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剛
瑪雅人預言的末日還未到來,中國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項目如今卻都提前感受到了沉重的“末日危機”——
昨天,據媒體報道,國際奧運會項目委員會將于本月19日召開會議,討論將奧運會現有的26個比賽大項刪除1個,變成25個大項。而乒乓球、羽毛球和跆拳道正是最危險的3個項目。
在倫敦奧運會上,中國的乒羽均實現了包攬金牌。然而成績越光鮮,這兩個項目似乎就越危險。而另一方面,參加奧運會,不為追求金牌又為了什么?中國的乒羽項目,就在這樣的矛盾中迷失,找不到出路在何方。
連配角都沒了,中國人只能唱獨角戲
奧運或驅逐乒羽,從某種程度上講并不奇怪,因為世界乒羽與中國的水平差距,近些年似乎有越拉越大的趨勢。
從北京到倫敦兩屆奧運會,中國乒羽項目加起來才丟了一枚金牌。不僅是奧運賽場上,世錦賽、世界杯這樣的賽場上,國乒國羽也很難被擊敗。羽毛球連續三屆世錦賽,國羽只丟了一個混雙冠軍。乒乓球就更不用多說,誰還記得上個拿冠軍的外國選手是誰?
中國“壟斷”金牌,造成的一個后果是從事這兩項運動的對手越來越少,實力也越來越差,并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前兩天在杭州舉行的國際乒聯乒乓球巡回賽總決賽,國內大把高手沒有參加,不少國外運動員卻不覺掃興,反而覺得機會來了。但結果,二線隊上陣的中國選手依舊沒讓男女單打的金銀牌旁落。
面對中國人的“壟斷”,其他國家的應對之道就是大量引進中國運動員,但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賽場變成了中國人的“內戰”。本報記者去年接觸過訪問杭州的美國乒乓球隊,從教練到隊員,美國乒乓球隊清一色的都是中國面孔。而這樣的球隊,近年來在國際賽場上并不罕見。
可以說,因為我們大包大攬久了,如今連陪我們玩的人都沒興趣了。配角沒了,中國人只能唱獨角戲。
奧運會玩什么,一直由歐洲人說了算
但客觀地說,中國人在乒羽項目上固然“獨孤求敗”,不過在奧運會所有的26個項目上,類似的情況并不罕見。
比如在中國乃至亞洲人眼中,馬術是非常冷門的項目,甚至連規則也搞不明白。倫敦奧運會上馬術的6個項目,歐洲之外的其他洲加起來總共只拿到兩枚銅牌,但從1912年馬術成為奧運會固定項目后,從未遭遇過被取消的危機。
小輪車項目也是這樣,許多中國人恐怕連小輪車是什么都沒見過,但這個只在歐洲流行的小眾運動,在奧運會中依舊混得風生水起。
另外像皮劃艇、帆船、擊劍等等歐洲的優勢項目,在全世界的普及率難道就真比得上乒乓球和羽毛球?恐怕也未必。
說到底,從歷史到如今,在國際奧委會擁有最大話語權的,仍舊是歐洲人。迄今為止的8位奧委會主席,有7位來自歐洲。在奧委會委員中,歐洲人也占了四成多。
可以說,奧運會究竟玩什么,是由歐洲人說了算,甚至連美國人都得靠邊站。比如美國人的優勢項目棒球和壘球,照樣被逐出奧運會。乒羽之所以危險,說穿了,和這兩個項目如今在歐洲的低迷有關。
真被驅逐也非末日,辦好聯賽才是王道
事實上,即便乒乓球或羽毛球真的被驅逐出了奧運會,也未必就是末日。
以板球為例,這項運動僅僅在英聯邦的幾個國家內受到歡迎,并不被奧運會所接納,但依然發展得有聲有色。2008年印度板球聯賽進行商業化后,品牌價值一度達到41億美元,逼近奧運會和足球世界杯。
另外,美國的四大職業聯盟中,橄欖球和棒球也都不是奧運項目,但國內影響力遠超奧運項目籃球。
乒乓球和羽毛球項目在中國也擁有龐大的愛好者。據國際乒聯2011年統計,中國乒乓球愛好者超過1.5億人,而羽毛球的群眾基礎更是超過乒乓球。但中國乒羽龐大的群眾基數卻一直無法轉化為對聯賽的熱情,乒超和羽超聯賽的發展一直磕磕絆絆。
面對被驅逐出奧運會的危險,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就曾提出,乒羽的出路在于推廣全世界,“做成像NBA那樣全球人都樂于觀賞的項目。”中國乒羽項目的決策者與其擔心被奧運會驅逐,還不如好好用點心思,辦好自己的聯賽。