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激情建功青島】填平外債夜市致富 他帶領村民摘"窮帽"
【青島新聞網原創】
文字|韓彤彤 圖片|寧冠宇 視頻|徐斌
晚上8點,位于城陽區的呂家莊夜市燈牌亮起。烤生蠔、臭豆腐、炸雞柳……此起彼伏地叫賣聲,最具煙火氣。這夜市緊挨著呂家莊小區,呂良簡就住在夜市邊的三樓,從他家能俯瞰到夜市全貌。
呂良簡是呂家莊社區黨總支書記,20年前,他去深圳學習時,被當地繁華的夜市經營吸引住目光。于是,返程后,除了“深圳經驗”,他還揣回了“夜市念頭”。正因此,2008年,呂家莊夜市紅紅火火開辦起來。
現如今,呂家莊夜市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食打卡地。然而,若時間再往前推,1984年,呂良簡初任社區書記時,面對一窮二白的呂家莊,他曾咬緊牙關立下誓言:“一定要摘掉這頂‘窮帽子’。”
時光荏苒36載,呂家莊從外債累累到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破萬。36年,他做到了。
蹬自行車跑業務 招商建廠填平村里多年外債
“開桿!”傍晚5點,呂家莊社區大門欄桿緩緩升起,在內等候多時的攤主們推著自家攤位魚貫而出。夜市開始,這兒即將迎來一天里最熱鬧的時刻。空閑時,呂良簡也喜歡去夜市溜達一圈。攤主們都認識他,每次見面總會熱情地想給他張羅吃的。
“最近生意怎么樣?”“今天就你自己這兒?”“忙得過來嗎?”面對熱情的攤主,呂良簡通常擺擺手,然后樂呵呵地跟大家嘮會嗑。人群中,66歲的呂良簡步伐矯健,他笑起來眼睛會彎成月牙模樣,十分和藹可親。
從街頭到巷尾,叫賣聲此起彼伏,這笑眼里映著一片繁華熱鬧的景象。但就在同一片土地,這雙眼睛也曾見過它一貧如洗的樣子。
1984年,30歲的呂良簡接過老書記的囑托,成為呂家莊新一代當家人。“那時候村里欠著將近10萬塊的外債,跟周圍幾個村比,我們村最窮。”據呂良簡介紹,80年代的呂家莊種地是主要收入來源,村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看天吃飯。當時的企業職工每月工資才20多塊,相比之下,村里的10萬塊外債好比是天文數字。
既然無法守成,那便自己開疆擴土。呂良簡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召開黨員大會,隨后,村干部分頭入戶征求村民意見。“當時,大家達成了一個共識,光種地肯定不行,要邊種地邊發展企業。”呂良簡回憶道。
路子定了,方向有了。可企業卻不是說說便能建起來的,想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豐收,比蹬天還難。“缺錢,剛開始最大的難題就是缺錢!村里這么窮,沒人愿意給我們投資。”為了拉贊助,為了招商,呂良簡和兩三位村干部騎著自行車沒黑沒白的在外面跑。“有時候去的地方遠,騎自行車到不了,我就去隔壁村借一輛車回來。”呂良簡說,當時他們往往早上七八點出門,晚上不到十點不回家,“我心里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把呂家莊的‘窮帽子’摘掉!”
就這樣,他們蹬著自行車跑業務,給呂家莊籌來第一筆資金。正是靠這筆資金,呂家莊才建起了青島嶗山旅游鞋廠。“廠子經營的第一年,賺了二三十萬,一下子就把村里的外債還清了。”這時,壓在呂良簡心上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修建城陽街道第一條柏油路 學習夜市致富之法
廠子建起來了,村民的日子比以前好過了。解決溫飽問題后,呂良簡開始琢磨起致富之道。“以前有句老話,要致富,先修路,老書記們也是這么說的。”既然手里頭有了富余資金,他下定決心——修路!
1989年,呂家莊整修了村里25米寬,600米長的大街,鋪上柏油路面,安裝上照明設施。這是呂家莊修得第一條柏油路,也是城陽街道的第一條柏油路。“路鋪好那天,村里人都在現場,周邊村的村民也都跑過來看。”從大家的目光里,呂良簡知道呂家莊變了,“我們已經不是以前最窮的那個村了。”
路修好了,日子也會更加紅火吧。在繼續擴展招商引資的疆土之余,呂良簡偶然打開了“夜市經濟”的大門。“2000年,我去深圳學習人家的發展管理經驗,正好路過他們那兒的燈光夜市,夜市從頭到尾人擠人。”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他突然產生在呂家莊辦夜市的念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搞個夜市來拉動經濟。”
從深圳回來后,呂良簡又先后去了成都、重慶等城市觀摩當地夜市情況。當時,呂家莊在引入家佳源、利群等大型商超后,周圍正好有零散的商販擺攤。借著這股“東風”,呂良簡張羅起呂家莊夜市。
2008年,呂家莊夜市落成,周圍商販有了落腳之地,呂家莊也實現了經濟發展轉型。目前,呂家莊夜市已有600余個攤位,提供了2000余個工作崗位,每年為社區增加可支配收入400余萬元。
看著呂家莊夜市成為青島夜市最亮眼的名片之一,呂良簡知道,這日子確實紅火起來了。
鐵漢柔情 征戰三十余載后回歸家庭
陳夕娥是呂家莊社區辦公室主任,從到呂家莊工作起,她跟著呂良簡干了29年,也見證了呂家莊的蛻變。在她心中,呂良簡是一位真正的實干家,“一年365天,呂書記有360天都在工作。”
由于一心撲在工作上,呂良簡往往只有晚上睡覺時才會回家。“這么多年,家里的大事小事我都沒管過,都是老伴操持著。”說起家人,呂良簡滿心愧疚,“孩子小時候放學后,家里經常沒人,他天天趴在家門口的石墩上寫作業。”雖有愧疚,但對呂良簡而言,家人更是他強有力的支柱。“我這一路,多虧了有老伴和孩子的支持,他們知道我的難處,也能理解我的難處。”
現在呂家莊的發展趨于穩定,工作之余,呂良簡也逐漸回歸到家庭生活。閑時,他會幫老伴摘摘菜,在廚房打打下手,含飴弄孫,享受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從1984年擔任呂家莊社區黨總支書記起,這一晃,36年過去了。呂家莊也從原來的一窮二白實現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破萬。在這里,只要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村民,每人每月都有600元生活補助金,孩子考上大學也有獎勵,村民們真正過上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的好日子。
看著村里人的日子蒸蒸日上,呂良簡也算是松了口氣:“我總算對得起呂家莊村民的信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