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百年廣興里:為老建筑賦能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青島新聞網6月1日訊(記者 李倍)廣興里的蝶變重生讓青島里院再度走進人們的視野,這些跨越百年、歷經滄桑的建筑在承載記憶的同時,也開啟了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方案的全新起點。今天上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了四方路、館陶路、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項目(一期)修繕方案,其中,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在位置和風格上,都與廣興里一脈相承。
青島新聞網記者隨即趕赴廣興里和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實地探訪。在廣興里老住戶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60年前煙火氣十足的里院生活;而在最新的修繕方案中,我們也能看到青島老城即將開啟的全新篇章。
回憶:60年前的廣興里 充滿了煙火氣的里院生活
從區位圖上看,最新公布的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修繕區域分布在廣興里四周,早在數月前,這一片區就已“大興土木”,而隨著廣興里的重新開放,這些區域的修繕也已有了大致的模樣。
廣興里是青島最大的里院,這里也算是青島最早的“綜合體”,住宅和商業“混搭”在這一方土地上,最有煙火氣的喧囂聲是老一輩兒時的回憶。“我7歲以前的時光,都是在這里渡過的。”在廣興里院內的一扇大門前,李阿姨駐足向里觀望,許久她說出一句:“還是以前那個樣子啊。”
拆掉板房的大院子,讓李阿姨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1952年出生的李阿姨,如今已年近七十,60多年前,她就生活在這座大院里,彼時她還只是個頑皮的孩童。“我家就住這一戶。”李阿姨指了指她一直看向里面的那間屋子,“那時候我大舅、二舅、兩個姨都住在這,40幾平住了八九口人,睡覺都得打吊鋪。”
這扇門后面的房間,曾經是李阿姨的家。
改造后的廣興里四周是圍合的建筑,中間則是廣闊的院子,但李阿姨說,這院子曾經卻是一排排的小板房,經營著各種門類的物品,有賣布的、有做衣服的,叫賣聲混雜著鄰里的喧囂聲,那煙火氣十足的畫面仿佛一下就出現在眼前。“院里的人互相都認識,我們小孩放了學就挨戶串門,夏天的傍晚都在院子里吃飯,誰家做好了飯菜,孩子們就圍過去吃,這家吃兩口那家吃兩口,還不等回家就吃飽了。”李阿姨回憶起孩童時候的趣事,邊說邊笑了起來。
“年紀大了,(記憶)有些很清晰有些很模糊,但這里的老樣子我還都能想起來。”盡管7歲就搬離了廣興里,但在這個大院里生活的點滴,李阿姨卻不曾忘記,“你看,樓上這里是家賣小人書的店,樓梯這兩邊是廁所,這些門窗都換過了,這里后來安了水龍頭。”如今的廣興里翻修一新,被李阿姨稱為廁所的地方現在依然保留,只是面積大幅“縮水”。
廣興里修繕開放后,不少老人來到這里回憶曾經的時光。
“這次回來我就想看看修成什么樣了。”李阿姨說,“多少年不來了,這院子真是變樣了。”拆掉板房的院落對李阿姨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廣興里承載著她兒時的回憶,而它的修繕也是青島老城復蘇的全新起點。
新規劃:煥然一新 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即將綻放
隨后記者按圖索驥,根據最新規劃方案探訪了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修繕區域。這些區域以廣興里為起點,數月來大興土木,如今修繕風格已出具模樣。記者看到,原先破舊的樓房早已煥然一新,污水橫流的街道大多已鋪上了方磚,圍擋內尚未完成的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周邊居民告訴記者,雖然這段時間通行受阻,但對于老城區的修繕改造他們都很支持。
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修繕工程正在進行中。
據悉,青島歷史城區保護修繕工程將對這些跨越百年的青島老建筑采取修舊如舊的原則實現“原景重現”,屆時它們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青島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