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新聞APP

打開

攤販經濟濃了青島煙火氣 西海岸創設“一小時市場”暖心又便民

2020-05-30 16:15    青島早報

全國兩會閉幕之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回答有關就業的問題時,強調“打破一些不合理的條條框框的政策,讓更多就業崗位成長起來”,并特意提到“西部有城市按照當地規范,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攤位,一夜之間10萬人就業”。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也有類似的“一小時市場”,商販有生計,市民得便利。 5月29日,早報記者從青島市城市管理局獲悉,該局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意見。下一步,按有關程序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通過后,將抓緊貫徹落實,并抓好組織實施。

“一小時市場”帶來煙火氣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如何讓市民正常生產生活回歸的步伐更快?西海岸新區綜合執法局在街頭巷尾創新設置的“一小時市場”,讓城市找回了久違的“生活味”。

5月29日下午4時30分,記者來到西海岸新區珠海街道書香泮城小區附近,行走在街巷中,往日的熱鬧煙火氣盡顯,小區門前一條無名路邊百余米長的“一小時市場”里,吆喝聲陣陣,幾十位菜農正在這里“提籃叫賣”,不時還會與顧客討價還價。

“快來買吧,韭菜兩塊錢一斤,芹菜兩塊五一斤,大頭菜一塊五一斤,都是自家種的綠色蔬菜。”56歲的菜農賈大姐正忙著招呼顧客。賈大姐家住珠海街道小窯村,種了幾分地的小蔥、韭菜、豆角、大頭菜等,是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現在到了蔬菜成熟上市的時候,因為種得數量少,不值當專門在菜市場里租個攤位,但找不到銷路,只能看著這些菜爛在地里。手足無措之際,住在西海岸城區的女兒告訴她有個“一小時市場”,讓賈大姐看到了希望,于是每天跑20里路來賣菜。西海岸新區綜合執法局允許確實有特殊需求的人員入市擺攤一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彌補因為疫情造成的損失。“現在綜合執法局允許大家在這里擺攤,要求不能占盲道和消防通道。這可是幫了俺們大忙了,不然小蔥就真要長成老蔥了。”受益于這項臨時政策,賈女士每天都能在“一小時市場”賣出四五十斤蔬菜。

記者了解到,所謂一小時市場,就是在小區周邊選個合適的位置,讓有特殊需求的群眾擺攤售賣,也就地就近方便市民采買。但是地點要確實符合交通安全規定,商販收攤后要確保衛生恢復如初。

因為來此擺攤的都是“莊戶人”售賣自產的新鮮蔬菜,來“一小時市場”買菜的顧客漸漸多了起來,生活氣息也漸漸濃了起來。“前段時間因為疫情,一直宅在家里,買東西大多是網購,要不就去大超市,一買一大堆,都快忘了家門口這條街是什么樣子了。自從有了這個小市場,又能聽到小商販的叫賣聲,大家都來這里買菜,互相打招呼,久違的煙火氣又回來了,這才是生活。”到珠海街道書香泮城“一小時市場”買菜的市民王菊告訴記者。

優先選擇特殊群體入市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西海岸新區珠海街道,像這樣的“一小時市場”共有10處。在方便買賣雙方的同時,西海岸新區綜合執法局并沒有放松對“一小時市場”的管理。

“大家出來擺攤一定要攜帶證件、戴上口罩。”“不能占用盲道、消防通道。”“垃圾要即產即清,不能制造噪音。”5月29日,在書香泮城“一小時市場”,記者見到了正在巡查的執法隊員。“原本擅自占用道路或其他公共場地從事經營活動是違規的,發現后要根據實際情況依法處置。但今年春節以來,街道上很多群眾的生產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在局黨組的倡導和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我們新設了多處這種臨時應急市場,希望讓大家感受到城市的溫度。”珠海綜合執法中隊中隊長耿金剛說,為強化對“一小時市場”的管理,每個市場都設置了公示牌,為確實有特殊需求的群體頒發入市資格證。

確實有特殊需求的商販如何界定?記者采訪了解到,西海岸新區綜合執法局利用新開發的流動業態業主身份信息采集小程序,對全區巡查發現的游商浮販進行了登記,通過對后臺數據的分析研判,優先選擇有特殊需求的商販入市,比如急需賺取基本生活費用、農副產品滯銷的生活抗風險能力較差群體。

“家里沒有什么收入,收了點菜出來賣,每天都能掙個三四十塊錢,補貼家用,我很知足。政府能想到我們的生活,設立‘一小時市場’給予幫助,特別感謝。”現場,65歲的商販徐全花說。記者了解到,隨著當前疫情形勢好轉,這些“一小時市場”的經營時間實際上已遠超一小時,而前來賣菜的人員也日漸增多。

“為百姓排憂解難、為企業助力發展是我們執法為民的根本價值追求。今年形勢比較特殊,我們更應該用心呵護好每一個個體工商業戶和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用心呵護好這種來之不易的生活味兒。”西海岸新區綜合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肖政告訴記者。

釋放“三種業態”經濟活力

“我們根據中央文明辦關于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三種業態’的指導意見,以及西海岸新區工委、管委《打造精簡高效政務新生態改革攻堅行動實施方案》部署,積極調整‘三種業態’布局,拓寬‘三種業態’政策空間,有效解決民生訴求,滿足群眾生活需要,釋放‘三種業態’經濟活力,加快推動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目前已做了大量相關調研,初步擬定了實施方案。”青島西海岸新區綜合執法局城管大隊大隊長鞏振剛告訴記者,方案將堅持新發展理念,以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為主線,按照為民服務工作思路,部門協調聯動,充分尊重和兼顧群眾不同利益訴求,科學合理利用規范設置,實施審慎包容監管,以更好地保障民生、服務群眾,維護良好的城市環境秩序,助力新區經濟建設。

“我們設想劃分三類道路,管控路,以濱海大道、江山路等城市主要交通要道為主;潮汐路,以商圈道路為主;寬松路,以背街小巷及次干道為主。”鞏振剛說,除管控路外,其他潮汐路、寬松路在不占用盲道、人行道、消防通道、學校門前道路,利用廣場、閑置空地、臨時設置的果蔬點等場所,或在居民居住集中的物業小區內引入供銷系統“菜籃子”工程,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衛生保潔工作等前提下,拓寬“三種業態”相關管理政策。

利用商圈優勢,在周邊道路劃定一定區域設置潮汐式攤點,打造特色夜市街區,營造市井場景。對商販人員信息實行實名登記,指導“三種業態”轉型,堅持柔性執法,為其解決問題、提供服務。鼓勵區內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采取控股等形式,積極參與便民攤點群、各類農貿市場的建設。“此外,我們還考慮加強‘互聯網+’發展平臺運營。積極利用‘互聯網+’等科技管理手段,構建數字化智能發展平臺,加快推進‘吆乎’APP研發運行,推動‘三種業態’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提高工作效能。”鞏振剛說。

百姓故事

夫妻下崗靠擺攤闖過難關

攤販經濟因為經營成本低、無需納稅,被稱為“典型的民生經濟”——雖然對城市的財政增長貢獻不多,卻吸納了龐大的就業人口,為市民提供了靈活多樣的服務。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活躍經濟,中國各城市一度鼓勵相關單位和市民破墻開店、擺攤設點。隨著國企下崗潮的到來,擺攤設點也成了下崗工人自謀職業的重要途徑。一些基層地方政府至今還會為弱勢群體提供合法攤點,用于解決其生活困難問題。

今年65歲的市民劉女士,如今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忙照看還沒上小學的孫子,享受天倫之樂。“20年前,因為工作的國企效益不好,我們都下崗回家了,名字掛在單位交個保險,幾乎沒有收入。當時,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非常大,飯都要吃不上了,只能厚著臉皮,跟著小攤販學,一大早到批發市場進菜,然后到家附近的街上賣菜。”說起自己在街頭擺攤的經歷,劉女士感慨頗多,10多年間,兩口子在街頭巷尾賣過菜,在小區樓下賣過茶壺,在臺東夜市賣過小百貨。“從最早一天賺二三十元,到后來一天賺一二百元,就是靠著擺攤,才度過了家庭最困難的時期,供孩子上了大學。”劉女士說,后來兒子大學畢業工作了,自己年齡也大了,便“退休”在家享清福。“每天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如果不是生活艱難,我想沒幾個人愿意去擺攤。剛開始擺攤的時候,最怕碰到熟人,后來慢慢地就習慣了。為了生計,靠自己的雙手掙錢,咱不丟人。”劉女士說。

專家聲音

為攤販經濟找到一個平衡點

市政協委員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院長、教授孫法柏

“攤販經濟歷來是城市非正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煙火味的重要標志,它看似不起眼,卻是關乎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事。一座城市若沒有攤販,就沒有煙火味,更談不上城市活力。”市政協委員,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院長、教授孫法柏說,以攤販經濟為代表的非正規經濟,承擔著某種“社會潤滑劑”的功能,它符合低收入群體就業需求,也滿足了市民生活的方便需求,為后疫情時期的社會帶來“彈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占道經營、流動商販等業態的“合理生存”,既合于推動消費回升的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攤販、農民、中小微企業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有了更多保障。

既然是“合理生存”,攤販經濟的再度出場,就需配以規范管理。“需要在攤販經濟方便市民和城市市容環境治理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從管理者角度說,這個平衡很難找,如果對攤販管理完全放開,肯定會對整個城市的形象、衛生、文明產生影響,我們做的就是需要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這就需要城市的頂層設計,出臺相關規劃,設置負面清單。主要道路肯定不能擺攤,但居民生活區周圍是不是可以劃出一部分區域允許擺攤,就像劃停車位一樣。不要一刀切,而是尋找到最合適的平衡點。最好是有具體而清晰的政策,例如哪些道路就是不能擺攤,讓大家清楚地知道。”孫法柏說,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和誠信機制保障攤販經營和城市文明,政策清晰公開透明,誠信機制約束不文明行為。

“攤販管理的根本改變,不僅要靠微觀執法技術來實現,更需要宏觀政策規劃的引導。”孫法柏認為,當前,疫情給城市服務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一方面,正規經濟面臨房租、人力成本壓力,在吸引市民消費方面遇到一定阻礙;另一方面,非正規經濟的靈活性日益凸顯,一些攤點因臨近街面、靠近公共空間,更易恢復經營。這也給城市精細化管理帶來全新挑戰。歸納總結過往的“槽點”,多講一些整體性、人情化的管理思路。畢竟,只有非正規經濟足夠發達、健康,城市才有活力;只有城市管理的脈搏更穩、更近“人情”,大家才會感受到更多溫度。

記者手記

特殊時期優先考慮“保民生”

城市,終歸是人的城市。一個路邊小攤,可能維系著一家人的生活,也可能是社區街道的便民窗口。一座城市對待小商小販的態度,測試出它的氣度與包容。

出于維護市容市貌、維持市場秩序、保證交通順暢等原因,占道經營往往成為各地有關城市管理部門整治的對象。市容環境整潔有序固然能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但維護每一個市民及商戶的生存權益才是城市的基本功能。

在城市走街串巷擺攤的很多屬于低收入人群,他們“停手就停口”,沒有多少積累能抵抗兩三個月沒有收入,允許他們臨時占道經營,不僅是為了保住他們的飯碗,也是對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小販也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當前經濟下行更應該從民生角度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的活力。疫情期間,成都就因有序放開“地攤經濟”收獲點贊。特別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各地都在狠抓“六穩”“六保”工作,更應該讓“保民生”優先于一些管理因素的考量。

當然,“攤販經濟”也不能“一放了之”。審慎包容監管也給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著眼保障民生,也需要兼顧環境衛生。一方面,商販們要自覺規范經營,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擾民、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工作;另一方面,城市管理部門也需要提升治理和服務水平,制定細化措施,周全監管,下足基層治理的“繡花”功夫。

本版撰稿攝影記者 劉海龍 趙玉勛

最新評論

打開APP查看更多評論

精彩推薦

網紅產業賦能實體經濟“網信助力”青島網絡直播帶貨季啟動

2020-05-30    青島日報

城陽區首家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簽約落地 總投資1億元

2020-05-30    青島新聞網

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申報 青島這些地方上榜

2020-05-30    齊魯網

2022年4月竣工通車!平度至膠東國際機場快速路項目開工

2020-05-30    青島日報

駕車能不能用手機導航?交警回應:關鍵是不應碰手機

2020-05-30    人民日報

高度從這里起算——探訪中國水準零點景區

2020-05-30    新華網

國道308萊西段大中修工程主體完工 6月底交工驗收

2020-05-30    青島日報

引航直升機再添強將?青島港引航站與中信海直簽約

2020-05-30    青島新聞網

查看更多

青島新聞APP

打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煌市| 盘锦市| 神农架林区| 宣化县| 西乡县| 儋州市| 平山县| 泰兴市| 浮山县| 应用必备| 凯里市| 丰台区| 新巴尔虎左旗| 南部县| 马鞍山市| 和顺县| 商水县| 娱乐| 吐鲁番市| 通州市| 原平市| 秦安县| 易门县| 许昌市| 通榆县| 黄山市| 措勤县| 类乌齐县| 景洪市| 霍林郭勒市| 尚志市| 苗栗市| 泗阳县| 台北市| 台南县| 东丽区| 定结县| 额济纳旗| 侯马市| 白朗县|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