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民營經濟發展 李滄搭起線上“政銀企”對接平臺
青島新聞網4月24日訊(記者 孫志文 通訊員 丁之 張曉婷)隨著民營企業復工復產步伐的加快,融資難成了困擾各企業的“煩心事”。為更好的讓民營企業在復工復產中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盡快走出困境、穩健運行,4月24日,李滄區委統戰部主辦了一場“壯大民營經濟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支撐+路演”線上對接會,通過強化“政銀企”對接,提升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青島新聞網記者了解到,此次線上對接會由李滄區委統戰部主辦,李滄區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聯誼會承辦,李滄區民營經濟發展局等部門協辦。
據李滄區委統戰部副部長、臺辦主任王加青介紹,本場對接會吸引了來自北京、深圳和青島市本土的130余家中小企業參與線上路演和互動,集中于智能制造、智能平臺、大數據應用等多個技術行業;同時吸引了浦發銀行、招商銀行、郵儲銀行、魯信馳騁等15家金融機構參與線上宣傳和交流互動;區人社局、稅務局、總工會等8個政府部門和群團組織也參與了線上答疑互動。
李滄區“壯大民營經濟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支撐+路演”線上對接會為當前疫情防控下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用好用足相關政策搭建了云端平臺,顯現出李滄區“三項資金、七大平臺”服務民營經濟的強大助推力。
三項資金為民營企業復工復產提振信心
據了解,疫情發生后李滄區制定了《李滄區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穩發展八條政策措施》,引導企業用活、用好扶持政策。
千萬資金補助推動民營企業復工。為真金白銀幫助民營企業復工復產,李滄區委統戰部集中走訪了民主黨派成員、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少數民族群眾等經營的23家批發零售企業、12家餐飲企業和7家新媒體企業,了解企業困難和訴求,落實穩崗補貼、社保返還等補貼政策到位情況,為企業向財政部門爭取資金支持。目前,區財政局已相繼撥付企業復工復產發展資金超3515萬元,幫助企業近170家。對接會當日,邀請區人社局對補貼申領過程中企業遇到的普遍性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暢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幫助中小微企業“應享盡享”。
千萬資金減免惠及民營企業復產。為引導各方力量參與民營經濟復蘇,李滄區委統戰部率先號召統戰成員在企業有序復工復產中積極作為。農工黨預備黨員董志良第一時間響應號召,免租130萬元,惠及企業60余家。隨后,同民營經濟局協調調度對民營企業減免房租等費用,共為540家民營企業減免租金960萬元;關注大型商超為商戶等小微企業免租事宜,利客來集團、維客集團等為420家商戶減免租金570余萬元。工商聯牽頭,聯合稅務部門,通過“金橋助力工程”廣泛宣傳最新稅收優惠政策,560余戶企業實現退稅6355萬元。
億元擔保貸款紓困民營企業發展。李滄區發改局、民營經濟局、金融監管局等參加線上對接會的企業,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進行精準問需,在前期推出“抗疫親情貸”“復工貸”“助驛貸”“信e貸”“稅e貸”等情況下,繼續為項目企業尋找與金融機構接洽機會,推動不同條件、不同額度、不同借款期限的貸款項目設置,積極爭取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低利率、無抵押的普惠金融貸款,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目前,李滄區已有20余家銀行為250余家企業投放貸款額38.4億元。
七大平臺為民營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保障
優化李滄區親清政商關系構建“七大平臺”,強化民營經濟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發展,為民營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保障。
搭建聯系民營企業平臺,解決企業實際難題。實現企業服務專員制度效能最大化,區委領導班子帶頭聯系民營企業,處級干部延續“一對一”企業服務專員工作。特別是成立重點民營企業“一對一”駐企服務專員行動組,加強對61家重點民營企業的跟蹤服務和信息上報,深入23家重點民營企業指導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工作,通過“重點企業微信群”、“青年企業家群”做好政策宣傳,用好用活扶持政策。
搭建線上審批服務平臺,全面提升政務質效。將既有的“駐點辦”、“全程辦”、“請來辦、領著辦”、“你有事我來辦”等服務模式移到虛擬平臺,依托山東政務服務網、青島市企業開辦及注銷職能一體化平臺等系統,結合快遞服務,向民營企業大力推行行政審批業務幫辦、網辦、幫辦+網辦、遠程辦等網上申報辦理。疫情期間,幫助10余家醫藥等相關企業代辦“變更企業經營范圍”,保證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搭建人才資源共享平臺,提供充足人才支撐。著力幫助企業搭建復工復產面臨的招工難、返崗難問題,利用上線精品“大師課”、高校“云課堂”等,引導未開工企業職工和本地戶籍未開學高校應屆畢業生參加高級烹飪、育嬰保育、藝術插花等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確保勞動者停工不停“功”,助力企業技能人才培養。目前,線上培訓學員已達2000余人,其中高校畢業生線上培訓255人。
搭建金融機構服務平臺,提升金融保障能力。聯合區內11家銀行組建“金融輔導員”隊伍,為不同企業匹配專屬服務方案,實施復工復產精準幫扶工作。通過搭建“政銀企”三方橋梁,為192家企業建立資金需求庫,將惠企政策、普惠金融產品、企業信用資質等情況整合梳理、實時共享,向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有針對性的推送復工復產金融產品,為企業復工復產的資金需求提供保障。
搭建科學技術支撐平臺,完善孵化綜合服務。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公司支持力度,通過舉辦線上對接活動,改進和優化科技項目引進、管理、合作方式。對研究疫情防治技術和生產相關產品的企業優先安排在線評估、盡職調查,幫助企業獲得優惠貸款。發揮孵化器協會積極作用,鼓勵孵化器在疫情期間根據實際情況對在孵科技企業和創新創業團隊給予租金減免,提前兌換獎勵資金1631.68萬元。
搭建法律服務保障平臺,全力維護企業權益。積極為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營造公平公正的法律環境,發揮民營企業所在商會法律服務專家委員會的積極作用,為當前疫情下企業常見用工法律問題進行解答,對民商事合同履行及訴訟進行指導、提供指南。發揮勞動關系三方四家協商機制作用,引導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穩妥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搭建“雙招雙引”融合平臺,做好基礎要素保障。加強社會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推進與商會、協會、聯合會等社會團體的合作,為深度、精準開展“雙招雙引”工作凝聚社會力量。疫情期間,在全區所屬商會中發起“雙招雙引”共享活動,進行商會間的人才交流、資源整合和供需對接,發動會員企業在上下游配套、原材料供應、運輸物流、市場營銷等方面資源互補,達到政府引導與市場化發展相結合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