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范、時尚范、活力范、國際范:老城復興的青島邏輯
這是一個令人動容的細節。28日清晨,75歲的吳女士走進時尚范十足的廣興里大院,踱步到熟悉的廣興里西北角一樓的門口,拍攝了一張珍貴的紀念照。作為百年民居——廣興里原住戶,此刻,她的臉上綻放著欣慰的笑容。曾經的廣興里,現在的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她就篤定地站在記憶和現實的分水嶺。
老城復興的青島邏輯,就建立在許多個這樣溫暖的細節之上。
▲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試點項目開園儀式現場。
沉寂落寞了太久!5月28日,這片厚重的土地迎來了新生。青島最大的里院——位于市北區海泊路63號的廣興里以及館陶路1號、館陶路3號、館陶路34號(原第一糧庫)等四處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試點項目正式掀開面紗。
其中,以廣興里為核心的四方路街區將匯聚國內外知名工業設計企業,打造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館陶路1號引入春光里青島產投生態綜合體,通過“政產學研金服創鏈招”九位一體的產投生態鏈體系;館陶路3號引入創投風投平臺洪泰資本山海會項目,為企業和創投機構提供“募、投、管、退”全生態服務與運營體系;館陶路34號第一糧庫變身青島新金融產業園,重點打造國際金融會客廳、金良匯、金融科技產業空間、金融在線交易廳四大主題空間。
“城市更新,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重建,而且也是一個城市儲備能量和儲備能力、儲備思想的過程。”國際著名建筑師、馬達思班創始合伙人、主席馬清運這樣表達。
絕不走大拆大建的老路,用新產業賦能老城區,使之重新煥發青春活力,建立青島老城復興的新邏輯。
▲航拍廣興里。
1
老城更新,青島沒有走“大拆大建”的老路
城市更新,實際上是一個公共的藝術。在歷史與現代之間尋找一種精妙的平衡與重塑。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青島選擇以再開發的方式,對老城區建筑物等硬件設施進行修繕改造,對產業結構、功能業態等軟環境進行延續與更新,并將金融、投資、科技等創新因子活躍的現代產業形態深深地植入,培育釋放活力的新的生態圈。
是物理外延的擴張,還是精神內涵的挖掘?青島給出了一個新穎的答案——反映新時代要求、承載新內容、重視新傳承等為鮮明特點的“有機更新”,更加關注城市功能與空間品質,更加關注產業與生活的銜接,更加關注歷史傳承與魅力塑造等。
▲與旁邊的現代建筑相比,廣興里如陳年佳釀一般醇美。
所謂城市有機更新,就是要順應城市的肌理,拿捏合理的尺度。如何確定更新的尺度?回歸街區的歷史原點——
自2012年起,市北區就已率先啟動房屋征收工作,為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試點項目奠定了基礎。此后,市北區委托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片區內560多棟歷史風貌建筑開展一房一冊資料整理工作,挖掘房屋歷史資料,對一期項目區域進行3D傾斜攝影,留存了項目修繕前影像資料。同時,委托專業團隊按建成年代、建筑特色、建筑價值、歷史文化底蘊等劃分風貌保護等級,為歷史建筑的具體修繕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歷史建筑資料挖掘并非易事,一位全程參與市北區歷史街區修繕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座里院的完整資料獲得都像拼圖,將從檔案館和民間搜集的碎片信息和資料影像進行整合。
▲最大限度保留建筑歷史留存。
在修繕過程中,條形花崗巖石板、青石階梯、木制房梁等歷史留存,會被最大限度保留。獨具青島建筑特色的拱券、山花、腰線等細節也會根據歷史資料進行復原,力求保持原汁原味。與此同時,設計團隊依據原有的建筑格局與空間形式,結合新業態的功能需求,重新劃分內部空間。“在對外立面最小干預原則的基礎上,對老建筑內部進行現代化改造,比如合理劃分茶水間、辦公區、展覽區等,增加馬桶、暖氣等設施。”工作人員介紹。
除了看得見的建筑修繕外,看不見的地下市政管網敷設也在老城區同步展開。去年,市住建局選定4個片區破題“美麗街區”,此次啟用的廣興里、館陶路區域都包含其中。作為交叉進行的里子工程,“美麗街區”為歷史街區的市政管網和道路綠化等都做了全面升級。
▲館陶路3號。
2
老城更新,需要契合現代城市的功能與要求
“文化遺產要融入社會,一定要融入城市的基本經濟生活和居民的文化生活、日常生活,我們在街區修復初始階段,就把它們融入了青島市、市北區發展的大戰略中。”歷史文化記憶片區的總規劃師和廣興里項目總建筑師、清華大學教授張杰表示。青島推動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試點項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找準產業,為老城區賦能。如何尋找產業,仍要從整個城市的發展方向上擷取。以此為思路,青島瞄準工業設計、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等產業,全面助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煥然一新的廣興里已經成為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目前已確定有17家海內外設計機構入駐。如設計思維實驗室、FabLab國際微觀裝配實驗室、CMF LAB新材料創新實驗室、國際工業設計展等。
▲百年滄桑沉淀古典味道。
“工業設計被譽為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是衡量一個企業、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創新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工業互聯網創造價值的核心引擎。”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執行長封昌紅介紹,青島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制造業根基深厚,而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將以工業設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青島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遵循著相似的邏輯,館陶路1號引入春光里青島產投生態綜合體,館陶路3號引入創投風投平臺洪泰山海會項目,館陶路34號第一糧庫變身青島新金融產業園。這些項目將進一步完善青島創投風投生態,為青島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新興產業加速躍進提供更多資本助力。
百年城區的魅力與現代產業的活力的雙重疊加,迸發出極強的地區吸引力。
在今天的開園儀式上,又一批新項目簽約入駐——市北區與山東省港口集團、華電青島大數據中心項目、融匯—啟信金融科技創投基金項目、華衡能油品貿易公司項目、云動力跨境產業互聯網中心、央聯萬貿新貿易共享平臺、喜達屋酒店集團高端品牌—世茂項目、華億嘉金融產業項目、國夢時尚經濟產業園項目、星宏集群星贊新媒體直播基地項目進行簽約。第一糧庫新金融產業園與北京羅格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與德國黑馬創新項目、春光里?青島產投生態綜合體與京東城市(北京)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簽約。
▲設計思維創新實驗室。
3
老城更新,是一次重塑魅力的過程
“人們愿意在這里停留得更久,就是要在歷史的深厚積淀之上,重新塑造老城的魅力。”場所塑造是涵蓋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和管理的過程,可以幫助城市公共空間實現創造性,極大提升市民游客的體驗感。
廣興里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老青島人的記憶中,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廣興里布滿了雜貨鋪、照相館、童裝店等小商店,與劈柴院、臺東商業市場并稱為老青島三大市場。
此次四方路、館陶路等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試點項目在塑造老城魅力、提升街區功能、打造城市地標等方面也下足功夫。
▲館陶路34號的青島第一糧庫變身新金融產業園。
軟件方面,歷史文化街區正在進行5G“智慧街區”設計,加入智慧導視牌、智慧路燈、城市家具等設施,配合集成平臺管控和運維軟件,推動街區運行系統的互聯、高效和智能。同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里還將不斷引入啤酒吧、咖啡館、創意餐廳、博物館等面向市民游客的新業態。
硬件方面,為解決老城區停車難問題,選定嶧縣路、上海路等多處停車場,同時啟動道路綜合整治工程。此外,該片區內還將配套建設一批人才公寓、活力社區,服務入駐企業及創新創業人才需求。據介紹,人才公寓主要以改建老舊筒子樓為主,配套餐廳、洗衣房、健身廳、會議室、書店、酒吧等公共活動空間,打造年輕人向往的創業工作生活環境。
▲5月28日,廣興里等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試點項目正式開園。
從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的開工,到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試點項目開園,在老城更新這個城市發展的全新軌道上,青島正全力跑出加速度。城市更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老城區,在“更新”杠桿的撬動之下,會成為新城區,也將為開創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國際大都市提供不竭動力。
作者 王萌 王凱 攝影 劉棟 崔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