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3月1日電 春節漸行漸遠,來自甘肅慶陽市環縣農村24歲的陳鵬依然被前所未有的“喜憂參半”困擾。春節期間,他終于與“不光彩”的光棍身份告別,為父母掙回了應有的“面子”。但讓他至今滿心憂愁的是,家里原本不錯的“光景”,卻因他的“人生大事”,欠下了十余萬元人民幣的債務,返貧了。
面對身旁溫順賢惠的新娘,陳鵬覺得這是十分值得的付出。但由于家中欠下的債務,年逾五旬的父親也“義不容辭”的加入了進城務工大軍,這讓他內心愧疚萬分。陳鵬說,為了供養兄弟二人,父母已經辛苦了大半輩子,現在卻依然要為自己的“婚事”背井離鄉,內心實在不是滋味。
在烏魯木齊一家大酒店做廚師的陳鵬每年約有五六萬元的收入。他說,如果開銷節省一點,三四年內肯定能還清家里債務。但父母與其他生活在農村的老人一樣,執著的認為“為兒娶妻”就是父母的義務。“雖然我極力勸阻多次,但父母堅決不同意。”他說,家鄉周邊的很多家庭與他一樣,因婚返貧,務工“父子兵”這一現象也就極為普遍。
記者走訪了解到,隨著物價快速上漲,內地農村待嫁姑娘的“身價”近年節節攀生,不少地方“彩禮”從兩三萬元,上漲至超過十萬元,個別地方甚至更多,因婚致貧、因婚返貧現象非常普遍。多數農村父母為完成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不惜借款、貸款,也要張羅著把兒媳婦娶到家。有相當一部分家庭把兒媳婦娶到家后,有的甚至變得居無定所。
面對不斷上漲的高額彩禮,不少原本一貧如洗的農民除了一籌莫展的望“禮”興嘆外,只能不斷“鼓勵”兒子異鄉“尋”妻。為此,甘肅平涼市靈臺縣50歲農民馬民新過年半個月幾乎天天都在“開導”兒子,在沒完沒了的嘮叨聲中,他的兒子總算勉強答應了。
“家里根本就沒有多少存款,出此主意完全是迫不得已,鄉里這幾年也有不少從外邊花很低彩禮‘領’回來的媳婦,聽說人都不錯。”馬民新稱這是從鄰村取來的“經”。他說,今年交待給兒子的任務就是“一定要往女孩子多的行業里‘鉆’,哪怕掙不到一分錢,也要領回來一個看得過去的兒媳婦。”
近年來,“結婚返貧”在中國內地農村屢見不鮮,絕大多數農村父母將“適婚兒子娶不到媳婦”歸為自己的“無能”,因而催生出來的農村嫁女攀比之風令人大跌眼鏡。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甘肅、陜西不少農村,擁有兩三個待嫁女孩子的家庭竟能在一夜之間完成脫貧致富的“神話”。
根據甘肅省社科院對甘肅城鄉“80后”人口的婚姻調查結果統計分析顯示,“80后”選擇結婚的主動性略低,父母意見對其擇偶觀念具有較大影響。記者發現,面對高額彩禮,農村待嫁女青年一般都會表現出完全順從父母意愿的態度。由此,家境窘迫的農村男方家庭不得不將“娶兒媳”的心愿寄托于其所能承擔起“彩禮”價格的異鄉。更有甚者,已經嘗試接受“跨國婚姻”。
對于這一令農村飽受困擾的現實問題,政府官員的回答頗顯無奈,“屬于舊俗陋習,但并不違法,無權干涉。”甘肅省民政廳一位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就好比“周瑜打黃蓋”,政府很難介入調解。
這位官員同時指出,要破除農村高額彩禮這一陋習,一方面要教育、引導群眾,更重要的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村落后面貌。“這是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他表示。(記者 馮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