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垃圾分類遇上“AI”,原來垃圾還可以這樣分
生活環境的改善離不開每位居民的參與,市南區香港中路街道轄區現已進入垃圾分類定時定點破袋投放的“新紀元”。您,跟上節奏了嗎?
近日,全省首座AI智能化垃圾分類投放設備現身香港中路街道泛海名人廣場。AI識別、智能聯網、凈桶設備……這滿滿的“黑科技”讓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轉眼間走在了全省的前沿,下面,小編就帶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其中的“變!變!變!”吧。
機制創新讓“政府全包”變“政企分工”
香港中路街道自2013年試點垃圾分類工作以來,經歷了試點為主、全面鋪開、二次提升、精耕細作的過程,以繡花功夫穩步推進,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區街統籌、以點帶面、全民參與”的良好工作格局。街道不斷優化原有工作管理模式,積極創新工作方法,探索實施“政府+企業”的協同機制,強化企業參與,提高工作協同性。此次引進的青島鑫澤匯城市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是上海東泓城市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在青島設立的分公司,是垃圾分類產業鏈運作的國內龍頭企業。該公司在香港中路街道泛海名人廣場投資近50萬元,設置三處AI智能化垃圾分類投放設備并配備六名專業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通過垃圾分類機制的創新,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工作市場化運作水平,共同謀求垃圾分類定時定點破袋投放工作的新突破,共創美好環境,增強小區居民的幸福指數。
科技創新讓“人計算”變“云計算”
一進小區就看到花叢邊時尚、靚麗的垃圾分類定時定點破袋投放設備,機身的正面用醒目文字和圖示標明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4個柜門,一側是操作屏和刷臉機。此設備最大亮點是通過“人臉識別”驗證用戶身份來完成垃圾分類投遞,用戶首次投遞可在安卓屏上選擇“人像采集”注冊賬戶。使用智能柜機后,小區內多少居民參與了垃圾分類破袋?居民每日投放垃圾量有多少?小區需要配備多少垃圾桶?垃圾什么時間清運合理?這些問題都將一目了然。不僅方便街道垃圾分類工作的安排和開展,還通過數據對比掌握垃圾破袋減量情況。正是這科技的創新,讓“云計算”代替“人計算”,建立一套能夠滿足運維需求的操控系統,實現對各類信息系統、數據加工與處理及所需的數據等資料進行實時操控查詢處理,為今后進行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服務創新讓“要我分”變“我要分”
在泛海名人廣場小區的每一個投放點前,都有身著“小綠芽”藍色小馬甲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宣傳引導。看到每個拎著垃圾袋投遞的居民,他們都會仔細查看是否已將垃圾分類。碰到沒有分類的居民,他們主動上前接過居民手中的垃圾,邊向居民講解如何分類,邊將不同的垃圾一一分揀好,然后投入對應的垃圾桶。“被上了一課”的居民都點頭表示,今后一定將垃圾分類分揀好后再帶出家門。不僅如此,該投放設備還是一款智能化物聯網終端設備,其創新服務設置,通過自助交投、自動稱重,實時給予居民相應積分并轉入居民的綠色帳戶。而“通關密語”就是手機微信小程序,居民首先掃描“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上的二維碼打開微信小程序,然后在微信小程序上操作對應的機柜,如開門、投遞、關門等相關操作,從而實現可回收物的回收。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查看賬戶信息、積分信息,進行積分兌換等,進一步激發了居民養成主動分類的習慣。怎么樣?這個小區的AI智能化垃圾分類投放設備是不是很棒!這其中的“變變變”奧秘您感受到了嗎?它們正逐漸改變著居民的垃圾投放習慣,讓垃圾投放點從對保潔員、志愿者值守的依賴,逐漸向無人化、自助化發展。下一步,香港中路街道將繼續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定時定點破袋投放,借此提高居民的文明行為,更有利于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記者 傅春曉 通訊員 孫慶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