水淡化利用量3500萬立方米。
山東規模最大的2個海水淡化工程是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和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產能均達到10萬噸/日。
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設計、建設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該工程實現了關鍵技術和設備國產化,打破長期以來海水淡化膜技術的國際壟斷,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反滲透膜材料研發于產業化及應用示范項目”。
當下,海水淡化仍然面臨著成本較高等現實因素,這也成為了海水淡化普及之路上的關卡。目前,每噸淡化水的綜合成本在8元左右,噸水成本明顯高于自來水。能耗高、國產化率低、工程規模小是海水淡化成本高的重要因素。
以山東為例,省內淡化水在重化工、冶金等工業用水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其根本原因在于,過高的運營成本和有待開發的市場需求。
成本的降低背后是海水淡化從科研到市場的全產業鏈的成熟和完善,并非一日之功。海水淡化產業的培育,無論是對于山東,還是青島來說都可謂任重而道遠。
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必不可少。《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中提出了很多創新之舉——
將符合條件的海水淡化工程納入省重點項目,2025年年底前,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海水淡化用電免收需量(容量)費,支持符合條件的海水淡化企業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支持發電企業實行水電聯產、水熱聯產,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地方財政可對淡化海水與當地市政供水水價差額進行補貼或由政府購買;探索利用基金、政府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探索實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導社會力量、民間資本、風險投資涉足海水淡化領域。
縱觀全球,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國家都探索出了成熟經驗,例如鼓勵和支持淡化水進入市政管網,將海水淡化供水管道納入市政基礎設施范圍,對淡化水實行水價補貼。
對于青島來說,無論是解決當下迫切的用水問題,還是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海水淡化都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
只要遵循市場的邏輯,發揮資本的力量,不斷在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持續推動產業化應用,青島就有望在這個朝陽產業上實現“超車”,為全省乃至全國打造海水淡化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海洋產業轉型升級作出積極探索。
作者|木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