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燒寒衣”。昨天是農歷十月初一,不少人會祭奠已故的親友,因此,這一天也被成為“祭祖節”、“寒衣節”。昨天,前往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祭奠的人多不多?大多數人有沒有做到文明祭祀呢?
28日上午十點鐘,記者來到了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前來祭掃的市民不在少數,停車場入口處車輛排起了長隊。記者從服務中心了解到,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祭掃的市民明顯增多,其中,10月26日前來祭掃的市民大約有1.5萬人,10月27日則有3.5萬人。從現場市民攜帶的祭品中不難看出,傳統的紙錢逐漸被鮮花所替代。
市民劉女士:“老人生前愛吃的水果還有菜,帶上一樣兩樣,主要是祭奠一下,沒有別的,以前我們也燒紙,現在我們也不燒了,接受了。老年人也趕時興,也不燒紙了。挺好的”
黃先生:“每年都來,不光這一天,周年也來,對老人的祭拜,我們就帶了鮮花,再就是水果。”
在青島殯葬事業服務中心門口,禁止焚燒衣服、被褥及各類紙扎品的通知十分醒目,在服務中心內部,也安排有專人巡查,記者采訪時,并沒有市民在室外焚燒。
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田安峰:“在我們館內建了39個環保祭奠爐,這個爐子都是有尾氣煙塵處理設施,是不冒煙的。老百姓如果按照傳統的祭掃方式,想燒紙,在這些爐子燒紙。”
除了文明、環保祭掃外,綠色共祭也被越來越多市民接受。共祭儀式現場,恭讀祭文、敬酒奉茶獻鮮花徹底做到了“無煙”祭奠。
田安峰:“整個的趨勢是,選擇文明綠色祭掃的老百姓逐年增加。逐年改觀的是,殯儀館以及殯儀館周圍的空氣質量明顯上升,館內館外聞不到煙塵味,也看不見冒煙,這是最大的改變。”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據考證,“寒衣節”源于周代的“臘祭”,也就是現在的“臘八節”,最早人們在豐收的時候,會用自己所得的獵物、農作物祭祀祖先,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傳承到唐宋時期才形成如今的“寒衣節”。
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文博館員劉海濤:“其實寒衣節有兩種層次的含義,父母愛人,對自己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服的關心,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忘記對亡故的人表達思念。”
以前,很多地方在十月初一這一天不僅要祭奠已故的親人,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儀式,比如,在這一天把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家人試穿,整理火爐、煙筒以備過冬等。現在,“寒衣節”的習俗雖然有所變遷,但它傳遞的情感卻始終未變。
不是讓人們相信有鬼神,而是通過有儀式感的節日,表達對親人的關愛,通過有儀式感的方式去表達情感。
然而,“寒衣節”祭祀的方式有的卻不是那么文明,路口的燒紙就飽受詬病。
網友@五花肉發來了自己拍攝的視頻。由于這位網友并沒有留下聯系方式,所以我們無法得知他拍攝的是哪個路口。但是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到,燒過紙的馬路上一片狼藉,而馬路對面,還有兩組人在燒紙祭祀。這位網友感嘆“同一個路口,傍晚開始就有二三十撥人在此處燒紙,文明祭祀為何這么難”?
2019-10-28 青島新聞網
2019-10-29 青島早報
2019-10-29 青島新聞網
2019-10-29 愛青島
2019-10-29 青島日報
2019-10-29 青島日報
2019-10-29 青島日報
2019-10-29 青島新聞網
2019-10-29 青島新聞網
2019-10-29 青島晚報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